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的讀書筆記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恨歌》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1
偶然間讀到一部小說,是王安憶的《長恨歌》。一開啟書,20世紀40年代那個繁華錦簇十里洋場的舊上海就鋪展開來,不知不覺有了情味。
夾竹桃生出的花朵,老虎窗外,氤氳著女人脂粉氣的天空,留聲機裡迴轉往復的“四季調”,有軌電車不休的“噹噹”,一切恍如隔世,卻真實可觸似的,從字裡行間浮上來,一點一點地清晰。
那個上海弄堂的女兒——王琦瑤,靜候著她的時代,也用美貌和聰慧醞釀著一場致命的悲劇和傳奇。她是那種有魔力讓男人一見傾心的女子。因這,她有了非凡的經歷,有了用來揮霍的資本和勇氣,也有了數著日影度日的寂寞無賴,有了乾涸的眼裡唯餘的一顆老淚。她被男人捧著,愛著,寵著。她穿著婚紗走上選美的舞臺,卻想著:“也許,穿上婚服就是一場空,婚服其實就是喪服!”
後來,她的預感應驗,她沒有真正地做過新娘。她如花似玉的年華被命運的流變無情地碾過,她在男人的世界裡一敗塗地,無限風光的“三小姐”,用驕傲和那害人害己的聰慧與美貌,斷送著一切幸福的可能。
她知道,像她這樣的女子是不能夠結婚的了。
那鏡中的美人,風韻不減,心卻冷如灰燼。最後的日子裡,她的所依靠慰藉的,竟是那一盒金條。她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卻還是取了那裝金條的木盒子,想把最後的籌碼押在男人身上。而一切,終成虛空。
大概誰也不會記得那間閣樓上曾經住著一個怎麼樣的女子。或許,有人偶然想起,也會自然而然地把她歸為“那個女人”的行列。
舊上海,沉浮著多少如王琦瑤的女子!她們住在如愛麗絲公寓那樣令人無限遐想的房子裡,她們總是那種正經女人的不屑,總是街頭巷尾流言的主角。
而又有多少女孩,終是經不起那花花世界的誘惑,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了呢?百樂門的歌舞不休,這不夜的城市,充滿了紙醉金迷的氣息,由不得人清醒。甚至那些正經人,話裡話外也在羨慕著王琦瑤,不屑的口氣裡竟含著嫉妒。
住進愛麗絲公寓的,總是抱著女人中的佼佼者的姿態。她們大都有著一張光鮮可人的麵皮,有足夠多的光陰和年輕。而這些,或許已經完全能滿足一個女人的虛榮。
她們彷彿是被特別愛著,眷顧著的。又分明是被幽禁與棄置在了華麗的囚籠裡,一半是這空蕩的公寓,一半是那浮華過後的虛無幻滅。她們要永遠地保持著佼佼者的姿態,哪怕生活已滿目瘡痍。
我隱約讀到了女子的悲哀!幾千年都是一個模樣。就因為那句紅顏薄命嗎?
美貌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擁有的人又往往因它圍困了一生。“壞女人”都是漂亮的,“那種女人”少有不是獨具風情的。有人說,紅顏的不幸是男權社會的罪孽。蕭紅說,她一生的不幸,都是因為她是一個女人。
在那個舊上海,我看到女人是甘心被男性控制與評判的,並以此為榮似的。好像王琦瑤的媽媽說過,她的賤是自己作的。而悲劇的始末又怎能歸結於一個弱女子的自輕自賤簡單了事?
王琦瑤只是那茫茫背景下,一個隨波逐流、無所依靠的浮影罷了!
燈紅酒綠的人間,何處才是得以喘息的港灣呢?王琦瑤的心裡沒有答案,只是緊守那一日日削減的風韻,徒然地經過,又消失在搖晃的燈影裡。
人們讀王安憶的上海,就會想起張愛玲的筆下也有一個上海,花園洋房,紳士淑女……張愛玲的上海,透著細小微妙的精緻,有小姐呼吸裡吐露的香水氣。她講的愛情,總是那麼勉強與無奈,又帶著狐步似的優雅和輕佻。
而《長恨歌》裡的上海,總覺得小家碧玉一般的真切。那些姑娘家的細碎的心事,瀰漫在弄堂裡的姨娘們的不滿與閒話,一個衣冠楚楚的少年,一句無心的話卻引起傷心的調侃,那麼自然平常,又處處隱著悲劇的伏筆。
王安憶講的故事是人與人無端的相聚與失散,是愛與虛榮的悲愴和無情。她沒有一針見血,卻一點點撕開傷著的皮膚,露了血肉給你看。
這長恨歌的“恨”字不知究竟該哪一個解法才合適。是遺憾嗎?還是仇恨呢?
