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與企業的關係

弟子規與企業的關係

弟子規與企業的關係

  《弟子規》是以引導人們發揚人性的光輝和關愛為主要宗旨的教材,與企業的關係是什麼呢?

  一、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可以大幅度提升員工素質。

  《弟子規》主要分為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共七個部分,其中前六個部分都是講做人的,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目前很多企業員工所缺乏的。透過對謹信的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員工的誠信品質,培養員工認真做事、按規矩做事的品質,增加工作責任心和責任感。而我們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發現,企業真正缺乏的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認真做事的人。透過對泛愛眾和親仁的學習,可以提升員工的感恩心、責任心和愛心,使員工更加關心同事,熱愛企業,增強對企業的忠誠度。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恰恰是我們今天構建企業文化的核心。

  二、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可以幫助員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弟子規》具體生動,它直接從生活的日常小事入手,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做。“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這是我們子女孝順父母應該做的六件細小的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是教育我們如何與長者相處;“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是日常的生活習慣……如果企業員工都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我們的企業管理自然會上一個臺階。“細節決定成敗”,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就是在生活小事中養成的,這與《弟子規》不謀而合。

  三、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可以增強企業的執行力。

  嚴不起來,落實不下去,是很多企業管理面臨的現實難題。《弟子規》開篇就講孝道,對孝理解為服從,服從父母、服從長輩。而且《弟子規》強調的是身體力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不斷學習與進步也可以增強員工的工作自覺性與員工的素養。

  《弟子規》蘊含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最高道德和行為的觀念的集中體現。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據《論語》“學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這幾句話為精神內涵編寫了《訓蒙文》,並以“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為組成部分;後來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這裡的弟子是指孩子、學生和一切聖賢的弟子。“規”就是規範。如果我們想在企業中倡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做人理念,那麼《弟子規》就是最好的教材,因為《弟子規》實質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具體化、行為化和形象化的行為實踐。

  《弟子規》裡要求的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有孝心是做人的基礎,企業中的每個員工只有做到孝悌方才可能處理好與其他員工的關係,我們設想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親都不好,怎麼能施仁愛於別人?只有有了家庭倫理才會有社會倫理和企業倫理。設想我們引導員工能把企業和同事作為自己的家和家人,那麼這個企業就會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們提倡要建立生命型組織,生命型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有人性的光輝和人性的關愛,《弟子規》正是以引導人們發揚人性的光輝和關愛為主要宗旨的教材.

  孝悌引申很重要的是體現忠誠和感恩文化,“孝悌”可以引申為“忠誠”。因為只有做到“孝”才能做到“忠”。“孝”是“忠”的基礎。培養員工的忠誠度也是企業管理很重要的課題。員工是否忠誠對企業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沒有建立忠誠文化的企業很難達到基業長青,中國企業的忠誠文化已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發展。有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員工在一個企業能堅持5年以上的只佔員工數量的不到百分之二十,頻繁的人員流動極大的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不利於員工自身的發展。員工隊伍的不穩定是中國企業家最為頭痛的管理難題之一。員工之所以頻繁流動,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沒有忠誠度是一大主因。我們知道,中國近現代最有名的當屬徽商和晉商了,員工從小就到商號中當學徒,而且學徒是不給工錢的,只管吃住,學完徒以後才成為夥計,從夥計開始幾乎大多數都會為這個商號幹一輩子,有的甚至服務到東家的下幾代。我們看歷史故事,無論是徽商的胡雪巖還是晉商的喬致庸,輔佐他的都是跟他幾十年的“老臣”。可我們現在很少遇到這樣的情景,企業員工是各領風騷一兩年,沒能耐的被企業淘汰,有能耐的職業經驗剛有進步,就耐不住誘惑,就被其他企業挖走了。我們仔細分析,造成員工頻繁跳槽的原因很多,跟許多管理模式緊密關聯,比如績效及分配體制,比如公司的發展前景等等,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的企業無論是企業家本人還是員工,現在沒有“忠”的價值標準和處事原則。

  忠誠就是人心。經營企業首先是經營人心,誰贏得了人心,誰就會成功。我們知道日本的豐田公司最著名的就是:豐田員工的忠誠文化。豐田早期員工的一些回憶錄中記載:77歲的山本作夫,如果發生颱風等災害,就是在夜裡,也會跑去公司;76歲的小野鐵次郎,退休的時候,買了三套豐田的工作服,他對兒子說,就好好穿著自己的衣服安享晚年;77歲的土井三吉,祖孫三代都在豐田工作,要是讓上大學的孫子也能進入豐田就好了;75歲的佐野三雄,用錘子敲打金屬板,如果聲音不對,就會被工長用錘子敲腦袋,當時幾乎無人倖免,在車間還沒有空調的夏天,他沒有換洗的襯衫,還穿著冬天的衣服,熱的大汗淋漓,工長把錢放到他褲子口袋裡,說:“雖然很少,但至少可以買件襯衫。”“忠誠”是豐田成功的基因密碼,精益管理也是建立在忠誠的文化基礎之上的。

  忠誠是一種理念,是真誠和善良的集合,是我們每個人人性的`基礎。古人云“忠臣出於孝子”,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工作中才會忠於職守。忠誠於企業是每位員工應盡的義務,員工的忠誠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即父母,古人有衣食父母之說,所以員工應對企業的安排“應勿緩”“行勿懶”;應體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對工作失誤要“須順承”;要樹立主人翁意識,愛企如家,將企業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與企業共榮辱,同命運。這就是《弟子規》對管理的現實意義。當然,我們要求員工對企業忠誠並不是一味的“愚忠”,員工也可以提不同的建議和意見,但這些都是源於對企業忠誠的基礎上的行為表現。

  《弟子規》裡除了能培養員工的忠誠度以外,最主要的還能培養員工的誠信度。誠信在任何時候都是塑造個人與企業品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凡出言,信為先”這六個字確立的誠實、守信、正直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精神層面的最重要的綱要之一。

  此外《弟子規》裡的泛愛眾,體現了“大愛無疆”的哲學理念,企業須建立合作型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要相互團結,相互學習、相互關愛,而對企業外部也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樣才能構建員工、企業、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型企業,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者愛人”的集中體現。

  《弟子規》裡的親仁,則是對企業家的要求,親仁就是要求企業家一定要心底無私、匡扶正義,有坦蕩的胸懷才有浩然正氣。要把員工的道德品質與工作能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來建設。這與“德才兼備,人盡其才,人人成才”是異曲同工之意。企業一定要正本清源,樹立正氣,“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是和諧的保證,是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的前提。

  《弟子規》裡的餘力學文是要求企業一定要構建學習型企業,員工構建學習型技能人才的企業文化要素的具體表述。只有學習才能達到自信。“工夫到,滯塞通”,只有勤勉刻苦、努力學習才能做到“聖與賢,可馴致”。構建學習型企業也是現代企業文化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而餘力,則學文”。《弟子規》從這六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處事方法和行為準則。對於企業來說,管人管事是管理的核心,而管人最好的法寶就是用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和中國人血脈裡的民族優秀品格特徵來形成員工自我管理約束。倘若用《弟子規》來培訓教育員工,用《弟子規》的主要精神內涵而構建企業文化,一定會從人性的本質上解決管理上的難題,使文化力真正變成生產力。因為《弟子規》裡的道德和行為上的法則和理念,其實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優秀品德和民族性格特徵中最易喚醒的部分。

  《弟子規》實質是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在社會和企業中的具體實踐,也是中國人踐行儒家文化時從“知易行難”到“知行合一”過渡的最好普及教材,《弟子規》是中國化企業管理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