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審美指要
引導語:《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審美指要
初唐詩歌從宮廷開始走向生活,也從南朝的靡靡之音走向這種略帶感傷的清新歌唱。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聆聽到初唐時代之音的迴響。20世紀初王闓運首先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是“宮體之巨瀾”。
我們閱讀這首詩,可以從感受意境美,領悟哲理美,體味情感美,欣賞韻律美幾方面進行,領受其崇高的審美價值。
一、感受意境美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文藝理論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春江花月夜》的題目共五個字,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後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歸,首尾遙相呼應。五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以“月”字為中心。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在詩中,春雖春,非常春;江雖江,非常江;花雖花,非常花;月雖月,非常月;夜雖夜,非常夜。《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詠春、歌江、賞花、頌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嘆月、泣夜。春、江、花、月、夜是全詩所描繪的五種意象,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它顯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真摯探索。正如李澤厚所說:“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
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二、領悟哲理美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寫景的詩,以及抒寫兒女情長、離愁別緒的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哲於一體。首先憑著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從大自然中引出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在哲理上超越前人羨宇宙無窮、哀人生須臾的感嘆,提出人生代代無窮已;並進一步從昏茫的世界中昇華,引出男女間真摯的情愛,抒寫離人的悠悠思念之情,從而融會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全詩以月的升降,月的陰晴圓缺,以及月光下的天空、景物,通貫天地之間,觸景生情,引發對人生宇宙奧秘的思考和探索,引起詩人寂寞空曠之感和無邊的遐想,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江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相傳,所以應該珍惜青春年華和這良辰美景,並引出明月之下思婦等待遊子的惆悵情思。
詩中有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對宇宙奧秘的疑問,對思念之情的感傷,然而這種感傷,上與魏晉時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與杜甫等人的飽經苦難的現實悲痛,都截然不同。只是讓人感到一種如輕煙般的惆悵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對無窮宇宙,深切感受的是青春短促和生命的有限,也許這僅是走向成熟的青春時代對人生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傷和留戀。儘管悲傷,但並沒有真正沉重的現實內容。帶給我們的感受仍然是輕快甜蜜,一語百媚,永恆的`江山,無限的風月,這是詩人一種青春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感傷的歡愉。因此,歷代認為這首詩“哀而不傷”是有其道理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六十》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中國哲學、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不僅知其侷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侷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圖的定然不能實現。此深度的“侷限意識”,便昇華成為“達觀灑脫”之崇高的藝術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
三、體味情感美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春江花月夜》集中表現了大自然的優美景色和民間的離別相思之情,是一篇具有詩情畫意美的作品。它的詩情主要產生於作者面對這篇詩作中,詩人將明月寫成一個有情體,它知人意,通人心,傳人情。“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四句,明裡寫月,實為寫人。思婦綿綿不盡的思念之情似乎感動了月光。月輝灑照在梳妝鏡臺上,玉戶簾上,也灑照在搗衣砧上。彷彿是要去傾聽思婦訴說衷腸亦或是想給她送去一絲柔和的慰藉。但是月輝的清冷和淡泊似乎更映襯出了思婦的形單影隻。思婦要趕走這惱人的清輝。“卷”和“拂”兩字形象地寫出了思婦內心的煩亂,但善意的月光偏偏“卷不去”“拂還來”。其實,真正“卷不去”“拂還來”的正是思婦自己的千愁萬緒。這裡借月寫出了思婦明月照樓的悱惻之情。“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思婦凝望明月,竟然產生了逐月照夫的心願,希望自己能追隨著月華照耀夫君。“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既寫出了思婦希望丈夫能夠乘月而歸的痴想,又寫出了明月沉江的情思。月亮雖然落下,但是它對人們還有著深切的依戀。生命短暫,應該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婦遊子,在重複著千百年來的兩地悲愁呢!這樣的月夜中,有幾人能幸運歸去?而他只有看著落月,將滿懷愁情借落月餘輝灑在江邊的樹上。
聞一多先生所說: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詩人如上帝一樣,他懷抱一切,洞見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沒有怨恨、沒有尖酸、沒有詛咒、甚至沒有傷感。此正如聞一多所說:“這是一個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四、欣賞韻律美
這首詩語言優美,聲韻和諧,筆致纏綿,彷彿一首月光小夜曲,含蓄,雋永,柔媚似水,幽雅婉轉。
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隨著詩人內心感情的搖曳迴盪,韻律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隨情感的起伏變化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以n、ng收音)與陰轍韻(沒n、ng收音)互動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高低相間,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正如黑格爾所說:“正像在音樂的表現裡節奏和旋律須取決於內容的實質,要和內容相符合。詩的音律也是一種音樂,它用一種比較不太顯著的方式在使思想的時而朦朧、時而清晰的發展方向和性質在聲音中獲得反應。”全詩以明月的起落為感情發展變化和節奏曲折起伏的自然線索,將深摯的感情和美妙的旋律融合為一,形成一種韻律美。
[知識拓展]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