小說的最後一句“對面盆裡的夾竹桃開花,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帷幕”是否在預示著什麼,那夾竹桃是否在等著另一場悲劇的開演,於這城的豔美和躁動中?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2
也許是我沒讀懂吧!也許是這本小說思想情感的時代性太明顯,一旦離開了那個懷舊的時代,離開了那個壓抑的慾望剛剛被解放的時代,就不覺得什麼了。
我明顯的感到作者對上海文化的瞭解和對上海之特殊的關注,以及對上海所經歷的時代變遷的感受。也明顯的感覺到作者對上海在30年代以來形成的那種特殊氣質的認同與驕傲,以及這種氣質在歷史變遷中被壓抑的惋惜。作者是站在一個上海人的視角,一個女性的視角,來寫上海、寫上海女人,寫男人、寫上海女人的友情和愛情的。她對上海文化氣質的感知是準確而細膩的,她對上海女人命運的講述更像是對上海這個女性化氣質的城市由興而衰的歷史變遷的講述,王琦瑤是上海女人,上海就是王琦瑤。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全全圍繞著這個王琦瑤在轉,而王琦瑤的氣質和命運處處體現這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和命運。我感覺作者在敘述中的那種語氣裡分明有一種對過去的懷戀以及對歷史變遷的感慨。上海的這種氣質在解放以來一直是被壓抑著的,但這種氣質卻是其地其民的文化本性,這本小說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寫就,那時上海正在慢慢恢復這種熟悉的本性,作者作為一個敏感的上海作家對這樣一種情緒的感知與表達是先知先覺而較細膩深入的,而這種氣息在那個年代的全社會也是有共鳴的,我猜想這是這部作品在當時獲得巨大成功的部分原因。
但她對女人的故事講述卻讓我有點不太明白她的心理,有衝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分析下這位女性作者內心的慾望衝動。作者作為一名女性,站在她女性的視角下來描述了她所熟悉的上海弄堂裡的一個典型的上海女人的人生,她的友情、愛情和命運。上海女人是美麗的、溫婉的、真實的、男人都愛的,對他痴情的男人痴情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也許也只為這樣的女人吧!對她負心的男人也讓人覺得有點決絕,竟然對如此美麗溫柔的女人這樣狠心。當我提出這個疑點時,我忽然又感到,在世事中不都是如此麼?溫柔美麗超乎尋常的女人往往命運的悲慘與跌宕亦超乎尋常。女人的美麗是女人的幸也是女人的不幸。男人都愛美麗女人,女人都恨美麗的女人,而誰又知曉這男人的世界裡,一個柔弱的美麗女人在命運的變遷中,心緒是如何沉落的?女作者讓美麗的女人負了痴心的男人,卻甘願為負心的男人承受痛苦。這莫非是告訴要告訴所有的讀者,對女人痴心的男人沒好下場;美麗女人不喜歡痴心男人,更喜歡負心男人?忽然想到,這美麗女人是上海女人,這就可解了,上海弄堂裡的漂亮女人,漂亮卻虛榮,痴情卻現實,柔弱卻內心強大。長恨歌裡的故事也許不是所有美麗女人的故事,卻是上海弄堂裡的美麗女人的普遍命運。可見作者的故事還是在描述上海、描述上海的文化氣質,上海的弄堂氣質。結尾出現的老克拉是改革開放以來,解除壓抑後的新上海人,他們留戀懷念老上海的傳統氣質,但他們對老上海的氣質的理解、追尋和模仿都是膚淺而粗糙的,在喧囂的商業大潮到來之際,他們的靈魂或者迷失或者被衝擊得變了形。老克拉拋棄了王琦瑤,而又間接導致其被長腳謀財害命,體現了作者在上海歷史迎來新的轉機變遷時的一種新的擔憂。
作者的筆觸是細膩的、纏綿的,亦是冷靜的、思索的,大段的白描,傳達著間接的體驗,這種筆法,雖然語言優美,但比起現代小說中的手法和語言,總讓人有點提不起勁。這種語言與講故事的方法是上海的、是那個年代的,平易淺談又帶著些思索的,對於讀慣了現代小說的我來說卻有點輕飄飄的了。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3
實話,讀完了這本書後心裡挺失落的。前幾日在準備考試,卻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
有時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瑤竟有幾分相似,當然,王琦瑤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她的美,是豔麗的,也是素淨的。而她的一生,對於身邊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部老電影,那種舊上海時期帶著綺麗色彩的舊電影,每一個黑白的截圖都是懷舊的味道。
舊上海日日笙歌的百樂門,夜夜的狂歡會,繁複而昂貴的旗袍,“叮叮”作響的老電車,還有數不清的鮮花珠寶它們堆砌了一個物質的舊上海,還有,一個女人的一生。
