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大學語文長恨歌教案

大學語文長恨歌教案

大學語文長恨歌教案

  白居易寫的《長恨歌》,取材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當時長安妓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而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學會正確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2、讓學生獲得一種學術眼光,對眾說紛紜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

  內容概要:

  1、《長恨歌》主題何以成為一種千餘年來的學術爭論。

  2、關於其主題,主要有哪些學說。

  3、今天我們應用何種方法來判定《長恨歌》的主題。

  4、出現雙重主題——諷喻與同情的深層原因。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不在於給學生介紹千餘年來的學術爭論,重在讓學生掌握一種尺度,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評判這些爭論。

  教學手段:

  討論與講授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長恨歌》這一長詩進行了串講與品讀,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它的內容。課後,我給大家佈置了作業,你認為這一課的主題是什麼?現在請幾個同學發言。(學生答,時間2分鐘)

  二、老師介紹專有術語。

  "主題"一詞源於德國,最初是一個音樂術語,指樂曲中最具特徵並處於優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樂曲的核心。後來這個術語才被廣泛用於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之中。日本將這個概念譯為“主題”,我國從日本翻譯它時就借用了過來。我國古代對主題的稱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腦”等。主題是作者對現實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以及對材料的處理、提煉而得出的思想結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本身所蘊含的客觀意義,又集中體現了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理解和評價。

  三、講解主題何以成為爭論的焦點。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態度是矛盾的。陳鴻的《長恨歌傳》說“此譏明皇之迷於色而不悟也,以女寵幾於誤國,應知從前之謬戾矣”。“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這一段確以諷喻為中心,也是“諷喻說”立論的根據。

  白居易曾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詩中寫道:“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風情”就是纏綿悱惻的戀情,這裡指帝妃間繾綣浪漫的`痴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當時及後世的作者堅信他們的判斷。於是產生了不同的說法。

  綜而言之,有以下諸說:

  “譏明皇迷於色而不悟也”。

  “不過述明皇追愴貴妃始末,無他激揚”。

  “風情說”, “以詠李隆基楊玉環愛情為主,充滿傷感情調的‘風情’詩”;

  “雙重主題說”,認為該詩的主題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

  自傷身世說,論者從白居易的個人情感經歷和創作心理的角度,認為該詩與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靈的愛情悲劇有關。

  四、如何正確地把握主題:

  關鍵是方法的採用,這關係著你得出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腳。我們經常說,正確的方法才能達成正確的認識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主題的理解,我提出了三個尺度:一個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麼說,而應主要看作品怎麼寫和寫了什麼。作者說的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全部。道理在兩方面:一是言不盡意,這是莊子這一派人說的。二是語言有一種隱蔽功能。所以說,我們探析作品主題,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現出的意義和內涵。西方的哲學闡釋說就有兩種路徑,一種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讀者從作品中讀出了什麼。事實上,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第一種路子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貴妃之死為界,它很明顯地可以分兩個部分。

  前以諷喻為主:如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後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顯發生了變化: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幽幽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第二個尺度就要看相對歷史,文學作品作了哪些處理,這樣的處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見作者立意。

  歷史:玄宗“詔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於壽邸”。

  白居易: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歷史:玄宗被囚

  《長恨歌》:派臨邛道士“上天入地求之遍”

  第三個尺度就是將同類作品進行比較,看看它們的同中之異。

  白樸:《梧桐雨》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誤國

  洪昇:《長生殿》“佔了情場,廢了朝綱”,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節,最後二人同登仙界。

  透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應為雙重主題:此詩一方面對李、楊兩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禍亂作了明顯的諷刺,另一方面對楊貴妃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相思賦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現雙重主題的深層原因:

  一是作者將愛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寫,造成了角色的錯位,角色的錯位造成了悲劇。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獨具慧眼,在紅樓夢的第二回,他透過賈雨村的口對天下人物進行了點評,其中,他將唐明皇與陳後主、李後主、宋徽宗放在一類。這一類人的特徵有兩個,一是身上有藝術氣質,二是為愛不顧一切。愛情本身沒有錯,專一的愛情更是值得歌頌,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必須要斬斷私情。所以有藝術家氣質的唐明皇最終成了一個失敗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隱也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體驗。文學創作是一種表現出強烈主觀性、獨創性的客體主體化過程。這也就是說,作家從選取題材開始,就以自己的體驗、經驗/為過濾器,篩選著與內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動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創作《長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勢怎樣呢?倘若能讀懂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就能窺測《長恨歌》的主題走向。

  從現存詩歌推斷,大約19歲時,白居易與15歲的湘靈姑娘產生了愛意。貞元十六年(800)以後,白居易與湘靈的戀情陷於苦痛境地。白居易曾為此寫下多首飽含熱的詩,傾訴內心的苦悶。如《生離別》一詩:“食櫱不易食梅難,櫱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櫱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髮!”詩中酸梅苦櫱對愛戀感受的變調性襯托,恰切地展現了白居易酸甜參半、苦樂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貞元二十年(804)所寫的《潛別離》一詩:“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低迴的痛楚與無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創作《長恨歌》,元和三年(808),時年已37歲的白居易才與同僚楊虞卿的堂妹結了婚。應該說,這一長詩有自已的自傷身世有關並非空穴來風。

  六: 總結。

  本詩有顯主題與隱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