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6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一課時

  過程:

  一、匯入

  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鑽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論家說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二、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三、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裡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範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作業參考答案: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裡春潮盪漾,千萬裡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裡。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么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盪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板書: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恆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悽清婉轉

  課外延伸:

  古人在詩歌中常常喜歡用“月”和“江水”的意象來表情大意,試找出幾句,並分析這兩種意象含蓋的情素。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意象含蓋的情素:思念,懷想,寂寞,冷落,悽美。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意象含蓋的情素:人生短暫,自然永恆,綿延思念,愁情。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詩詞積累,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過渡與融合

  一、匯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詩人,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聞一多先生把這首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知道這個人是誰?這首詩又是哪首詩嗎?(初、盛唐之交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春江花月夜的美麗景緻吧。

  二、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三、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題目中融合的五種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讀。

  (明確:開頭十句。)

  (2)鼓勵學生髮揮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圖景,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3)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畫面,將學生帶入情境。

  (明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緻給人的感覺是:空靈、清幽、純淨、博大。)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

  (1)師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詩句起止,並齊讀。

  (2)齊讀第二層中間六句,從“江畔何人初見月——但見長江送流水。”

  (3)作者對宇宙人生有著怎樣的思考?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誘導學生重點理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確: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於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恆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裡,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和蘇軾“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悵)相比,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比,卻並不頹廢和絕望,而是流露出了熱愛人生的積極豁達情感,哀而不傷。)

  (三)鑑賞詩的情感美:

  (1)師導: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開始作者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學生自由朗誦剩餘的二十句。

  (2)學生朗誦。

  (3)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先總寫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再分寫思婦懷遠、和遊子思歸的情緒。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第二層,寫思婦懷遠。作者是如何寫思婦的無限悲苦的?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還拂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彷彿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檯。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由此我們自然想到一句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第三層,寫遊子想家。全體男學生誦讀。

  (5)男生誦讀。

  (6)最後這幾句詩寫閒潭落花,寫春光欲盡,寫江潭落月,除了表現春天將盡,一天將盡的意思之外,你還讀出什麼隱含的意思?

  (明確:人生如此短暫,青春如此美麗,可思婦和遊子就在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將逝,真是令人感傷之至。)

  (7)引導學生分析“盡”、“復”、“沉沉”、“無限路”“搖”等字詞。

  (明確:人有情而江水絕情,江水滔滔向東流啊,春光快被流“盡”了,一個“盡”字真是痛心極了;人有情,而月絕情。月卻又一次西斜,將要墜下去了,一個“復”字,說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遊子的心情折射嗎?。“無限路”表面是寫路,暗指遊子遙遙無歸期。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兩地相思永恆。)

  (四)“賞”月誦詩:

  1、 這首詩歌主要描繪哪些意象?

  (明確: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麼?為什麼?

  (明確:月是整首詩的靈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發現,詩人對宇宙的感嘆,也是藉助月引發出來,思婦遊子的思親懷鄉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觸動。所以,月在詩歌中就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意象了。)

  3、詩歌中各處的月有什麼不同?怎麼讀法?

  (明確:月初升迷離美妙(高亢)——月中天詩人的遐思冥想(平緩)——月西斜樓上思婦的愁情(低迴)——月落遊子想家的哀怨(哀傷)。)

  4、自由讀這首詩,讀出這種美來。

  四、課堂小結: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低落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五、作業:

  1、蒐集與“月”相關的'詩句。

  2、背誦全詩。

  附詩的大意: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裡春潮盪漾,千萬裡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裡.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么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盪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詩歌,其作者是張若虛,他的一生只寫了兩首詩,此詩恰恰成就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後人曾評此詩為“孤篇蓋全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設計以文字為載體,從文字出發,透過聽、讀、品、寫,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賞詩歌。

  反思這堂課,有得也有失,感受頗深。

  成功之處:

  巧妙新穎的匯入語。人們都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匯入語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一般。本課我將匯入語設成一副畫面,讓學生回顧有關月的詩句。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帶動了學生對月的意象的思考,從而為本課月的象徵意義做熱身。

