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孝親故事

弟子規孝親故事

弟子規孝親故事

  《弟子規》裡的故事,關於孝心的故事,同學們閱讀學習了呢?

  

  <<弟子規>>孝親故事:棄老國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棄老”的國家。在那裡,凡是老年人都被趕到偏遠的地方去。國內有一位大臣,他的父親依照國法也要被拋棄,可是這位大臣孝順老人有名,便深深地挖了一個地窖,設個密室,將父親隱藏在裡面,以便隨時恭敬奉養。

  有一天,天神捉來兩條蛇,拿到國王面前,說道:“大王,如果你能認出它們是公是母,你的國家就能太平無事;如果你識別不了,你和你的國家在七天以後就將全部覆滅。”國王聽後內心極為煩惱恐懼,馬上和大臣們商議,可是大家都說不能識別。這位大臣當時沒有說話,回到家裡便去請教父親。父親回答說:“這沒啥難的,你去告訴國王,只要準備一條細軟的織物,將蛇放在上面,那急躁亂動的就是公的;那待著一動不動的就是母的。”國王按此辦法去試,果然分辨出公蛇和母蛇來了。

  天神又問國王:“大王,什麼人沉睡著卻可以認為是覺醒的;什麼人覺醒時卻可以認為是沉睡的?”國王和大臣們都解釋不清楚。這位大臣又去請教父親。父親說:“這指的是一些學者,他們對於所有的凡人而言,可稱作覺醒的人,但對於羅漢和菩薩而言,則只能被認為是沉睡的人。”國王便用這些話答覆了天神。

  天神再問國王:“大王,你說一隻大白象能有多重?”國王和大臣都說不明白。徵詢國內高人,也沒有知道的。於是,這位大臣又去問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到船上,再將船駛到河中,在吃水深淺處畫一條線,然後用這條船裝上石塊,等水漫到畫線處稱稱石塊的重量,便知大象有多重了。” 國王即用這番話回答了天神提出的問題。

  天神又再問國王:“大王,雙手捧起的一捧水可以多於大海的水,誰能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國王與大臣們商議,誰都不能解答這個問題。這位大臣又去問父親,父親說:“這話容易解釋,如果有人相信清淨解脫,用一捧清水施捨給僧人或父母或危難病人,藉此功德拯救千萬劫難,得到的幸福將是無窮無盡的;海水雖多,充其量是一‘劫’而已,以此推論,一捧水不是多於大海幾百幾千幾萬倍嗎?”國王用這個道理去回答了天神。天神又拿一塊正方形真正檀木,問道:“哪邊是頭?”君臣沒人能回答。這位大臣又問父親,父親回答說:“這容易知道,將檀木丟到水裡,它的根部必下沉,頭部必上浮。” 國王便用這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用兩匹形色一樣的白母馬,再問道:“誰是母親?誰是女兒?”君臣仍然未有能回答的.。這位大臣又問父親,父親回答道:“拿草給它們吃,如果是母親的話,必將把草讓給女兒。”國王又以此話答覆了天神。

  就這樣,凡是天神提出的問題,國王都一一作了回答。天神感到很滿意,送給國王許多奇珍異寶,並對國王說:“你這個國家,我應該照顧,不許敵人侵犯!”

  國王聽後極為高興,垂問這位大臣說:“你的答案究竟是你想出來的,還是有人教你的?幸虧照你的話回答了天神,我們國家才得到太平,既得到珍寶,國土又得到保護。這是你的功勞呀!”

  這位大臣回答國王說:“這並非出自我的才智,請先赦免臣的罪過,才敢奉告。”

  “此話怎講?”國王遲疑片刻,遂又慨然應允,“你今天縱有萬死大罪,我也不會追究。”

  得到國王的恩准,這位大臣才如實稟告:“大王。國家有法令,不準奉養老人。怎奈臣有老父,又不忍心拋棄他,於是便冒犯王法,私自挖了地窖,藏在室中。臣奉旨回答的問題均受老父的指教,而非臣的智慧。臣請大王重新頒佈聖旨,讓普天下都要奉養老人。”

  聽到這裡,國王滿心歡喜,稱讚大臣一番,並尊他為國師。隨後,國王又釋出命令,普告國人,從今以後不準遺棄老人,必須孝敬父母,如有違犯者,必將以重罪嚴懲。

  <<弟子規>>孝親故事:幫母親洗腳的故事

  某一流學府畢業的大學生。參加一間大公司新進人員的招募應聘。在經歷幾回合的激烈競試之後。終於到了最後一關,公司負責人的親自面試。

  惶惶然地走進公司負責人辦公室,在公司負責人面前的椅子坐下,公司負責人看了他的自傳覆歷後,凝視他的臉、出乎他意料地問道:「你替父母洗過澡,擦過身體嗎」「從來沒有過。」青年很老實的回答。「那你替父母捶過背嗎」他想了想後說:「有過,那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那次母親還給了我十塊錢。」

  在諸如此類的交談中、公司負責人似乎已能看出年輕人未來的發展性並不高,只是安慰他別灰心、會有希望的。

  面談結束前、公司負責人突然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個條件,剛才你說從來沒有替父母擦過身、明天來這裡之前、希望你能為父母做一次,做得到嗎」他一一答應。

  這個年輕人在出生不久之後,父親便過世了,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把他撫育成人。年輕人以極優異的成績考上某城市的一流學府,他的母親就靠著幫傭掙錢,供他在大學的一切學費開銷。

  那天,他回到家,母親去幫傭還沒回到家。「等母親回來,要怎麼替她洗呢」他暗自忖度著:「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髒吧,待會兒她回來,便為她洗腳吧!」

