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課後反思

春江花月夜課後反思

春江花月夜課後反思

  春江花月夜課後反思(一)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詩歌鑑賞上的一篇詩歌,其作者是張若虛,他的一生只寫了兩首詩,此詩恰恰成就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後人曾評此詩為“孤篇蓋全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設計以文字為載體,從文字出發,透過聽、讀、品、寫,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賞詩歌。

  反思這堂課,有得也有失,感受頗深。

  本文的設計初衷是透過多次誦讀來逐層把握文章的內容。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時間安排不好,前松後緊,有的內容沒時間處理,最後只好留做作業。

  1、讀——美讀幾遍,逐步感知。

  本想透過一遍遍的讀,讓學生逐層的去把握詩的內容,第一步讓學生把握詩歌當中出現的景象,透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描心中的美景。把思維開啟,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讓學生再讀之後把握詩中的情,感悟詩人對人間真摯愛情的歌頌。

  第三步讓學生透過再讀來領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思考與探討,求而不得轉為對生命的思考。

  葉聖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誦讀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有默讀,自由體驗讀、個人表演讀、集體體悟讀”。誦讀這首詩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激情。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於自己的體驗之中,選擇、感悟、深思,產生旺盛的求知慾、強烈的參與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經過反覆朗讀,學生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詩中表現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滄桑之嘆,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體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美讀,不但瞭解作者說了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有了溝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進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狀態,在吟誦過程中,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我們認為,對文字的解讀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整堂課的主題。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讀,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不在課外延伸了多少,而應該在美品課文。

  試想,幾次品讀,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沉浸於超常的審美情境、傾心於審美的情境和把審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閱讀物件的審美注意。。

  2、找——找出詩中的景物與人物,體會意境,瞭解人物的情感。

  讓學生找到有“月”的詩句,品味月共潮生,盪滌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壯觀美,江水流春,江樹迷濛,淒涼感傷之情的油然而生。詩中的情感美還指落月藏海霧,月落妝臺,長夜不眠的思婦的依戀惆悵之情;春光將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遊子的悽苦寂寞之情。品讀“落月搖青滿江樹”,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詩人之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學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後重點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蘊涵的哲理。詩人浮想聯翩,思接千載,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無奈。“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又頓悟,人生是短暫的,而人類則是綿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讓人讀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劇之美、宇宙無窮的永恆之美。

  4、品佳句

  最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將它用散文的語言改寫出來。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鑑賞水平與寫作水平。

  詩歌欣賞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給學生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們己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設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設計,更是從課堂教學的完全預設轉向動態生成,能賦予課堂活力,使課堂異彩紛呈,活力四射。但由於時間安排不好,這一環節沒能在課堂上實施,很是遺憾。

  我想如果長期堅持使用這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將有利於學生詩歌鑑賞素養的形成,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的能力。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課文為載體,從課文出發,透過聽、讀、品,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賞詩歌。然而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待改進與提高。

  春江花月夜課後反思(二)

  第五週對我們東莞中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一週的星期五是學校的教學開放日,是全體師生展示東莞中學風采的日子。在這次活動中,我的任務是上一節公開課。經過慎重考慮,我選擇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課程是唐詩宋詞教材中的傳統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經驗的的老師都知道這篇詩歌知識點較多,內涵豐富,教學難度教大。但我喜歡挑戰困難,覺得越是難度教大的課題師生學習起來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於是在選報課題的時候我毅然選定了這篇詩歌作為公開課的教學內容。

  在這節課的設計思路上,結合《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外,更加註意了學生自身潛能的挖掘和提高他們的鑑賞、審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向新課標靠攏,努力踐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課課有收穫有昇華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流程的具體操作上我重點突出了三個字,就是“讀、寫、品”。

  讀是詩歌學習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讀有很多種,我重點採用了範讀、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形式,爭取在不同的誦讀形式中體現出音讀、意讀、情讀和美讀的不同層次和境界。

  如果說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內化過程,是理解詩歌內涵的前提和鑰匙的話,那麼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和重點。悟字表面上給人的感覺好象有點玄,可具體操作起來卻是意味無窮,這也是決定這一堂課是否精彩、是否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下了較大的工夫,也徵求了不少經驗豐富老師的意見。在問題的設計上我既注意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識水平,同時也注意到如何實現知識的橫向拓展和遷移,使自己的課堂既體現出一定的廣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於是教學過程流於膚淺。考慮到詩歌學習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點突出了情景再現的教學環節,讓同學們在感知詩歌大意的前提下,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進行合理的大膽的聯想,讓同學們用心去品味詩歌中蘊涵的澄澈的純淨的美。實踐證明學生在這一環節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討論,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學。

  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思考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我總感覺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了練,就會給人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且知識的外化也是語文學習的終極追求。於是我在這節課的最後環節設計了學生寫作的訓練。實踐證明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他們也確實在老師的引導下交上了令眾人驚歎的作品。

  我的這次公開課雖然在我們語文科老師的共同關心和幫助下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本打算最後讓全體同學在齊聲美讀中結束這堂課,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實現,課件的製作可以再充實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學追求,然而教學本身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如果一堂課沒有任何破綻、沒有任何遺憾,那麼這堂課也一定不會有真正的思考、爭論和智慧在其中,這種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開課已經上完了,由於時間關係,老師們的反饋意見還沒有整理出來;我會在思索中等待,認真地接受聽課老師們的意見和批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莞中這塊熱土上有一個全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