  寫作環節的設計。在學生兩次閱讀後,對內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此時讓他們選取感興趣的有關月的詩句進行擴充套件訓練,無疑為了讓他們透過想像描繪出作者在詩中創設的優美意境,進一步把握詩人複雜的內心情感。且此環節也為了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喚起了他們積極思考探討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不足之處:

  詩歌讀的過少。詩歌教學以讀為主,以讀促進學生對文字的解讀。儘管我將教學環節設計為朗讀教學,可是在實施過程中,我未能採取多種朗讀方法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因為讀的較少,學生思考的就過少過淺,師生生生互評的也就少了。

  課堂環節未能達到“有序與無序”的完美結合,未能引導好學生吃透文章難點。本文的難點意在理解本詩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儘管學生在課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課後我問及此詩為何能“蓋全唐”,學生依舊說不清楚。現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將此詩中月的不同象徵意義和其他詩進行比較,從而難點解決。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3

  首次試上,筆記本上寫滿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維目標明確, 有歌鑑賞方法的指導。例如,學完這首詩教師總結說:“我們收穫了很,除了無盡的美感,還了解了詩歌鑑賞的方法,拿到一首詩,我們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1、讀一一美讀幾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詩中的景物與人物,體會意境,瞭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與情感的匹配點,整體感知詩歌。

  如果長期堅持使用這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將有利於學生詩歌鑑賞素養的形成,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的能力。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主線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設主線,明思路

  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因為《春江花月夜》“孤絕橫篇,竟為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圍 “春、江、花、月、夜”鋪開,月是詩人震動的脈搏,月光灑輝處,江水、沙灘、桃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鏡臺、詀石、鴻雁、魚龍、思婦、遊子組成了一副幽美恬靜、充滿人生哲理的畫卷。

  落月搖情,情韻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盪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學呢?

  別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該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心靈之旅。學生是讀景、賞景的主角,教師是導遊。美在哪裡? 這條學習主線,應念而生。

  圍繞這條主線,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流程:美聽一美讀一美品。其中,美品是關鍵,它可以設計以下兩個思考題:

  1、你在詩歌中看到了什麼?請以月亮的推移為順序找出描寫物件:(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體現人物情感的詞)。

  2、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喜歡你的理由。結合你最欣賞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語言品一品。

  再次上課,我們明顯感到,課堂是教師的課堂,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僅有的一次討論也只是流於形式。學生似乎是遊離於課堂外的陌生人,課堂冷冷清清,局面尷尬。

  傳統教育確實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主意識的弊端,強調集體意識和絕對服從,用一種僵化、教條的思想禁錮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結果是學生個性品質缺失,自主意識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懷缺失,公民意識缺失。高中新課程的實踐者應充分意識到以人的發展為根本點,培養高中學生自覺的社會責任與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初步的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敬業精神以及健全的身體心理素質是我們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個體,尊重生命,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我們真切地感到,課堂不能靜若止水,需要波瀾起伏,需要激盪人心,需要創造一個美的藝術境界,否則便會枯燥無味、蒼白無力。那麼怎樣為教學創造一個藝術的境界呢?

  二、二改:創設藝術氛圍,營造審美情境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需要創設迷人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深入詩文的深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創設:

  1、美導。

  一位同行的導語設計值得借鑑:在我國浩瀚的詩海中,有無數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寫下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同學們讀過哪些關於月亮的詩句?