最難忘的是她與程先生之間的糾結。王琦瑤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們在這個女人的一生中演繹著愛情的對白。而唯獨程先生,他是男主角。雖然在這部電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讓人無法釋懷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溫柔,他的怯懦,他的無奈,他的小小的歡喜,都讓我感動。說到底,他的情感卻是最乾淨的,不帶一點雜質的。他對王琦瑤的愛,是激烈的,也是緩慢的,有時像個天真的孩子,得到一個糖便歡喜的不得的樣子,而有時候,卻淡泊的如垂暮的老頭兒,看透世間百態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從遇到王琦瑤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他愛這個女人,無慾無求的付出,卻遲鈍的不知,身後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以同樣的情感來對他,只是,他們的方式卻不同。對她,他是嘆息的,愧疚的,更是無奈的,因她對他的這份愛,而使得他對王琦瑤的愛變得坎坷了。
四十年有多麼的漫長,可以讓王琦瑤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一個孩子的母親,可以讓程先生獨自白了頭髮。再次的相遇是尷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當初的分別一樣,彷彿命中註定了,她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與他相遇。她轉身,他抬頭,一切就那麼自然。她的美依舊,更添了嫵媚的味道,她還是喚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說不清哀婉韻味,他亦感慨不語。
最終程先生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王琦瑤的生活,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這樣倉皇的離開了她的生活。他是鐵了心要讓她記一輩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卻有無數個“程先生|”。
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瑤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華豔麗的生活在彈指一揮間定格成舊照片,它們在某個角落慢慢變黃,不再被人記起……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4
上海是一個迷人的地獄天堂,一個不小心便會讓人深陷其中。
文章的開頭花費了大量筆墨構繪大上海及小上海,有巷子有王琦瑤有鴿子,起初不是很懂作者的用意,只是感覺這樣的上海恐怕只有日日夜夜生活於其中的人才會有如此深沉的體悟。可當我看完全文後卻發現開頭的這些物象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它們是全文的線索,是很精緻的鋪墊,讓後文不顯突兀。
我閱讀了好些豆瓣上的評論,為王安憶深感不平,她的文字是細膩卻沒有帶毒刺,不像張愛玲。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展現了王琦瑤的大半生,描繪了大上海的40餘年,也刻畫了一箇中國社會的小縮影。這是比張愛玲更宏達的眼光視角以及心胸的。所以我感覺她的文字更適合年輕人閱讀,也更有力量,是當之無愧的茅盾文學獎。
再論文字內容,前半部分裡面的人物,程先生,李主任,阿二,都沒有正式的名字,我想對他們而言是不公平的。卻在細細回味中恍然明瞭,對於王琦瑤而言或許他們都只是過客,都只是回憶裡一道模糊的人罷了,如何記得住他們的面容。
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是不幸的,卻並不能勾起我很深的同情,她的身上有太多做的成分,她的命運是作者一起筆便註定了的。性格決定命運一說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證。一把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也越快。青春一晃而過,歲月對她是寬容的,時光流逝卻講她的美沉澱,像是一罈好酒越久越香,俞久俞酣醇。可是她只把她的美好當成了花銷的資本,錯過了一個有一個的人。文中有那麼多的男人,而她究竟真心愛過的恐怕不多。她是幼稚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恍惚之中,從一個吃瓜的旁觀者看來,她是可悲的卻不是可憐的。同為女性,卻心生不出任何悲憫,她將錯誤進行到底,進行到她被長腳掐死的那一刻。又或許她自己也未曾真真正正看懂自己的心罷。文章中作者對她有一句評論最恰當不過,起首一句錯了,全篇都錯了。的'確如此,她一錯再錯,且錯得離譜。最後病入膏肓。沒有長腳或許也會有其他人親手將她退下地獄,哦,她連地獄都不被接納。風光不過是一時的,她卻執拗的想將她控住一世。外貌與智慧往往不相匹配。她的時代已經過去,她只是前朝遺老,安安靜靜尚可苟且偷生,風風光光必將暴斃隱晦而死。糊塗呀!
