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長恨歌讀後感(3篇)

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讀後感(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恨歌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恨歌讀後感1

  開始讀王安憶的《長恨歌》時,我暗暗地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沉下心去讀,切不可心浮氣躁。這次沉下心,慢慢讀,細細品,總算得到了字裡行間那一抹淡淡的上海風情。結束閱讀,腦海中就像拉洋片一樣,一幀幀的畫面,鮮活跳動,蒙著一層西洋油畫那淡淡的復古淺黃色,欲說還休中,千言萬語,很是一番滋味。

  我尤其喜愛王安憶給王琦瑤安排的出場和結局。王琦瑤頗具傳奇性的人生,在四十年代的片場拉開了帷幕。她和自己的發小一起去片場看拍戲,那場戲是關於一個被謀殺的女人的。那女人穿著睡袍,半個身子躺在床上,半個身子垂到地上,女人不動彈,千年萬載不醒的樣子。四十年後,王琦瑤垂死的那一刻,思緒迅速穿越時間隧道,眼前出現了四十年前的片場。三面牆的房間裡,一張大床,一個女人橫陳床上,頭上的電燈搖曳不停。她恍然明白,命運在四十年前就微妙委婉地安排好了自己的結局,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死於他殺。

  這實在是個精妙的結局,不動聲色中展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這讓我想起了英美文學中經常探討的圓形敘事,還讓我想起了希區柯克的電影,於無聲中見驚鴻,才是驚豔。

  除卻這個結局,我同時想了很多,關於王琦瑤的一生。不可否認,閱讀前禁不住好奇翻至書的扉頁,赫然看到這個女人的結局,“死於他殺”,心中湧起了一種同情與憐憫。我天性中一向同情弱者,熱愛皆大歡喜,傷感七零八落,當時真真想放棄。後來勉強繼續,心中不免在閱讀中將情感天平中的同情給了王琦瑤,惟願她在人生途中不要太過艱難,畢竟結局已經註定,既然無法“現世安穩”,那麼擁有一段“歲月靜好”也是補償了。

  這何嘗不是痴心妄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四十年的歲月,中國,抵得上歐洲一些小國兩三百年見證的潮起潮落了。一個弱女子,一個歷史有那麼些不清楚的女人,如何能夠“歲月靜好”呢?

  我時常在想,李主任、程先生、阿二、康明遜、薩沙、老克拉,王琦瑤真心實意的愛過誰呢?很難說。這幾個男人,李主任讓她從一個少女成長為一個女人,體驗到一個男人所能提供到的庇護和安全感,那一抹任憑歲月如何變遷卻掩不住的舊上海風情,就是因為和這個男人的瓜葛,才能讓王琦瑤嫵媚了一輩子。她的確是李主任圈養的“金絲雀”,但不可否認的是,兩人是投入了真感情的,王琦瑤是懷著崇拜的心去愛這個人的,而李主任,在風口浪尖上呆過的男人,見到這樣眉眼低垂的溫柔人兒,心中那一抹溫情,情慾也好憐惜也罷,還是給了她的。他的遇難,並不曾誇大這個男人在王琦瑤生命中的位置。只不過,每每回首,王琦瑤彷彿在隔了十萬八千年的歲月,看待自己的前世,亦真亦幻。可以說,這個男人給了她傳奇。

  而說到程先生,真是令人嘆氣。他真是最愛王琦瑤的人。她成為上海小姐,她成為政府大員的外室,她未婚先孕被人拋棄,她生下來歷不明的孩子被人指指點點,他待她始終如一,記得的永遠都是那個在自己鏡頭下風情萬種的王琦瑤。就差那麼一丁點,他就娶了生了孩子的王琦瑤,最後放棄的時候,他近四十歲的人,像個孩子一樣地痛哭。他放棄,不是因為俗世的眼光和指點,而是,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明白,自己永遠都走不進王琦瑤的心裡。這個王琦瑤,動搖了他的平靜生活,牽絆了他本應風平浪靜的半生,可最後的最後,對著這樣一個被踩到社會底層的王琦瑤,他甚至無法幸災樂禍,他依然憐惜著她愛護著她。她是懂進退的上海女人,溫柔地對待著他的愛情,同時卻於無聲中明白地回絕著他。這真是世上最溫柔的殘忍,本應撒向她的仇恨和詛咒,生生反攻倒算般湧向了自己。

