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案模板五篇

登鸛雀樓教案

登鸛雀樓教案模板五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

  PPT、Flash

  活動重點:

  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

  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麼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現在詩人站在鸛雀樓的底樓,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那他該怎麼辦呢?(走到更高的樓層上,就能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了。)出示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麼好聽的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唸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

  師:現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裡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6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詩句內容,回答課後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並背誦課文是重點。

  2.指導理解詩句意思是難點。

  課前準備掛圖、生字卡片、CAI課件。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並解釋題目,激發興趣

  板書詩題並解釋詩題。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前面可以望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共三層,是當時文人遊覽的勝地。此樓北宋時還存在,後來被河水沖毀。題目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

  二、教師範讀

  教師一邊讀,一邊演示電腦課件(畫面:詩人正站在黃河邊的鸛雀樓上觀看景色,太陽漸漸地落下山去。)

  三、學生輕聲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四、指導學習生字

  1.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書生字,帶領學生讀音、組詞。

  2.學生書空練習。說說記生字的方法。

  教師重點指導:

  樓:lóu,讀邊音。“木”字作偏旁時,捺要寫成點。入:rù,獨體字,兩筆。注意和“人”區別開。窮:qióng,三拼音,上下結構,寫時不要少寫寶蓋頭下面的撇和點。目:mù,全包圍結構,要和“日”字區別開。更:gèng,讀後鼻音。獨體結構。有7筆。層:céng,讀平舌音,後鼻音。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人()日()

  入()目()

  2.在練習本上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

  齊讀課文。

  二、導讀課文,適時演示電腦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學生朗讀後,逐行導讀。

  2.指名試讀試講後,教師精講點撥:

  第一句:白日:此處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山:這裡不是專指某座山,而是指連綿起伏的群山。盡:完。這裡指落日漸漸沉下去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僅次於長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實,鸛雀樓距離大海尚有千里之遙,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但是,無論怎樣曲折迂迴,最終還是要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窮:窮盡,含有徹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實指,而是誇張的說法,指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再。這句詩的意思是:要想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也就是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三、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思考:想一想,這首詩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色?

  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總結:(1)這首詩寫出了壯麗的黃昏景色。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陽依傍著群山緩緩下沉,再俯視黃河,望著奔騰的河水向東流去,這是一幅多麼壯麗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為止;放眼黃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渾壯麗之景,又有留戀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開闊。(2)這首詩還表達了作者開闊的心胸和觀察美景的情趣。詩人面對日落水漾的壯麗美景,遊興未盡,不能滿足,他急於擴大自己的眼界,還想看得更開闊更高遠,於是寫出了要看盡這千里風光,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2.小結: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山河。

  四、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教師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節奏、重音和韻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自由輕聲讀三遍。齊讀三遍,練習背誦,檢查效果。

  五、課堂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填空:

  ()依山盡,()入海流。

  欲窮(),更上()。

  板書參考

  探究活動

  1.組織一次登高的活動,讓學生說說登高望遠的感受。

  2.收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然後大家交流,看誰收集的多。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透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後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透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後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透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物件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透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透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透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資訊模組,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透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透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彷彿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並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透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登鸛雀樓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絡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裡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教學後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