這是一部有深刻教育意義的作品,是禁得起推敲的,歲月會淘洗沙礫,留下珍珠,證明它的價值。我不說,後人卻一定會有發現的眼光。且待未來給予客觀的評判。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5
琦瑤實實在在當得起“長恨”二字。
王琦瑤的不幸不是驚天泣地的不幸,不能放心活,不能用心死。
王琦瑤的美不是轟轟烈烈的美,沒有讓人活得徹徹底底的痛快,風光之下是底氣不足的遮掩和逃避。
王琦瑤的一生算不上最最不幸的人生,卻是最最不幸的女人的一生。死於女人最畏懼的死法——時間。一刀刀割在臉上,割在心裡,割在別人眼裡,割在自己命裡。
鄔橋一節有句話說得好,這小小的鄔橋是大世界的邊角料,卻含著一種大而深的真理:人生爭到最後是什麼都留不住的。可是人生真得了這個真理,人生便到頭了,還有什麼可望的?講到底,王琦瑤是栽在了她的聰明上。她太早的洞察了這些個道理,卻又因涉世不深而不是的駐足。她步步通曉又步步遲疑,最後落得哪一條路都走的不痛快。夠懂事又不夠開懷,夠勇敢又不夠敏銳。
何事可謂恨?無非招不成招,退無可退。
人生有不甘,卻愈掙扎愈落魄。
她的一生那麼長,面對過那麼多選擇。李主任的榮寵,程先生的執著,康明遜的理解,薩沙的坦蕩,老克臘的痴迷。她掙扎過,放縱過,才恍然發現,人生無一處非絕地,逃了這處還有那處,縱是留在此處也不過是落個愈陷愈深。《長恨歌》看似悲天憫人,實則冷酷到漠然。原來不是小時候搶了他一個饅頭長大後就會糾纏不清;原來不是上學時親密無間的傳過紙條長大後就換的來至死不渝;原來不是花費在人生中筆墨最重的那個人離開後也會回來;原來不是所有未來及說明的緣由與真相都有公諸於眾的機會。
這是人生,沒有旁白。
電影裡強大的緣分終究在現實裡搖搖欲墜。
乍一看《長恨歌》裡有好多斷開的線索,鄔橋暗生情愫的小二後來可曾尋過王琦瑤?片場激進的導演最後身往何方?康明遜後來可曾還為王琦瑤費過心力?薩沙可曾憐憫這個女人想過回來?老克臘後來是否後悔離開?全然不知的隱筆不僅讓我們充滿期盼,期盼在王琦瑤受苦受難的時候出現一個蓋世英雄來救她,就連她自己也因為這麼多的不知而慢慢的演化成日後的希望吧。在屢屢思索屢屢期盼不得果時猛然驚頓,知道又如何呢?細細想去,每一位的出現,燃眉之急後也是細水長流的無望啊!更何況,如王琦瑤對程先生說的那般:這一切都回不去了啊。王琦瑤聰明卻糊塗,唯一清明的感情便是對程先生。那般冷靜到絕情,絕情到坦蕩。往往對那個一往情深的看的清明,卻始終是糟蹋了這份情,也糟蹋了自己。而和康明遜比來呢,明知他是步步為營的,卻為那一丁半點的真情不肯捨棄。明知他是自保為上的,卻是心甘情願的陪他只看當下。
不要未來的,不是不在乎,就是太在乎。碰上哪一個,都是痛。
哪怕這一切都可倒回最初,她不當選上海小姐,她不去程先生處拍小照,她不去參觀片場,這一場長恨可否倖免?不,蔣麗麗和吳佩珍就是她的命。無處不在的命,如兜頭而下的大網罩住她的一生,而後凌遲。刀刀不致死,刀刀向逼。
人生當歌以示長恨,猶如篩孔層層放大的篩子,從上一層落下,縱是又下一層暫時接住,到底不如當初的高高在上。若是本本分分的苟且活著,或許還能慢慢煎熬,可這脆弱的安穩卻經不起一絲的掙扎。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世上不止一個王琦瑤。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不止一個三年五載。
那就恨吧,長恨一次,為餘此生。恨盡了,便坦然吧。無處不絕地,又何必短恨不斷,餘恨成蹉跎。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6