  而康明遜,能用來形容他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懦弱”。對,就是懦弱。的確,他有著說不出的苦衷,數不清的委屈。他是小妾的兒子,儘管是家裡的獨子,卻要刻意疏遠自己的生身母親,巧妙討好著大媽。但是!那個時代,誰沒有一把辛酸淚,誰不曾深夜痛哭過?說到底,還是懦弱。懦弱著,卻又貪心著,踟躕著,嚮往著王琦瑤身上那一抹掩不去的老上海風情。她的眉眼,她莞爾的一笑,無不向他耳語著,舊日上海曾經如何地嫵媚著,而如今這嫵媚只能屈伸平安里這樣的小衚衕,聽時光不動聲色地在指縫中一滴一滴地漏下去,殘忍哀怨。他思來想去,對著王琦瑤,喃喃說,你知道的,我沒辦法。他沒辦法管住自己的心,同時他也含蓄地告訴著王琦瑤,我沒辦法為你負責,你不要指望我們會開花結果。這,就是上海男人的私心、痴心、貪心攪拌在一起濃縮成的可憐巴巴的一句話——你知道的,我沒辦法。虛偽至極。

  王琦瑤懷孕了。康明遜果然沒辦法。他甚至沒有勇氣帶著王琦瑤去小醫院,他明裡暗裡避嫌。王琦瑤賭氣說自己想辦法,辦法就是薩沙。薩沙是中俄混血的孩子,雙親是烈士,在上海這座海上孤島上像浮萍一樣飄來蕩去。他看王琦瑤,沒看到舊日上海的風情,那風情濫觴的時代離他太遠,他只是個孩子,未曾趕上好時光。他看王琦瑤,看到了年紀稍長風情猶存的少婦身上,那股濃濃的母性。他像孩子一樣依戀著王琦瑤,最終讓王琦瑤在愧疚中放棄了對他的利用。薩沙投奔了遠在俄國的姨媽,從王琦瑤的生命中退場。

  王琦瑤最終留下了這個叫薇薇的女孩。在平安里任憑外面天翻地覆都不改和煦明媚小家子氣的陽光中,她們孤兒寡母地走過了二十年。外面的世界荒誕著,喧譁著,動亂著,改變不了平安里上空那一小塊藍色的天空,改變不了歲歲年年在城市上空去往有聲的鴿群。讀書筆記·她和薇薇的母女情誼,說不上是舐犢情深,反而有些像姐妹之間的情誼,鬥氣、算計、攀比、關懷、疼愛、體貼,好的壞的天性中的,夾雜著上海女人骨子裡的精明,全在這二十年裡了。臨了,薇薇結婚要去美國了,王琦瑤想著要從李主任留給她的那幾根金條中抽出來給女兒,可轉念一想,她有丈夫可以依靠,自己呢?罷了。

  讀到這裡,不禁心酸地莞爾。上海女人的精明啊,在人類天生的母性中,都不甘示弱地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而老克拉,不得不說,真是王琦瑤風情一生中的敗筆。兩人遇見時,王琦瑤已經五十多歲了,過了知天命的年齡。風情和優雅未曾拋棄過她,年齡卻在她臉上留下了痕跡,用一句話概括,王琦瑤在“優雅地老去”。而老克拉,他生錯了時代。家境殷實,他嚮往的是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他唏噓著,自己錯過了這座城市風情萬種的時代。而王琦瑤給了他一種錯覺,覺得在這個女人身上他可以找到一絲舊日上海的風情。他在躁動難安的年紀,誤以為這就是愛情了,他是真以為這可以讓他上天入地大膽愛的。這座城市有那麼多精緻的女子,這些女子身上有著那麼多的風情,可這些風情全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舊日上海的風情,他生錯了時代,他與這座城市的相逢,晚了整整四十年。王琦瑤的眉眼,她的舉止,甚至她的皺紋,都在惋惜地提醒著他她那個時代的風情無限,儘管風情已經在四十年的沉浮中隱匿,但仍有尾聲。他擁著王琦瑤,像擁著一場已經不可得的舊夢。