  學生打開了記憶倉庫之後,教師再深情地說:“是啊,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託,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淒涼,‘明月松間照’的寧靜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他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沉浸於超常的審美情境、傾心於審美的情境和把審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閱讀物件的審美注意。

  2.美聽。

  教師範讀,學生傾聽潺潺連綿的流水、流利婉轉的鳥鳴,他們情不自禁地沉醉於這迷茫朦朧的月色中,沉浸於濃濃的思念、深深的愁緒裡,浸入美讀釀成的美境中。有了這種傾聽,那種躍躍欲試的萌動之心, 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讀。

  葉聖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3) 誦讀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有 自由體驗讀、個人表演讀、小組競賽讀、集體體悟讀”。誦讀這首詩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激情。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於自己的體驗之中,選擇、感悟、深思,產 生旺盛的求知慾、強烈的參與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經過反覆朗讀,學生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詩中表現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滄桑之嘆,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體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美讀,不但瞭解作者說了什 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有了溝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進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狀態,在吟誦過程中,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透過第三次上課,我們認為,對文字的解讀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整堂課的主題。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讀,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不在課外延伸了多少,而應該在美品課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課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壯觀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無處不在,江天一色,清純空靈

  (3)月落——落花搖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霧,迷茫無盡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雲、青楓、扁舟、高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等, 春江潮動,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傷美,優雅空靈的純淨美,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浮想聯翩,思接千載,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無奈。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又頓悟,人生是短暫的,而人類則是綿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 讓人讀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劇之美、宇宙無窮的永恆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盪滌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壯觀美,躍然紙上;江水流春,江樹迷濛,淒涼感傷之情油然而生。詩中的情感美還指落月藏海霧, 月落妝臺,長夜不眠的思婦的依戀惆悵之情;春光將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遊子的悽苦寂寞之情。品讀落月搖青滿江樹,那月光之情, 思念之情,詩人之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學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後探討問題,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不受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並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維、分享閱讀成果。

  詩歌欣賞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給學生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們己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設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設計,更是從課堂教學的完全預設轉向動態生成,賦予了課堂活力,使課堂異彩紛呈,活力四射。

  總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計是以課文為載體,從課文出發,透過聽、讀、品,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 賞詩歌。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國標題性器樂曲自身的美及內在的情感表達,感受樂曲優美、迷人的意境,體味樂曲幽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樂曲豐富的內涵和民族樂器的表現力,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透過以音樂為主線,對同名詩歌、繪畫、舞蹈的欣賞,構建起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絡與互通,瞭解它們各自獨特的風情和共同的神韻,加深對包容於音樂中的廣闊文化內涵的體驗。

  3.瞭解我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 “魚咬尾”及 “換頭合尾”的曲調處理變奏手法。

  教學重點:瞭解民族器樂曲“換頭合尾”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民族調式的風格。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鋼琴

  教學過程:

  一、簡介《春江花月夜》

  這是一首中國古典樂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後被改編成民族管絃樂曲。樂曲以優美流暢的旋律,巧妙細膩的器樂組合,形象地描繪了“夕陽”、“漁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全曲有十部分組成:引子與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臺、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欸乃歸舟、尾聲。

  二 、聆聽樂曲

  1。 聽樂曲引子請學生思考:

  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情緒?能聽出哪些樂器在演奏?引出課題《春江花月夜》。

  2。琵琶:彈撥樂器,木製,原稱“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紀由西域傳入內地,在樂隊中應用相當廣泛。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感受。

  3.學生隨音樂學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譜例:江 樓 鍾 鼓

  002

  (1) 聆聽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結構特點一:魚咬尾

  提示學生注意前樂曲結尾的音與後句開頭的音是相同的,樂句間連鎖傳遞,環環相扣,使得旋律流暢,格調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常用手法 “魚咬尾”。

  “魚咬尾”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其特點是前句旋律的尾音與後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種形式的重疊。

  (2)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唱主要旋律兩遍,體會旋律的委婉平靜,優美如歌。

  4.學唱主題旋律

  5.完整欣賞《春江花月夜》

  月上東山:(第一變奏)

  1.音樂與第一段對比有何變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請注意結尾音調

  優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協調的色彩,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雲層中游移出沒的情景。

  花影層疊 (第二變奏)

  1.這段音樂的旋律中最有特點的樂思是哪部分?為什麼?

  2.結尾有什麼特點?