雨天裡讀書。讀得自是一個寧靜。窗外是瀟瀟雨聲。一顆心全聽得見。我想起雷蒙德。卡佛。我不知道為什麼一提筆會想起他,可我就是想起了他。就像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那麼自然。他說:一切都在月光下躺著,我能看見最細小的東西。卡佛真是棒。他的語言天賦棒到無法說。我愛死他。他簡直要把我迷死。就這樣漸漸沉入文字,就這樣一頭扎進王安憶的故事。對文字,一顆心越發深有感觸。原來文字是真的可以療飢的。有一個成語是煮字療飢。此刻的我,卻是讀字療飢。該都是一樣的。都是含了萬分情深的。
王安憶的筆觸情緒,細細品,一支筆裡都是舊上海的印記。抬腳是情,眉頭心上是情。起筆是情,落筆收筆都是情。卻是處處風景句句撩人。比舊上海的月色還要撩人幾分。一字一句都進了心的。說四月的天是繁華的,王安憶的筆更是繁華的。她不單單是繁華的,也是錦繡的。是會說話的筆。是細細低語的筆。是戀人撫過你肌膚的吻,溫存裡都是體貼。她的字適合放在你的枕頭邊,在月華鋪滿屋的夜,你洗一個熱水澡,穿上絲綢睡衣,鬆鬆躺下來,被窩是溫熱的。這時候你順手拿起她,檯燈下便都是她了。很是妥貼。是寂寞。是寂寞套寂寞。是寂寞中最深沉的撫慰。枝枝蔓蔓糾糾纏纏。又綿綿不絕密密匝匝絲絲入扣。細細嘗。卻還有著糯米的糯,苔蘚般的滑。新鮮又複雜。絲絲涼意裡,又有著言不得的溫度。剛剛好。你拿起她,便不想再放下了。時間在王安憶的筆裡是慢的。是慵懶的。是不經意的。蜻蜓點水的。句句很輕。句句沁你心入你肺。待你讀過一段,再回頭,卻分明又是一路煙霞。你一回頭,那一回頭的動靜,倒像是驚起一灘的鷗鷺。桃花旗袍都不見。唯有寂寞。寂寞像一條很長很長的蠶絲線。這根線帶著你從頭抽到尾。好長啊。這是你心底的嘆息。有幾分痛楚。卻被那一路的煙霞都吸引了去。痛楚便是忘了。
我猶記得。
那個王琦瑤和阿二在鄔橋外婆家,那個他們一起談詩的月亮夜。
那夜的月華真美啊。靜啊。卻一步一步都是畫,是詩。
有時,天不那麼冷,他們就在街上走走。
街邊就是水道,停了船,船艙裡漏出點光,兩邊人家的板壁縫裡也漏出點光,絲絲縷縷地落在水面上,能照見水的流動來。兩個人的心裡都很安寧,也很明淨。
阿二說:阿姐,上海的月亮也是這一個嗎?
王琦瑤說:看起來就像是兩個,其實還是一個。
阿二說:其實就是兩個。一個是月亮,一個是月亮的影。
王琦瑤就笑了。
就是從這裡開始。他們一起談起詩。他們談詩的樣子,語態,情景,那個有月亮的夜,那橋下流水的波光,那兩顆一起晃盪的心,我是怎麼也忘不掉的,都入了我的心。或者乾脆說,都招了我的魂魄去。那個阿二是讀了些書的。圍巾,黑髮,眼神裡,都透著幾分書卷氣。淳樸如稚子。他說,詩其實就是一幅圖畫,比如,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比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再比如,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些都是畫。殊不知,在他心裡,是把個王琦瑤當成一首詩一幅畫來看的。對他來說,她王琦瑤就是那畫裡的人,只看得,卻摸不得;她王琦瑤就是那水中的月亮,碰不得,也夠不得。他吟詩是王琦瑤,他散步是王琦瑤,他看哪哪都是王琦瑤。
這是怎樣的美?
真真是萬分萬分萬萬分迷死人的。
然而,那個秦地月卻是李白寫王昭君的。昭君出塞,離家千里。都是故鄉的月,照的卻是異鄉的人。而那個琵琶,卻是白居易在《琵琶行》裡寫淪落天涯琵琶女的。奈何良辰美景,也有著一去不復回的傷悲意味。而那帶淚的枝頭梨花,卻是《長恨歌》中把魂魄葬在仙山的楊貴妃。這樣一來,美著美著,讀著讀著,不免又是和那個談詩的阿二一樣,心底漸漸也有了悲慼。就連《詩經》上的那“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在這悲慼裡不由地暗淡了。
我要怎麼才好呢?
又要我怎麼才好呢?