  而王琦瑤,居然向這種以愛為名的溫情投誠了。那麼艱難和孤獨的一生,她都隱忍著心酸著走過來了,背影優雅,風情無限,縱然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依然無損她的傳奇和委婉的優越感。她身上是有傳奇性的,撐著度過這一生,她就是一個別人口中活生生的傳奇模子。沒想到,臨了臨了,她竟然敗在了老克拉這樣一個與自己女兒一般大的男子手下。跌倒的姿勢如此狼狽,她甚至如乞丐般晃動著裝有金條的匣子,可憐地祈求著老克拉,都是你的,我沒有幾年了,只要你能陪我度過這幾年。

  誰能想象這就是一輩子都那麼風情萬種的王琦瑤?她並非一直風光著,她是精明著本分著經營人生的。高處,她不曾張揚;低谷,她不曾破罐破摔。她連跌倒的姿勢都是端著的,舉手投足不經意間風情流露,以柔克剛地和這個時而癲狂時而安靜的世界井水不犯河水地相敬如賓。誰能想象她能為了這樣一段荒謬的忘年戀賭上自己的退路、驕傲、風情和優雅?她真是低到了塵埃裡,明知這不是愛情,卻像絕境中的人一樣,死抱著那漂浮在河流中央的一截月光不肯放手,顧不得旁人在嗤笑著她水中撈月一場空。

  退無可退的人生,生無所求的人生,死亡是唯一的解脫。藉著別人的手,王琦瑤冥冥之中分毫不差地行走在命運仔細鋪下的荊棘路上。最後的一刻裡,她終於明白,故事的結局,在四十年前的片場中就已經註定了。可是隻有自己冷暖自這人世間走過,九曲十八彎,痛過哭過歡喜過惆悵過,才能咂巴出這生命的滋味,而到這個時候,是苦是甜,倒沒有那麼重要了。

  人生長恨水長東。人生很長,就此告別吧,王琦瑤,趁著風情仍眷戀你漸次蒼老的容顏。

長恨歌讀後感2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為著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間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著,讀著,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為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為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說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著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著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著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著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著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著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著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著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著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著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著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著書中的人物著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著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精彩彩句子摘要(太多,特別是景物描寫類,只摘一些人生類的句子):

  1、其實說起來,外婆要比王琦瑤更懂做人的快活。王琦瑤的快活是實一半,虛一半,做人一半,華服美食堆砌另一半。外婆則是個全部。外婆喜歡女人的美,那是什麼樣的花都比不上,有時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心裡不由想:她投胎真是投得好,投得個女人身。外婆還喜歡女人的幽靜,不必像男人,鬧轟轟地闖世界,闖得個刀槍相向,你死我活。男人肩上的擔子太沉,又是家又是業,弄得不好,便是家破業敗,真是鋼絲繩上走路,又艱又險。女人是無事一身輕,隨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便成了。外婆又喜歡女人的生兒育女,那苦和痛都是一時,身上掉下的血肉,卻是心連心的親,做男人的哪裡會懂得?外婆望著王琦瑤,想這孩子還沒享到女人的真正好處呢!這些真好處看上去平常,卻從裡及外,自始至終,有名有實,是真快活。也是要用平常心去領會的,可這孩子的平常心已經沒了,是走了樣的心,只能領會走了樣的快活。

  2、王琦瑤望著蒙了煙霧的外婆的臉,想她多麼衰老,又陌生,想親也親不起來。她想“老”這東西真是可怕,逃也逃不了,逼著你來的。走在九曲十八繞的水道中,她萬念俱灰裡只有這一個“老”字刺激著她。這天是老,水是老,石頭上的綠苔也是年紀,崑山籍的船老大看不出年紀,是時間的化石。她的心掉在了時間的深淵裡,無底地墜落,沒有可以攀附的地方。外婆的手爐是陳年八古,外婆鞋上的花樣是陳年八古,外婆喝的是陳年的善釀,茶葉蛋豆腐乾都是百年老湯熬出來的。這船是行千里路,那車是走萬里道,都是時間壘起的銅牆鐵壁,打也打不破的。水鳥唱的是幾百年一個調,地裡是幾百度的春種秋收。什麼叫地老天荒?這就是。它是叫人從心底裡起畏的,沒幾個人能頂得住。它叫人想起螢火蟲一類的短命鬼,一霎即滅的。這是以百年為計數單位,人是論代的,魚撒籽一樣瀰漫開來。乘在這船上,人就更成了過客,終其一生也是暫時

