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集錦五篇

登鸛雀樓教案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鸛雀樓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和背誦

  3、初步理解詩的意思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英英學古詩》中,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嗎?(《靜夜思》)

  2、集體背誦,問:詩的作者是誰?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齊讀

  4、簡介

  二、解題,簡介作者

  登樓之後,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三、初讀指導

  1、藉助拼音誦讀全詩,想一想:詩人站在顴雀樓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詩人看到了什麼?

  (1)教學生字:依,入,指名試讀。

  怎樣記住依

  人和入這兩個字的區別在哪裡?

  (2)組詞練習:衣()()入()()

  依()()人()()

  (3)指名讀第一二行詩句

  3、詩人想到了什麼?

  (1)教學生字:欲,窮,目,指名拼讀。

  誰能想出好辦法來記住這些生字?

  組詞練習:日()()()目()()()

  (2)指讀三四行詩句

  四、課堂作業

  1、讀讀、抄抄下列詞語,準備聽寫。

  山白日千里目海黃河一層樓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

  1、聽寫山白日千里目海黃河一層樓

  2、指名朗讀課文

  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1)仔細觀察插圖,指圖上樓、太陽、黃河的位置。

  (2)指名讀第一二行詩句

  (3)出示:依有三個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順從

  白日依山盡的依是什麼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較多,如A跟黑相對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盡的意思有A完B達到極點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詩中的盡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麼?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說出來。

  (5)朗讀第一二行詩句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詩人想到什麼?

  (2)欲窮千里目是什麼意思?

  出示:欲,A慾望B要、希望C需要D將要

  窮,A貧窮B完、盡C達到極點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項再分的小項D目錄E標題

  千里的意思是很遠很遠的地方

  選擇恰當的解釋,想一想,欲窮千里目這句詩的意思

  還得怎麼樣

  更,A越發,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

  可見這時詩人還站在哪一層?

  (3)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講一講

  (4)朗讀第三四兩行詩句

  (5)指讀全詩

  三、朗讀指導

  1、劃出停頓處

  2、練習朗讀

  3、指讀評議

  四、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點

  樓,左窄右寬,共十三筆

  2、其他要描紅的字

  窮:穴字頭寫的扁而寬

  3、描紅練習

  五、課堂作業

  1、朗讀背誦課文

  2、用自己的話講這首詩的意思

  板書:白日依山盡,看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想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採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後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藉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範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後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瞭解詩意。

  (1)反覆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後,他能看見些什麼呢?他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說一說,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髮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後會看見什麼?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夥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藉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瞭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閱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透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透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裡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透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裡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老師學生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裡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碟)、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碟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