  樂曲描寫了陣陣清風吹皺一江春水,蔥蔥花木掩映月色朦朧的畫面,岸邊簇簇鮮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麗的色彩。

  “花影層疊”與“月上東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樣,又與主題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們的旋律都做了明顯的變奏,這種創作手法叫做“換頭合尾”。

  這一創作手法在後面的幾個段落音樂裡也被採用或者變化地採用。

  結構特點二、換頭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題、主題的六次變奏和尾聲組成。儘管前面部分旋律多變,但每段結尾基本相同,將樂曲的多個畫面融為一體。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換頭合尾。

  003

  這種 “換頭合尾”式的變化展開手法,體現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它使全曲氣勢連貫,融會統一,

  提示學生:音樂藝術的主體特徵是音樂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藝術表現的非具象性,欣賞樂曲時可以視聽結合,藉助畫面來感受音樂,但不宜機械地尋求標題與音樂之間的具體聯絡,不必拘泥於每段小標題所提示的具體景物,而應該從體味音樂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蘊涵的情感入手,領略包容於其中的廣闊的文化內涵。

  四、欣賞1?欣賞配樂詩朗誦《春江花月夜》 體味詩韻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提問:詩歌的意境與樂曲表現的意境相同嗎?這兩部作品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絡?

  欣賞2

  繪畫 《春江花月夜》:感受畫的意境。

  提問:畫面與 《春江花月夜》的主題吻合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學生帶著問題仔細欣賞裝飾畫 《春江花月夜》。

  師生交流:畫的構圖很合理,色彩運用恰到好處,很和諧,黃色的月亮在藍色調的背景襯托之下愈發顯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隱約可見,幾座山頭有明有暗,透過明度上的對比拉開了畫面的空間距離,給人以更多的想象餘地。整個畫面表現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種悠遠、朦朧、寧靜之美,與主題非常吻合。

  欣賞3

  古典舞 《春江花月夜》

  師:在我國古代,樂與舞是不分開的,樂就包括舞,現在相對分成兩個專業,但他們的密切關係是分不開的,舞蹈離不開音樂。樂曲憑藉聲音塑造聽覺形象,舞姿憑藉形體塑造視覺形象,二者合為一體,才構成了舞蹈藝術形式。悠遠婉轉的曲調令人心曠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們帶入夢幻般的意境。

  提問:舞蹈的動作和情節與音樂的節奏和情緒和諧一致嗎?說說它們之間的關係。

  學生觀賞後回答:整個舞蹈的動作很美,很舒展,情節有趣,舞蹈動作的幅度、快慢與音樂的節奏、情緒和諧一致。當音樂起伏大時,動作的幅度也大;音樂歡快時,動作的節奏也快而輕巧;而音樂平靜時,舞蹈動作和情緒也較平和。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樂的一種表現方式。

  3.分組討論分析

  (1)詩歌、美術、舞蹈的欣賞,對理解、體驗樂曲《春江花月夜》有幫助嗎?為什麼?

  (2)《春江花月夜》的音樂與詩歌、美術、舞蹈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後同教師進行交流:

  透過欣賞詩歌、繪畫和舞蹈 《春江花月夜》,開闊了文化視野,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音樂與詩歌、繪畫、舞蹈雖屬不同的幾種藝術門類,但它們是姊妹藝術,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樂中有濃濃的詩情畫意,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表現形式,舞蹈是 “看得見”的音樂,音樂是 “聽得見”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樂與詩歌、繪畫、舞蹈都是塑造藝術形象,訴諸於情感表達,表現出一種共同的美,就是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美。

  師:《春江花月夜》是自然、歷史、人生之千古絕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典藝術中有無數珍品,他們既有各自獨特的風情又有共同的神韻,這就是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這充分表明,藝術既有千姿百態又有共同的文化內涵。我們要藉助其他藝術門類豐富我們的音樂素養,他們與音樂相融相襯,相互渲染,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同時加深了我們對包容於音樂中的廣闊文化內涵的體驗。

  五、表現與創造

  1、演唱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 《春江花月夜》為題,選擇下列你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畫 c.詩歌

  d.散文 e.自編舞蹈片段

  要求:與音樂有機結合,體現出東方古典美,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組,發揮每個同學的愛好特長,將幾種形式結合起來,展示給大家。