  3、王琦瑤緩緩地勸慰說:其實再怎麼樣,也還是結髮夫妻最恩深義長。嚴家師母笑了,點著頭道:是啊,有恩有義是不錯,可你知道恩和義是什麼嗎?恩和義就是受苦受罪,情和愛才是快活;恩和義是共患難的,情和愛是同享福的,你說你要哪樣?王琦瑤不得不承認她的話有幾分道理,並且驚訝養尊處優的嚴家師母竟也有著不失慘痛的人生經驗。

  4、給時間做個漏真是對得沒法再對,時間真是不漏也漏,轉眼間不走也要走。

  5、這世界的整塊磚和整塊石頭,全是叫這些細碎的填充物給砌牢的。可別小看這些細碎的小東西,它們哪怕是這世界上的灰塵,太陽一出來,也是有歌有舞的。

  6、康明遜知道,王琦瑤再美麗,再迎合他的舊情,再拾回他遺落的心,到頭來,終究是個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有些事是絕對不行的,不行就是不行,可他又捨不得放下,是想在這“行”裡走到頭,然後收場。難度在於要在“行”裡拓開疆場,多走幾步,他能做些什麼呢?王琦瑤是比他二媽聰敏一百倍,也堅定一百倍,使他處處遇到難題。可王琦瑤的聰敏和堅定卻更激起他的憐惜,他深知聰敏和堅定全來自孤立無援的處境,是自我的保護和爭取,其實是更絕望的。康明遜自己不會承認,他同弱者有一種息息相通,這最表現在他的善解上。那一種委曲求全,迂迴戰術,是他不懂都懂的。他和王琦瑤其實都是擠在犄角里求人生的人,都是有著週轉不過來的苦處,本是可以攜起手來,無奈利益是相背的,想幫忙也幫不上。

  7、從此,他們不再去想將來的事,將來本就是渺茫了,再怎麼架得住眼前這一點一滴的侵蝕,使那實的更實,空的更空。因是沒有將來,他們反而更珍惜眼前,一分鐘掰開八瓣過的,短晝當作長夜過,星轉鬥移就是一輪迴。這真是長有長的好處,短有短的好處。長雖然盡情盡興,倒難免揮霍浪費;短是侷促了,卻可去蕪存精,以少勝多。他們也不再想夫妻名分的事,夫妻名分說到底是為了別人,他們卻都是為自己。他們愛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別人是插不進嘴去的。是真正的兩個人的世界,小雖小了些,孤單是孤單了些,可卻是自由。愛是自由,怨是自由,別人主宰不了。這也是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好處。大固然週轉得開,但卻難免摻進旁務和雜念,會產生假象,不如小來得純和真。

  8、上海屋簷下的日子,都有著仔細和用心的面目。倘若不是這樣專心致志,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最具體最瑣碎的細節上,也許就很難將日子過到底。這些日子其實都是不能從全域性推敲的。所以,在這仔細的表面之下,是有著一股堅韌。這堅韌不是穿越急風驟雨的那一種,而是用來對付江南獨有的梅雨季節。

  9、當隱私被揭露,沉滓泛起地在空中飛揚,也是謠言蜂起的時刻。我們所聽見的那些私情,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我們雖是信疑參半,可也並不停止繼續傳播。烏煙瘴氣籠罩了城市的街道里巷。這是由最碎的舌頭嚼出來的傳言,它們使隱私被揭露的同時失去了真面目,變了顏色,自己都認不出自己。所以你千萬不要全信,可也不要不信,在那聳人聽聞的危言之下,只有著那麼一點實情。那一點實情其實很簡單,也是人之常情的一種,就看你怎麼去聽。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間誕生於世,昨天還是平淡如水,今天則駭世驚俗。你只要去看路邊的大字報,白紙黑字的寫的都是;還有高樓頂上撒下的傳單,五色紙黑油墨寫的也是。你看這些,能把你看糊塗。這城市的心啊,已經歪曲得不成樣了,眉眼也斜了,看什麼,不像什麼。

長恨歌讀後感3

  《長恨歌》是王安憶於1996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整部作品分為三部,講述一個女人四十年中的歷程,展現以上海為中心的近代歷史,具有別樣的上海風格和王安憶自身的個人特徵。

