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野望作品介紹

杜甫野望作品介紹

杜甫野望作品介紹

  【作品簡介】

  《野望》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雖是寫郊遊野望的感觸,憂家憂國,傷己傷民的感情,迸溢於字裡行間。詩的首聯寫從高低兩處望見的景色。頷聯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飄散和自我孤身浪跡天涯。頸聯繼續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末聯以出效極目,點明主題“野望”,以人事蕭條總結中間兩聯。全詩感情真摯,語言淳樸。杜甫《野望》詩共有兩首,均表達出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國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懷。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註解】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邊地。

  5、清江:指錦江。

  6、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7、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

  【韻譯】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評析】

  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供”,付託。“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點評】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吐蕃在四川邊境作亂,作者身居草堂,以“野望”為題,表現了一種感傷時局、憂國憂家、懷念諸弟的沉痛感情。本詩由景入題,憂時憂國,語言淳樸,感情深沉。

  詩的首聯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頷聯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尾聯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沉憂慮。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遠望蒼茫的岷山,終年積雪,松(今四川省松潘縣)、維(今四川省理縣)、保(今四川省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城都有重兵駐防;近看南郊外百花潭清澈見底,錦江碧水東流,萬里橋橫跨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海內連年戰亂,流落在河南、山東一帶的幾個兄弟音訊斷絕;彼此漂泊天涯,遠離家鄉,只我孤身一人在此,好不悽楚。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我只有將遲暮之年,交與多病的身軀;在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刻,我至今尚未能為國家盡一點綿薄之力。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我獨自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地蕭條,不禁令人神傷。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別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後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稱他的詩為“史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中英對照翻譯】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A VIEW OF THE WILDERNESS

  Du Fu

  Snow is white on the westward mountains and on three fortified towns,

  And waters in this southern lake flash on a long bridge.

  But wind and dust from sea to sea bar me from my brothers;

  And I cannot help crying, I am so far away.

  I have nothing to expect now but the ills of old age.

  I am of less use to my country than a grain of dust.

  I ride out to the edge of town. I watch on the horizon,

  Day after day, the chaos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