杜牧《江南春》閱讀答案
杜牧的《江南春》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呈現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閱讀答案
⑴結合詩題,展開合理想像,用優美流暢的語言,把詩前兩句所呈現的畫面具體描述出來。
答: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或答“表達了詩人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的感慨。”)
3.對於詩的後兩句,有人認為是表達詩人對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認為是借古諷今。你贊同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
答: 贊同前者:後兩句寫出了深邃悠遠、朦朧迷離的江南景色,與前兩句的明朗絢麗相映襯,使江南春的圖畫更加豐富多彩。 贊同後者:後兩句寫出了南朝篤信佛教造成寺廟的惡性發展,引發作者的慨嘆,表達對唐朝推崇佛教的現實的不滿。
4、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此詩好在”千里”,另一種認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實際。你贊成哪一說?為什麼?請結合詩的主旨作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關鍵在於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
【參考答案】
(1)贊成”千里”。這首詩既寫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了江南的廣闊、深邃和迷離。作者在這裡用兩副耳目來看、來聽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實見實聽,心理的耳目虛見虛聽。虛實結合,馳騁千里,才能寫出”江南春”。用”十里”,顯然與詩題”江南春”相距十萬八千里。
(2)贊成”十里”。詩的一、二句都是寫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聽到鶯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綠樹紅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風中酒旗。總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體現對眼前景物的描寫;同時,詩歌以小見大,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
5.為了突出江南春色,詩人選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風光景物?
6.詩人筆下的江南春景,鮮明,生動,形象,請問:這種效果是透過哪些寫作手法產生的?
7.明朝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談到這首詩,認為“千里”的“千”字應改為“十”字,理由是:“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此言遭到不少學者反駁。你認為楊慎的觀點錯在何處?
8.結合詩題,展開合理想像,用優美流暢的語言,把詩前兩句所呈現的畫面具體描述出來。
9.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5. 選取了鶯歌,紅花,綠柳,水鄉,灑店,小旗,寺廟,春雨。
6. 動靜結合,視覺聽覺多角度描寫(或聲色結合),點面結合(或區域性景緻與概括描寫結合)等多種方法。
7. ①錯在不懂得“千里”在這裡是虛寫而非實數,或誤解了藝術創作虛實結合的方法。
②既然是寫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題目。
8.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9.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或答“表達了詩人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的感慨。”)
【閱讀訓練及答案】
(1)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的“____”。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千里)
(2)首句寫出了江南怎樣的特徵?(有聲有色、生機勃勃)
(3)“水村山郭酒旗風”一句寫出了江南怎樣的地形和風貌?
(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風中輕輕地招展。)
(4)一、二句寫出的是“晴景”,三、四兩句寫的是“_____”?(雨景)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給人以怎樣的意境?
(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濛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
拓展閱讀:杜牧《江南春》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
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
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