  長恨歌寫的是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故事,這首先與王安憶自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她出生南京,輾轉多地,一生記憶大多都在上海,童年時期老上海的生活對其影響巨大,《長恨歌》中的許多生活場景有著最典型的老上海的風範,均有深刻的上海烙印,這自然是與其生活有著緊密聯絡。她所記錄的上海,正是從繁華至極到衰落凋敝,王安憶將之具現化在一個女人一生的興衰上,女主角王琦瑤生活在上海,她也就是上海。

  看《長恨歌》,首先要懂什麼是“長恨歌”,王安憶女士並沒有很明確地提過《長恨歌》命名的由來。但是人人知王安憶的《長恨歌》,也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是王安憶取了白居易之意用了這個題名。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是楊貴妃的故事,從現在的目光來看,就是一個草根偶像的一生。而“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句就與王安憶專寫一章“閨閣”相像了。往下再看,若上海是大唐王朝的縮影,那麼王琦瑤的前半生也會是楊貴妃的前半生,在第一部中她與李主任的愛情放大來看,也是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同樣是草根民女的極限愛情,同樣的繾綣無絕,同樣的悲劇收場。探尋其中緣由,就逃不過時代的因素了,同樣是繁華到崩壞的時代背景,兩部作品是有內在的精神聯絡的。這個“恨”,是無窮盡的,是帶有時代性的,是每一段歷史的“楊貴妃”們的,也是每一段歷史的“王琦瑤”們的。唯一的不同,只能是在這前半段人生中,楊貴妃美人殞命,王琦瑤輾轉他鄉,她的恨和她的愛也隨她的腳步,走進了繁華的更深處。

  本作的女主角王琦瑤是談論《長恨歌》無法繞過的標誌,她是最上海的女人了,她就是上海本身,她是最繁華的上海的精華。她不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小姐,也不是落魄逃難的家中幼女,她是折中的選擇,她是這大上海千千萬萬個弄堂的產物。她是隱秘的,是遮掩的,她沒有太多的臉面走出弄堂的保護。但是她又是弄堂的結晶,她足夠美,她的美能支援她走出弄堂,走出原先的生活。火熱的心與羞愧的臉在她的身上結合。就連“上海小姐”的名次也是第三名。她的一輩子都在中上游遊走,這是非常上海人的做法。上海人的精明和謹慎,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王琦瑤的前半生是風生水起的,至少對於一個弄堂出生的女孩來說,已是無數躲在房間中看言情小說女孩們的榜樣。她不是新時代人們希望的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她依靠的是美貌,是別人的愛,她走的是舊式家長們最看好的路,憑著美找到了好人家,擁有童話故事後不會再寫的幸福生活,可是她又帶有新時代女性的追求,即便是上天給的臉面,也要勇敢拿出來。她是有野心的女孩,那份野心大多是處於自信,也無任何可詬病之處。言情是寫給大人的童話,蔣麗莉那麼喜歡言情,她就是言情的化身。王琦瑤在出名後就離開了她,也彷彿是王琦瑤刺破了這言情的泡沫。王琦瑤是既現實又夢幻的,她現實地踏出了夢幻的人生。

  王琦瑤的後半生卻慢下了腳步,她雖然受到眾人的追捧,可畢竟沒有金錢帝國,她不是世界五百強的女老闆,她僅是孤獨的女人而已。孤獨容易催生出好感,這話是沒錯的。這之後便有幾位重要的人物出現了。從喚醒她的阿二,到帶她回到老生活圖景的嚴家師母,到不可割捨的康明輝,到老克蠟,這些人的出現,才將剛剛來到生活的王琦瑤又帶上風浪頂端。當年的清澈的女生,已然融入了上海,成為上海眾多肢體的一個關節。這自然是那時的王琦瑤沒有想到的,又有誰能夠告訴她呢。直到死,王琦瑤可能才知曉,一張照片究竟引出多少重要的選擇。上海的委婉終究被她消磨在生命的延伸裡,剩下的是上海人比誰都真切的一顆心。

