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優秀作文
篇一:讀《弟子規》有感作文500字
2010年8月日星期五睛 我們小區組織了一個誦讀經典的暑期讀書會。昨天是讀書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圍繞百善孝為先這個主題開展的。其中,最讓我難忘的一句是: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說到這裡,我想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父親名叫李淵。有一次,李淵下令攻打一座城池。這可把李世民嚇壞了,因為他知道攻打那座城池是必敗無疑的,而且率軍的父親也會有被擒的危險。李世民連忙勸說父親,可是李淵根本不聽勸,還是執意要攻打那座城池。李世民只好跪在父親的軍帳前大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也整整跪了一天一夜。李淵非常生氣,就拿皮鞭鞭打李世民。可李世民卻對父親說:父親,您打我沒關係,可一定不要攻打那座城池呀&&最後,李淵終於被李世民的真誠所感動,沒有攻打那座城池。 這是一個關於孝的故事,也是對《弟子規》中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一個很好的解釋。我很慚愧,跟李世民相比,真是差十萬八千里!我以後一定向李世民學習,爭取做一個有孝心、有愛心、人見人愛的好孩子!重慶市沙坪壩區一實驗小學二年級:趙夢汐
篇二:弟子規學習心得、演講稿
同學們,大家好。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在這裡一起交流《弟子規》,《弟子規》這項國學經典已經在我們學校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看到咱們同學課上誦讀它,課下隨時隨處攜帶它,搖頭晃腦品讀它那個精神勁,我也由之感染,決心要跟著大家一起學習它。
現在我就這幾天看的、想的和大家做一個小小分享:
《弟子規》首先教給我們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除了要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我們還要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幫助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其次,《弟子規》說了“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我們平時習慣了說過的話轉頭就忘記了,一次兩次大家尚可原諒,可久而久之,別人就不會再信你了,這就失去了別人對你的信任,所以今後我們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做一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再次,《弟子規》裡提到一個人的習慣養成很重要,習慣形成性格,性格影響行為,行為則會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縱觀歷史的發展,許多偉大人物的成就都是與他們的良好習慣分不開的。魯迅先生因為“時時早,事事早”的習慣而成為一名偉大的文學家;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堅持每天清晨默讀牆上的好詞、佳句,為他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一個壞習
慣則可能改變你的命運,有這樣一個故事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衛生檢測員,一個年輕人他以優雅的談吐,紮實的專業知識贏得了總經理的好感,沒想到就在他轉身離開的時候,下意識摳了一下鼻孔,可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並沒有逃過總經理的眼睛,結果可想而知,他落選了。正是他"摳鼻孔"的壞習慣毀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飯碗落入了他人之手。看來一種好的行為習慣小到對一個人,大到對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乃至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那對於我們來言現在就應該給自己規範習慣:如上學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見到老師行禮問好、謙虛禮讓、自覺維護校園的整潔美觀等;針對自己明顯不足的行為習慣及時改正,如有節制的看電視和文明上網;把這些行為形成習慣我們將受益無窮。
同學們,《弟子規》裡還有很多方面可以提升我們的自身素質,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若想真正對我們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對照《弟子規》一書,看看我們哪些還沒有做,哪些沒做到位,或還需改進的不良言行及時發現,及時糾正。這樣才達到了我們學習《弟子規》的真正目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篇三:弟子規學習心得
剛讀《**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裡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透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透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
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透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裡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
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