  最後,讓我們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樂曲優美、迷人的意境,體味樂曲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結束本課。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融情於景、虛實相生的藝術特點。

  (3)培養學生帶著情感欣賞詩歌,有情地朗讀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點及難點:

  培養學生結合詩歌意境,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品味詩歌的情感,進而欣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1)製作課件,多媒體的使用。

  (2)以第一人稱改寫思婦懷遠的片段“白雲一片去悠悠……魚龍潛躍水成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這樣一首詩,它是一曲思鄉的歌,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有這樣一首詩,它是那壺醉人的酒,浸溼了多少斷腸人的眼;有這樣一首詩,穿越創世清光寥遠的長河,流淌在行客孤獨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這樣一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傾聽來自初唐的這曲千古絕唱。

  二、賞析全詩:

  (一)、整體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誦,以此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聽讀:請大家聆聽此詩的朗誦,聆聽時注意他朗誦的語速的緩慢急促、語調的激越平緩低沉、停頓與重音。

  自讀: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全詩,希望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來。

  齊讀:朗讀時請注意聲音的緩急輕重,詩人抒發了一股怎樣的情思?

  明確:鄉愁

  朗讀點評(略)

  整體概說:

  《春江花月夜》從春天、長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為詩情的紐帶,由此引出種種意象,互相穿織在一起,吟詠詩人拂拭不去的鄉愁。

  (二)、分片段欣賞:

  A、景緻:

  全詩融情、景、理於一體,下面請大家找出描繪月景的詩句。

  明確:前八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讀:(1)請大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八句詩,儘量讀出詩句的意境來。注意語速快慢、語調的輕重。簡評(略)

  描述: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將這八句詩用自己優美的語句描繪下來。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緻?

  展示:師生皆可。

  如:煙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騰,彷彿與大海連成了一體,雄偉壯闊。一輪明月伴隨著滔滔江水一同生長,綿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處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繞過芳草遍佈的原野。月色傾瀉在花樹上,像撒了一層潔白的雪。夜空中飄飛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輝中也似乎迷失了蹤跡,江邊小塊陸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詩人由遠及近、從上到下,描繪了一幅浩淼壯闊、明麗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圖。

  集體朗誦:在剛才我們描述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八句詩。

  教學設想:學生從有感情的朗讀到用優美的語句描述詩句,讓自身融入詩歌內容來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B、情理:

  問:詩人面對如此良辰美景,發出了怎樣的人生感嘆?請朗讀相關詩句。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讀:請大家自由朗讀,感受詩人內心湧動著怎樣的情懷?

  學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輪”,詩人借這輪孤月抒發內心孤獨寂寞的思鄉之情。

  (2)、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感受到詩人因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無窮而深感惆悵。

  (回答從這兩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回憶古人相關主題的語句,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等。

  小結:人生短暫與宇宙無窮,歷來是文人感嘆的主題。詩人卻從短暫的人生中,看到了人類存在的綿延悠長。“代代無窮已”的人生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從中得到了欣慰。詩人雖對人生短暫而感傷,但並不頹廢而絕望,這源於他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C、思婦懷遠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這流水一樣經久不息。流水無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婦懷遠的情結。請大家齊聲朗讀下面六聯,注意語速、語調的變化。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上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我們同學化用自己一雙雙巧手描摹出了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投影展示學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雲隨著風悠然飄去,離我遠去。青楓浦的楓葉紅了又綠,春去了又回。我的愁還是愁,思依然思。你卻是不歸,今夜又是誰家飄蕩江湖的遊子,又是哪位對月寄託著思念。樓上的明月正照著梳妝檯,照出一片相思冰涼,一片寸斷肝腸。只恨月太明,捲起玉簾,卷不去它半分清輝。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華。相思無限化作淚,涼如水,更勝清輝。只願隨著月光,照耀著你。卻只能仰望鴻雁,俯視魚龍,卻依舊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紋,化作點點相思,相思點點。