  王琦瑤是舊上海的結晶,這在她與自己的女兒薇薇的衝突中可以知曉。薇薇是新的上海的產物,她是下一輪歷史的王琦瑤,她是時間的更新,也是王琦瑤時代真的終結。小說最後這兩代人的衝突,是歷史變換的最真誠的展示。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就是長腳掐死王琦瑤的那一刻,最後的最後,王琦瑤卻死於金錢的慾望,死於其實她一生都沒有珍惜過的東西,她是上海的女人,她愛的不是錢財臉面,她只求燈紅酒綠中的一份愛。那個死在床上的女演員,原來已經這麼久地警示了她。

  本作中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程先生,她是王琦瑤的“底”,是這個世界裡最後的不需要交易的溫暖。程先生像是空氣,他是在有風的時候才會被人感知的。當王琦瑤被鮮花環繞的時候,程先生都故意退出,只在王琦瑤真的需要這份溫情的時候,適時地出現在她的面前。程先生真的是好男人的代表了,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大上海,他就這麼守著一份情,痴痴地過活著。這份愛意,是埋藏在靈魂裡的,也是聯絡在靈魂裡的,以至於當他十年後再看到王琦瑤母女,已經不再是當初鎂光燈下的“滬上淑媛”,他都沒有放棄過這份愛戀。他那麼寬容,那麼痴心,程先生不僅是王琦瑤的底,程先生也是上海男人的底,往前是如程先生般痴情,往後也能如他一樣無味地生活,不必要太過波瀾的人生,本身也識相,能進能退,痴心卻不改。命運就是這麼巧,我愛的與愛我的,就這樣相逢又相離,程先生又何嘗不是亂世裡的可憐人,空空陪了一段繁華的青春。

  本作敘述的方式並沒有什麼很多的花樣在其中,追隨王琦瑤的一生,我們能目睹上海的變化,時代的更迭。王安憶在語言上的運用是足以稱道的,她的語言裡自有一股風氣,那是上海人的風氣,在她說解上海人的種種時,她的說解與描述本身又是上海人的,但與其輾轉的經歷有關,王安憶的語言比上海本身多一分明瞭清楚。她的用語是暗含幽默也綺麗的,她以一種玩味的態度來說解上海,她對人物內心的剖析是真正值得去看待的,那是突破了上海人的委婉臉面的,是直擊人物內心的複雜和多層次的。

  小說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奉上了一副精確的上海風情畫。上海這座龐大的城市,收納著全世界的一切,這裡有你可以想象的任何一種生活狀態。本篇小說最著力去描繪的,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他們是上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中西碰撞和互相滲透的產物,是要“在唱片機裡放梅蘭芳”的。而他們主要生活的地方,就是上海文化的印記和發源地,那蜿蜒進人心的弄堂。弄堂的構造就是上海人的構造,是上海生活的構造。華美的和汙穢的在房前和房後分別出現,人心也一樣。上海更像女人一點,流言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女性化傾向的詞語。一個個的弄堂彷彿孤島,他們之間蔓延的都是流言。流言和弄堂都沒有貶義,當他們成為生活的原貌,真實就會賦予他們存在的必要。

  當我們思索《長恨歌》要展現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內容時,我們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像《雷雨》一般,命運是一條隱藏的線索,我們隨著王琦瑤踏遍了愛麗絲、鄔橋、平安里,但命運才是真正引領王琦瑤的始作俑者。王琦瑤終其一生都在抗爭,她沒有抗爭過命運,卻花費了一整個青春扭轉了命運。相遇別離都是命運的果實,她卻沒能拒絕這一切。另一方面,王琦瑤不過是亂世裡的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在那個上海,女性是被推崇的,全社會都在追求她們的美,這其實是對於女性價值的貶低。當我們把女性從政治角色裡解脫出來,女性的美絕不是放在櫥窗裡欣賞的,那是對於女性價值的物化,是這個中國最先進最開放的地區最古老的缺陷。女性的悲劇永遠是放在父系社會下最值得玩味和體驗的主題。從王琦瑤第一次出場,從她的生長環境中,悲劇性就一發不可收拾地展現出來。她的第一次愛那麼的身不由己,她的選擇在生活中那麼的不堪一擊,直到最後被男性的手掐死,女性的身份帶給了她一切,也改變了一切。

  在繁華的上海里觀望這一切,金錢地位與人心在霓虹燈裡糾纏不清,我們觀望的越深,越能看見那一句“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