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閱讀理解

答謝中書書閱讀理解

答謝中書書閱讀理解

  《答謝中書書》在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等意思。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閱讀理解一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答謝中書書( ) (2)曉霧將歇( )

  (3)實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1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文: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

  11.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

  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

  12.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9.(4分)(1)書信(2)消散(3)指人間(4)參與,這裡指欣賞。

  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輝映。(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11.(3分)C(“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雜亂”)

  12.(4分)表達了作者沉醉於山水的愉悅之表,與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兩點各2分,意合即可)

  答謝中書書閱讀理解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曉霧將歇(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懷民亦未寢( )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於中庭。

  4.填空。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透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之美”,乙文描寫了“□□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複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_________”的語句中。

  【附答案】

  【一】1.辭官。只。2.3.示例:都運用了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如從視覺和聽覺等表現色彩、形態、聲音等。生動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鮮明特徵,充分表現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強烈的熱愛之情。(或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等)4.理解:遠離塵俗,潔身自好。評價一:樂山樂水,掙脫塵網,是高潔的品性,寬廣的胸懷,超凡的氣度。評價二:厭惡塵俗,消極避世,不是積極的處世態度,不值得提倡。

  【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2.(1)消散 (2)參與,這裡指欣賞 (3)睡覺 (4)只是 3.(1)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2)我們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鳥亂鳴 . 沉鱗競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