  (選擇其中一兩篇既可。)

  點評:同學們將思婦的內心世界描寫得非常形象細膩,其中一卷、一拂這兩個小動作的描寫可謂細緻入微。同學們,除此之外,詩人還運用了哪些表達手法來描寫思婦的愁苦?先請大家來了解一下詩歌的表達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詩歌的表達技巧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動作描寫等)、議論、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

  二、表現手法: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點面結合、

  襯托(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仗、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要求:下面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兩句分析詩人採用了怎樣的表達手法來書寫思婦的愁苦?請你書寫在書的空白地方。

  學生髮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運用“白雲”、“青楓浦”這幾個詩歌中常用來表示離愁的意象來渲染離愁別緒,達到了融情於景的效果。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中的“扁舟子”、“相思”詩人直接流露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可憐樓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對這位思婦心生愛憐,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來陪伴她,為她疏愁解悶。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此時同在一輪明月之下,卻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輝能帶去我對你的思念。“願”直接抒發了思婦的愁苦與期待。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本想叫魚雁傳遞音訊,可如今鴻雁長飛卻飛不出光的影子,魚龍潛躍,只激起點點波瀾。詩人借景抒情,思婦內心的愁苦無以言語。

  D、遊子思鄉

  從別後,憶相逢,柔腸一寸愁千縷,幾回魂夢與君同。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詩人以思婦懷遠的方式虛寫遊人的鄉愁,達到了虛實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髮了遊子的思歸之情。

  請大家自由朗誦。

  三、總結全詩:

  朗讀:集體朗讀(注意朗讀時語速的緩慢急促、語調的激越平緩低沉、停頓與重音)

  由朗讀較好的學生來朗讀,其它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詩總結: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詩鑑賞詞典》)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是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匯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主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物件,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一、知識連結

  1、作者介紹:張若虛(約660-720)唐代詩人,江蘇揚州人。張若虛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唐朝鼎盛時期,同時也是唐詩發展進入空前輝煌時期的前奏。張若虛從小致力於詩文學習,以擅長詩歌而聞名於世,與當時的賀知章、張旭、包融,並有“吳中四士”之稱。赴長安求官時,他曾以“文辭透逸”一度轟動過京城,不知為什麼,張若虛的仕途卻不佳,從現存的資料來看,僅做過一任兗州兵曹地方小吏。張若虛的作品,今僅存詩兩首,其一便是上面這首膾炙人口、並使他名垂後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為五言律詩《代答閨夢還》,兩首均收入《全唐詩》。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詩人以清新自然的筆調、反覆詠歎的手法,細膩地描繪了春江月夜的綺麗景色,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廖廓靜謐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併為陳後主所作。”《樂府詩集》中收錄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為五言四句,且內容平平。張若虛此篇雖說也沒完全擺脫遊子、思婦的傳統主題,但全詩氣象恢宏、意境深沉,與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別。特別是其詩情與哲理自然融合的筆法、清麗新穎的語言風格,與初唐流行的浮豔詩風截然不同,以至於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詩人,都從中吸取過藝術營養。後人還將《春江花月夜》中運用迴環、往復、連珠、對偶等修辭手法,以及音韻調配這些藝術特色,總結為“《春江花月夜》之格”。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3、寫月亮的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二、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灩灩皆似霰繞芳甸汀上皎皎扁舟子搗衣砧碣石瀟湘

  2、再讀課文,解釋下列加點詞含義:

  灩灩霰窮已但見扁舟清風浦上不勝愁不知乘月幾人歸逐月華搖情可憐樓上月徘徊水成文3、熟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三部分:()由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

  三、合作探究

  1、欣賞詩的景物美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在前八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2、領悟詩的哲理美

  讀“江天一色無纖塵,……但見長江送流水”,本段引發怎樣的人生哲理問題?

  3、體會詩的情感美。

  讀“白雲一片去悠悠……落月搖情滿江樹”,賞析思婦懷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