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1

  一、匯入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母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物件,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列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於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餘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透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複合物,那么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蘊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餘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並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閱讀(關於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閱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遊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線上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裡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裡春潮盪漾,千萬裡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裡。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么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盪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八、內容述評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係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這既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係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一多先生稱讚此詩展現了“夐(xing)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採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癈。它表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賞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裡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分段釋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開首這八句,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青楓」,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謂:「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別之地。

  「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雲,想到扁舟離家的遊子。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瀟、湘二水在湖南零陵縣合流後稱瀟湘。「碣石瀟湘」,泛指地北天南。

  「搖情」,是說即將落下的月亮,搖動起滿樹象徵著離人情意的光輝。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和體驗詩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詩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體會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對人生、對宇宙的聯想與感慨,體會詩中表現的遊子與思婦相思相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優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學難點

  1、把握水乳交融、優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詩境,理解詩中的畫面及由此產生的人生感慨。

  教學方法

  情境設定法、學案導學法、點撥法學法指導

  1、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梳理詩歌中的意象。

  2、透過誦讀,合作探究,讓學生掌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中的情感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PPT)。

  教與學互動設計

  (課間利用多媒體播放民樂《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圖片暖場)

  一、情境匯入

  我們中國自古便是詩的國度,唐詩更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在我國浩瀚的詩海中,有無數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寫下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同學們讀過哪些關於月亮的詩句?

  現在我們展示、交流一下課前分組蒐集到的古典詩詞中的詠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載了人類哪些豐富的思想感情。

  (小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2、宇宙意識:“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3、望月懷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

  4、思家戀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託,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詩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張若虛就是如此。現在,我們就一起去領略他筆下那輪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書課題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誦讀賞析。

  三、知人論世

  小組代表根據課前蒐集的資訊發言,介紹張若虛及《春江花月夜》教師補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和形式,採用優美的抒情旋律,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水鄉春江花月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發出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寫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全詩格調清麗婉轉,抒情纏綿幽怨,意境高遠闊大,是一首寫景、敘事、抒情完美結合的詩歌極品,讀來如痴如醉,如飲瓊漿玉液,沁人心脾。

  此詩自明代後頗受評論家的重視和推崇。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稱:“那是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這裡有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四、置身詩境

  1、播放音樂,誦讀詩歌。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誦讀詩歌。

  2、設定問題,交流感受。設問:讀後覺得這首詩美嗎?美在哪些方面?學生髮言。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板書: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緣景明情

  (對照導學案預設的思考題,分組推選代表發言;學生互評,補充完善;教師相機點撥)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第一組代表回答;其它小組評價補充)

  明確:

  作者依題摹寫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們構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圖。景物的特點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靜。這部分寫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意境美)。

  2、面對良辰美景,作者產生了怎樣的遐想?(第二組代表回答;其它小組評價補充)明確: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應是“哀而不傷”的。以短語概括本詩節的意境:清明潔淨,奧妙無窮。

  第二部分,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哲理美)

  第三部分內容(白雲一片去悠悠------結尾)重點寫什麼?遊子、思婦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組代表回答;其它小組評價補充)

  提示:可以找到這一部分詩句所描寫的意象,結合相應的修辭手法和人物的動作、心理來談。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意象:白雲、高樓、妝鏡臺、簾、搗衣砧板、鴻雁、江樹,表現的是思婦與遊子純真的愛情美與人性美。

  修辭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月的人性化,從而襯托出思婦的孤獨與寂寞。

  思婦的動作,如捲簾,拂砧,這些細微動作恰好表現思婦因見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難耐的心情,從而進一步刻畫了她的相思之苦悶。

  對遊子的分析,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其心理獨白的有關詞語,讓學生更好地體味。明確:

  第三部分,抒寫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六、昇華情感

  1、配樂朗誦。

  教師選擇詩句示範誦讀;

  同學相互推薦誦讀(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伴誦);師生點評。

  2、設問昇華。

  設問:誦讀和欣賞這首詩,我們收穫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觸最多?請從景、情、理三方面任選一例,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讀。

  學生髮言;師生點評。教師擇要點撥:

  ①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月共潮生,一個“共”字,強調了春江與明月天然的詩意聯絡;一個“生”字,則又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潑的生命熱情。)

  ②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問人類本源、明月長存、宇宙永恆的宇宙意識。)

  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從“水”的意象聯想到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人類的生命代代相傳是無限的,與明月共存於天地之間。)

  ⑤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遊子想念思婦,愛情永恆。)

  ⑥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兩地相思,望月懷人,遊子思婦遙寄相思,親情永恆。)

  ⑦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從“落花”的意象聯想到花開花落,遊子思鄉。)

  ⑧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由己及人,兩地相思永恆。)

  七、拓展延伸

  教師導引:為何古人看到這樣的景色就會生髮這樣的情感與思考,這種景和情有必然的聯絡嗎?為何又能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這種文化是否已積澱為一種民族的審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們就必須自己從歷代詩文中去尋找。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探討這首詩的“明月”、“落花”兩個意象的寓意。

  1、分組比賽,列舉詩句;

  2、分析意象,體會情感;

  3、綜合概括,明確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時空;

  2、時間流逝、人生短暫——升落、圓缺

  3、愁緒——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4、愛情——花前月下

  b、落花:

  傷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

  參考詩句

  a、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劉禹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佈置作業

  結合《春江花月夜》,從“春”、“江”、“夜”三個意象中任選一個,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誦讀作結

  欣賞春江花月夜書法作品,同聲誦讀。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託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鑑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註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範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絡起來。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遊子夢鄉、夢醒後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迴、哀怨,最後是夢醒後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

  學生蒐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高二年級語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民族管絃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的:

  1、透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瞭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重點:

  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教具:

  錄音機、錄影機、磁帶、錄影帶、鋼琴

  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匯入:(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中國古曲,這首作品我們每個同學都聽過。有同學會問:“老師為什麼會這麼肯定地說呢?因為我們每天在上課間操時,都要做一套太極操,這套操使用的音樂就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你們猜猜這首樂曲的曲名是什麼?《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8分鐘)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獨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傳抄本,距今1999年,同學們算一下已流傳了多少年?學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為《夕陽簫鼓》,並列有一系列的小標題如:夕陽簫鼓、花蕊散迴風、關山臨卻月、臨水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裡、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裡一歸舟等。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樂家將這首曲子改編為絲竹合奏,取名為“春江花月夜”,並組合若干段落,每個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請同學們開啟書P14頁,劃下各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新中國成立以後,音樂家們又在絲竹合奏曲的基礎上,將此曲編配為民族管絃樂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特點:(20分鐘)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絃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看P14頁譜例:首先視唱主題,在反覆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線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後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裡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麼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四、欣賞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鐘)

  五、小結:瞭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國共產黨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六、作業:

  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