我是想讀下去,又怕讀下去。想放下又放不下的。這樣一來,竟也和王安憶一樣的糾結起來。心頭真真是萬般滋味。為那個小說裡的王琦瑤。為那一點半明半暗的光亮。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外婆。那個用船接她回家的外婆。那個早年和她一樣明媚如花的外婆。那個曾經被熱熱鬧鬧用大花轎抬著大紅蓋頭蓋著一襲豔紅袍迎娶回家的外婆。當時的蘇州,那一日的熱鬧勁兒,唉!一幅畫一樣的。
臨河的窗都推開著,伸了頭望;箱籠先上船,然後是花轎;梔子花全開了,雪白雪白的,唯有她是一身紅;樹上的葉子全綠了,水也是碧碧藍,唯有她是一身紅;房上的瓦是黑,水裡的橋墩是黑,還是唯有她一身紅。
這就是當年出嫁時的王琦瑤的外婆。是和王琦瑤一樣美麗過的做新娘的外婆。她那一身紅,她那一身紅就從外婆手爐的煙,外婆抽在嘴裡的煙,和吼著崑山調子的船老大的歌聲裡,影子一樣鑽進了我的心。我的心便都是那一身紅了。波光瀲灩的。一路晃盪的。和那船上岸上走著飄著的新娘一樣。大花轎一樣,一路顫顫悠悠的過了對岸。是恆古的。是循回不已的。似乎就是專為那恆古添磚加瓦來著色的。
王琦瑤是比不得她外婆的。我知道。
王琦瑤的快活是實一半,虛一半,做人一半,華服美食堆砌另一半。而她外婆,卻是個全部。她比不得。
可我還是喜歡的。喜歡那個和王琦瑤一樣美麗過的外婆。也喜歡那個從一開頭就走錯了的王琦瑤。那個近乎於一個時代縮影的美麗的芬芳過又凋落了的王琦瑤。我和那個外婆一樣,喜歡女人的那份幽靜。也許是因為,我也是女人吧。女人看女人,相對就更要清晰些。更要深透些。正是因為這清晰,這深透,便對這王琦瑤的長恨歌,更多了層情。這情也像了王安憶的筆。落哪哪是。又像了這窗外的雨,下哪哪溼。
我被這些柔軟絲絲縷縷觸動著。我甚至忘了我在讀書。我為那個攝影先生程先生不值得。他愛了王琦瑤一場。一愛就是一輩子。到頭來卻像窗外一枚飄零而落的葉。他的自殺就像在我心底猛地戳了一刀,直戳到心臟。有熱熱地血汩汩流出來。好痛。無言。我也同情那個愛寫詩讀詩的蔣麗莉。可她為何就不懂得有一種路是調和呢。王琦瑤啊,我恨她也愛她。那麼複雜的一種感情對她。如果,如果當初她。可這個世界有如果嗎?沒有的。如果有如果。這部長恨歌就不會有了。如果當初有如果,她王琦瑤就不是王琦瑤了。那個李主任也就不是李主任了。這是那個年代的影子。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一個時代的繽紛記憶。一部萬語千言千言萬語的歌。咿咿呀呀咿咿呀呀。牆上鐘錶的指標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走。讓你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外頭的天外頭的地,卻不等你。王安憶在寫這個故事時,我閉著眼都能想到,她是一張方桌一盞檯燈一隻冷筆,輕輕推開了她住的房子的木格子窗,她是看著舊上海天空的灰鴿子,撲稜稜飛起又落下,看著萬家萬戶的燈火亮了滅滅了亮,滿懷了傷痛和深情,一筆一筆來緩緩抒寫的。她是冷漠的。又是飽含了情的。是梨花裡帶了淚的。是寂寞裡的寂寞。寂寞層層疊疊。她有著和這個城市一樣的地久天長的遺民心態。她的長恨歌,是上海這座城市最隱秘的內心。那裡面,有著卡佛眼裡那一地的月光,有著月光下躺著的,那些最細小最細小的東西。你若用心去看,用心去聽。你都看得見。都聽得見。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7
這段時間閒來無事,有想著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裡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麼書可讀。於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著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說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說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麼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說應該說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麼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說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閱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於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著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麼,以至於現在的印象還是限於書名和書裡大概是講些什麼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閱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麼並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裡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於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說,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並沒有幾章這樣的說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後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麼感人和扣人心絃,我也只是平淡的閱讀著。