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關於杜甫草堂的簡介

杜甫草堂的簡介

關於杜甫草堂的簡介

  杜甫,歷史著名愛國詩人,晚年受同僚排擠貧困撩倒在成都落戶,住在一間草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杜甫草堂的簡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杜甫草堂簡介:

  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館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公園旁,佔地24公頃。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杜甫草堂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

  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並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嚴武去世,杜甫才離開成都。詩人曾用“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來形容其位置。

  在這4年中,杜甫共作詩240餘首,是其創作的高峰。馮至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儘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

  部分作於草堂的詩:

  《草堂即事》

  《懷錦水居止二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栽》

  《舍弟佔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

  《春夜喜雨》

  《蜀相》

  《絕句四首(其三)》

  《堂成》

  《江村》

  《病枯》

  建築

  草堂屢次經歷戰火,現有的建築大都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所興建。1954年建立杜甫草堂紀念館,1985年改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大門額匾上刻有郭沫若手書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為大雅堂、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覽區。大雅堂展覽大幅壁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以及屈原、陶淵明、李白、王維、蘇東坡、李清照、陸游等十二位詩人的雕像。柴門展覽區有1997年重建的五開間茅屋故居,室內陳設保留著杜甫時代的樣貌;書齋內一張書幾,擺放文房四寶, 再現當年杜甫創作偉大詩篇的陳設。茅屋前的石桌和石凳,宛如當年杜甫和朋友吟詩下棋的地方。工部祠展覽館的中文部,陳列著中國曆代從宋代以來出版的各種杜甫作品的'刻本和鉛印本;展覽館的外文部,陳列著杜甫作品的各種文字的翻譯本。

  杜甫草堂景點介紹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遊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遊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誌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裡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鑑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 地址:成都市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

  開館時間:

  夏季7:30—19:00;冬季8:00—18:00

  門票價格:

  成人60元,學生30元

  憑本地的老年證免票,外地70歲免票,節假日除外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和士兵憑有效證件免費,武裝警察憑證件免費。

  經過“杜甫草堂”的公交車線路:

  208、82、59、35、170、58、165路公共汽車或自駕遊

  杜甫草堂

  正月初七隨人遊,

  浣花溪畔念騷鼓。

  前人悽楚今已盡,

  未傳風流甚作羞。

  杜甫草堂的傳說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一說起杜甫草堂,人們馬上會說杜甫草堂不是在成都嗎?怎 麼會成縣也有?

  草堂即茅屋。安史之亂後.杜甫順沛流離,經常在茅屋裡安 身,四海浪跡,離居的地方很多,後人為紀念他.管這些住所都叫 “杜甫草堂’。這裡說的成縣杜甫草堂是詩人輾轉隴南的一個足 印。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杜甫離開秦州(今天水).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慄亭、青陽峽、龍門鎮、石先、 積草嶺、泥功山等地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同谷, 即隴南成縣飛龍峽。

  杜甫在飛龍峽西岸選擇了一處背枕青山巨 巖,面對峽谷山水.避風向陽的山坡地.營建了簡陋的棲身草堂。後人在其居住舊址上立祠紀念,這就是成縣杜甫草堂的來歷。

  乾 隆六年的《成縣新志》對此也有記載:“子美草堂在飛龍峽口,山帶 水環,霞飛霧落,清麗可人。

  唐乾元中子美避難居此.作草亭,有同 谷七歌及風皿臺諸濤,後人感其高風,即其址立祠祀之。”

  杜甫草堂對面.隔峽有一鳳皿山.山上有鳳皿臺.因傳說漢代 有鳳凰棲息其上而得名。當年杜甫於俯仰之間與鳳凰山朝夕相 望,清幽寧靜,環山帶水的飛龍笑景,不但讓杜甫的身心得到了休 息、陶冶、也啟迪了對祖國命運的嚴峻思索和美好願望.

  於聯翩浮 想之中孕育出“亭舉風皿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賓,風聲亦悠 悠。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坐看彩翻長.舉意八極周。自 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風以垂鴻歇。再光中興業. 一洗蒼生優。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的《鳳凰臺》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