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蝶戀花> 《蝶戀花 暮春別李公擇》賞析

《蝶戀花 暮春別李公擇》賞析

《蝶戀花 暮春別李公擇》賞析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這首詞是寫給東坡老友李公擇的送別詞,透過對暮春的描寫,微露惜別之情,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宋代·蘇軾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譯文

  花落聲簌簌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在地。寂寞的園林裡,花木榮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著客座,高聳的青山彷彿刺破了橫雲。

  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在舟中卻見舵已轉。今夜泊於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時候你也在思念著我吧。

  註釋

  ①簌簌:花落的聲音,墮:悠然落下的樣子。

  ②繫纜:代指停泊某地

  ③憑仗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此處意思是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創作背景

  作者蘇軾於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元豐二年調往湖州任知州,此詞即為為流放期間所寫。這首詞題記為“暮春別李公擇”,李公擇是東坡老友,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遭貶,交情更篤。這是一首送別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蘇軾 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哲宗即位後,曾任、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尊遺願葬於中嶽嵩山,今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賞析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雙調,六十字。

  “簌簌無風花自嚲”,寫暮春花謝,點送公擇的時節。暮春落花是古詩詞常寫之景,但東坡卻又翻出新意:花落聲簌簌卻不是被風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墜落在地,好一份安閒自在的情態。接著寫“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點出園林寂寞,人亦寂寞。

  "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白居易《別柳枝》絕句詩,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這裡借用“柳老”寫柳絮快要落盡的時節,所謂“柳老”即是“春老”。“櫻桃過”是寫櫻桃花期已過。正巧今送李公擇亦逢此時。東坡這期間另有《送筍芍藥與公擇》詩說道:“今日忽不樂,折盡園中花。園中亦何有,芍藥嫋殘葩。”芍藥,櫻桃,同時皆盡,而這個時候老朋友又將遠行了。花木榮枯與朋友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時俱至,卻還是讓人難以接受。

  “落日多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兩人在“寂寞園林”之中話別,“相對無言”時,卻見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橫雲之變態。此時彼此都是滿懷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這份靜默。上片主寫暮春,微露惜別之情,“照坐”之“坐”,點出話別之題旨。

  “路盡河回千轉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盡”;行者在舟中卻見舵已轉。“河回”二字居中,相關前後。船一轉舵,不復望見;“路盡”岸上人亦送到河曲處為止。岸上之路至此盡頭了,是送行送到這裡就算送到盡頭了。

  “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於冷落的漁村中宵不寐,獨對孤燈,唯有暗月相伴。這兩句,便見作者對行人神馳心繫之情。

  “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上句用《楚辭·招魂》中天帝遣巫陽招屈原離散之魂的典故,表達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願望。東坡與公擇因反對新法離開京城出守外郡,情懷鬱悶,已歷數年,每思還朝,有所作為,但局面轉變,未見朕兆,他們四方流蕩,似無了期,所以有“飛魂”之嘆。“飛魂”與“楚些”是倒裝,求其語反而意奇。“我思君處君思我”,採用迴文,有懇切濃至的情思,也是對前面“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的深情想象的一個照應。下片寫送別,兼及對再受重用的.渴望,寫二人同情相憐,友情深厚。

  拓展閱讀:蘇軾與茶

  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蝶戀花 暮春別李公擇》賞析 篇1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鑑賞

  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鑑賞

  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從佈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蘇軾的其他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腸斷 一作:斷腸)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