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彷彿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鬆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初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係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係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隻刺蝟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著、交往著。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製片廠工作,說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於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說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
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穫吧,於是,好朋友王琦瑤就在第二次與她一起去了拍攝現場。並看到了一些拍攝的畫面,但是並沒有看到明星,感覺有點失望。但是,王琦瑤的氣質被導演看中了,有點象當時的一個明星,導演就要了她的號碼,說有機會可以上她上鏡。當然,後來,導演就給她一次機會,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滿意,整個事情都這樣擱置了先來。後來,導演把王琦瑤推薦給了一個拍照片的朋友,那時候拍照片也是個十分時尚、潮流、摩登的職業。王琦瑤還是比較出相的,拍攝的照片被當時的一家雜誌看中,選做了一期封面。於是,王琦瑤就出名了,成了學校的名人。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8
有感於小說研究課堂上老師對王安憶《長恨歌》的講解,用了將近一週的瑣碎時間,在圖文有間斷卻安靜地讀完了這一本。
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就一直在想,王琦瑤是怎樣的一個令他人也令自己迷戀的女孩兒,其一生又是如何在被他人迷戀、自我迷戀中走向終點。
其實,最初的王琦瑤是一個特別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樣,她扎著辮子揹著書包去上學;和其他女孩一樣,她哼著收音機裡的小調,挑個週末的日子去電影院看費雯麗的《亂世佳人》;和其他女孩一樣,待字閨中、愛去照相館拍照並對著櫥窗裡曳地的婚紗發呆夢想著。但和其他女孩不一樣的是,上天給了她一個讓全上海人都認識她的機會,一張登在雜誌《上海生活》封面的王琦瑤的照片,讓她成了人人知曉的“滬上淑媛”,可住了男男女女的心,更可住了她自己的心,之後的“上海三小姐”的稱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讓上海的老老少少迷戀上了這位不算豔、不算風情卻足夠吸引人的王琦瑤。而這,恰恰是王走上迷途的標誌性一刻。
之後,很快地,李主任,當時在上海算是有權有勢的人物,將王琦瑤接進了愛麗絲公寓,讓她成為供自己憐惜疼愛的金絲雀。王琦瑤知道,李主任是代她好的,李主任是不加思索、毋庸置疑的絕好歸宿,李主任能帶給她安穩美好的夢。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走上了一條自我迷戀的不歸路,這個夢再美再好也只是個夢終有醒來破滅的一天。
愛麗絲,一個美人,一段情,終究躲不過亂世。李主任在一場飛機墜毀事故中罹難了。那王琦瑤呢?她來到了可供避亂的外婆的孃家鄔橋,是的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卻永遠也回不去過去的生活。就像外婆能夠穿透四十年以後的目光告訴我們的那樣,王琦瑤的這一生開錯了頭,怕是拗不回去了。
拗不回去的時光,無法毀滅已經膨脹的幻影。即使是在鄔橋這個似乎與喧囂與繁華無關的地方,即使是在平安里三十九號樓這樣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裡,王琦瑤又重新填補起已經殘缺了一大塊的夢,而那一片一片,終究補不全她的美夢,王的一生註定從她走上迷途開始就註定是孤獨的,她的青春和美貌是所有帶給她希望的幻影一次次出現一次次被毀滅的過程中走向枯竭的。因家庭壓力更害怕承擔責任的康明遜也好,被王琦瑤栽贓嫁禍的`薩沙,還是一如既往照顧王對王關懷備至的程先生,抑或是比王小了20好幾的老克臘,這些在王之後的三十年中相繼出現的男人,都或多或少地給王琦瑤的生活注入了些許生氣和希望。而這些生氣和希望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他們這一位位很快地就終止了對王琦瑤的生活的介入,彷彿從未進入過一般。而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王琦瑤自身。她始終生活在一種自我迷戀和陶醉的常態中,她足夠自信以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挽留得住這些男人,她的記憶始終停留在《上海》生活的雜誌封面上,始終停留在“滬上淑媛”、“上海三小姐”這些耀眼光環下。那西班牙的桃木盒,裝著的不僅僅是李主任留給王的金條,更是那段對王來說最珍貴最珍貴的記憶,這也是她在垂死十分還在與長腳爭搶這木盒子的原因。木盒被槍,王的幻影也徹底地被毀滅了,她的一生也走到了盡頭。
文中多次出現的夾竹桃,是那種不極美極豔的花兒,卻足夠吸引人,它開的是滿枝椏,可終究是結不出果的。這像極了王琦瑤,上海的弄堂女孩兒,不夠豔麗和風情,卻乖得足夠惹來他人疼惜憐愛。而一直都活在春風拂面的三月、滿目幻影的她,一輩子都未曾找到自己的歸宿和幸福,就連死之前眼瞼裡的景象也還是四十年前的片場,這個給王制造夢的地方,帶給她迷途和不幸的地方。