  母親回來後,見兒子預備好水盆要為她洗腳,覺得很奇怪便說:「腳,我還洗得動,我自己來吧!」

  年輕人便將自己為何想為母親洗腳的原委說一遍、母親理解後,便依著兒子,坐在已準備好的椅子上,把腳放在兒子端來的水盆裡。當他握著母親的腳時,才猛然發現母親的那雙腳在歲月的侵蝕下,已似木棒那麼的僵硬。他地摟著母親的腳潸然淚下。感受到母親為了他辛勞一生。

  第二天,他如約到那家公司、很傷感地對公司負責人說:「我能不能被錄取,對我來說已經微不足道。現在我才明白母親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是你使我明白了在學校裡沒有學到的道理,謝謝公司負責人。如果不是您,我恐怕不會握到母親的腳。我只有母親一個親人、我要好好照顧她、再也不能讓她受苦了。」

  公司負責人點了點頭,說:「你明天到公司來上班吧!」

  一個人要理解社會,瞭解人生,入門的第一堂課便是要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辛勞與期待、如此才能真正地珍惜自己,熱愛生活勤奮工作。孝敬老人、不僅是一份應盡的義務。而且也是衡量一個人的品德的重要標準,那位公司負責人是高明,深刻而富有遠見的

  <<弟子規>>孝親故事:犢吞刀(《柳崖外編》)

  沭陽縣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殺牛為業。一次,他買下母子兩頭牛,打算先殺母牛,就把它捆起來,磨刀準備宰殺。此時有人敲門,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犢趁著這個時候銜著刀來到鄰舍孫老漢家門前,用牛角頂門。孫家以種地為業,孫老漢聽到聲音出門一看,見牛犢口裡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還剩下一半,不一會兒就全吞了下去,朝著他哀號。孫老漢正為此感到驚異,這時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犢和刀,也跟了過來。孫老漢問明情況,才知道牛犢之所以吞刀,是不願母牛遭到宰殺。於是他問明這兩頭牛的價錢,用雙倍的錢買下,然後過去解開母牛,把它牽了過來。牛犢見到母牛便叫起來,一邊叫一邊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邊臥下,從頭至尾舔著牛犢。孫老漢原以為牛犢肯定活不了,沒想到過了幾天,竟然沒什麼事。後來,母牛為孫家奮力耕田多年,那頭牛犢則繼續耕種了二十多年,直到孫老漢的兒子那一輩才死。當這頭牛犢死後,有聽說過吞刀奇聞的人剖開它的肚子檢視,發現那把刀在腹胃之間,被一層厚皮包著,就像新刀裝在鞘裡一樣。

  作者柳崖子說:相傳有牛犢為母牛潛埋屠刀,我聽說前些年在家鄉王雅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而這頭牛犢卻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帶著感恩和依戀,兩頭牛在孫老漢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說母子都沒有辜負救命的深恩。

  鶴子點評說:像這樣驚天動地的壯舉,我僅聽說過這麼一例。當我在閱讀這個故事時,起初是感到震驚,接著是充滿敬意,接著感動得落淚,接著欣喜地起舞相慶。

  <<弟子規>>孝親故事:臥冰求鯉的王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圖》,列舉了自遠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虞舜至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等二十四位至孝之人。他們之中,既有君王又有官吏,既有名人也有百姓,《臥冰求鯉》的王祥,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王祥,字休徵,晉代臨川縣(今撫州市臨川區)人。他早年喪母,一直由後孃朱氏撫育成人。後母朱氏不慈,對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感激她的養育之恩,任憑後孃在父親面前搬弄是非,對後孃仍然十分孝順,有一天,王祥的後母染上了重病,全身浮腫,臥床不起。為了給後孃治病,王祥與父親四處求醫,然而後孃的身體卻始終未見好轉。到了冬季,後孃病情日趨嚴重。

  王祥聽說外地有一位身懷絕技的老中醫,就設法把他請到家裡為後孃治病。老中醫診過後對王祥說:“你老孃外傷飲食,內患鬱積,用藥治療效果不是很佳,但有一祖傳秘方可以一試。只需用鮮活鯉魚,加米醋,用文火烹出濃汁後,喝湯食肉即可。”王祥聽後先是一喜,喜的是這些並非難求的名貴藥材;後是一愁,愁的是這數九寒天,河面已結冰,哪裡有鮮活的鯉魚呢?

  王祥獨自鬱悶地來到屋後的池塘邊,望著結著厚厚冰的池塘發呆,突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腦海中閃現:何不用身子把冰融化,這不就可以捉到鯉魚了嗎?想到這裡,王祥脫掉棉襖,光著膀子仰臥在冰面上……漸漸地,冰面開始融化。突然,王祥感到背上被什麼東西咬了一下,他趕忙翻身一旁,奇蹟出現了——一條三尺長的大鯉魚從水中躍出跌落冰面,接著又是一條躍出。人們說,這是王祥的大孝感動上蒼所至。王祥來不及細想,抱住鯉魚趕緊回家。

  說來也神,後孃吃了米醋鯉魚後病情真的逐漸好了起來。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就這樣被傳開了,並收錄在《二十四孝圖》中。

  朝廷得知王祥大孝事蹟後,重用王祥。晉武帝時王祥官拜太保,進爵為公,許以不朝之特權。后王祥壽終九十四歲。

  百姓追慕王祥的孝義,就在王祥家附近修建孝義寺,寺內有王祥塑像,寺旁有孝義橋。宋代詩人張徵曾留詩一首於寺中:“城東孝義寺,仍說臥冰池,雖膺猶堪訓,前賢況可師。香銷春殿冷,樓壓暮鍾嘶。未俗逾偷薄,哀懷欲涕氵夷。”

  當年的孝義橋,如今臨川區是孝橋鎮所在地,孝義寺早已毀,但孝義橋經清宣統元年重修後仍然儲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