《長恨歌》的讀書筆記9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為著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間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著,讀著,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為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為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說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著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著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著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異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著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假如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著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著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著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著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著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著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異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著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著書中的人物著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著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出色彩句子摘要(太多,非凡是景物描寫類,只摘一些人生類的句子):
1、其實說起來,外婆要比王琦瑤更懂做人的快活。王琦瑤的快活是實一半,虛一半,做人一半,華服美食堆砌另一半。外婆則是個全部。外婆喜歡女人的美,那是什麼樣的花都比不上,有時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心裡不由想:她投胎真是投得好,投得個女人身。外婆還喜歡女人的清幽,不必像男人,鬧轟轟地闖世界,闖得個刀槍相向,你死我活。男人肩上的擔子太沉,又是家又是業,弄得不好,便是家破業敗,真是鋼絲繩上走路,又艱又險。女人是無事一身輕,隨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便成了。外婆又喜歡女人的生兒育女,那苦和痛都是一時,身上掉下的血肉,卻是心連心的親,做男人的哪裡會懂得?外婆望著王琦瑤,想這孩子還沒享到女人的真正好處呢!這些真好處看上去平常,卻從裡及外,自始至終,有名有實,是真快活。也是要用平常心去領會的,可這孩子的平常心已經沒了,是走了樣的心,只能領會走了樣的快活。
2、王琦瑤望著蒙了煙霧的外婆的臉,想她多麼衰老,又生疏,想親也親不起來。她想“老”這東西真是可怕,逃也逃不了,逼著你來的。走在九曲十八繞的水道中,她萬念俱灰裡只有這一個“老”字刺激著她。這天是老,水是老,石頭上的綠苔也是年紀,崑山籍的船老大看不出年紀,是時間的化石。她的心掉在了時間的深淵裡,無底地墜落,沒有可以攀附的地方。外婆的手爐是陳年八古,外婆鞋上的花樣是陳年八古,外婆喝的是陳年的善釀,茶葉蛋豆腐乾都是百年老湯熬出來的。這船是行千里路,那車是走萬里道,都是時間壘起的銅牆鐵壁,打也打不破的。水鳥唱的是幾百年一個調,地裡是幾百度的春種秋收。什麼叫地老天荒?這就是。它是叫人從心底裡起畏的,沒幾個人能頂得住。它叫人想起螢火蟲一類的短命鬼,一霎即滅的。這是以百年為計數單位,人是論代的,魚撒籽一樣瀰漫開來。乘在這船上,人就更成了過客,終其一生也是暫時
3、王琦瑤緩緩地勸慰說:其實再怎麼樣,也還是結髮夫妻最恩深義長。嚴家師母笑了,點著頭道:是啊,有恩有義是不錯,可你知道恩和義是什麼嗎?恩和義就是受苦受罪,情和愛才是快活;恩和義是共患難的,情和愛是同享福的,你說你要哪樣?王琦瑤不得不承認她的話有幾分道理,並且驚奇養尊處優的嚴家師母竟也有著不失慘痛的人生經驗。
4、給時間做個漏真是對得沒法再對,時間真是不漏也漏,轉眼間不走也要走。
5、這世界的整塊磚和整塊石頭,全是叫這些細碎的填充物給砌牢的。可別小看這些細碎的小東西,它們哪怕是這世界上的灰塵,太陽一出來,也是有歌有舞的。
6、康明遜知道,王琦瑤再漂亮,再迎合他的舊情,再拾回他遺落的心,到頭來,終究是個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有些事是絕對不行的,不行就是不行,可他又捨不得放下,是想在這“行”裡走到頭,然後收場。難度在於要在“行”裡拓開疆場,多走幾步,他能做些什麼呢?王琦瑤是比他二媽聰敏一百倍,也堅定一百倍,使他處處碰到難題。可王琦瑤的聰敏和堅定卻更激起他的憐惜,他深知聰敏和堅定全來自孤立無援的處境,是自我的保護和爭取,其實是更絕望的。康明遜自己不會承認,他同弱者有一種息息相通,這最表現在他的善解上。那一種委曲求全,迂迴戰術,是他不懂都懂的。他和王琦瑤其實都是擠在犄角里求人生的人,都是有著週轉不過來的苦處,本是可以攜起手來,無奈利益是相背的,想幫忙也幫不上。
7、從此,他們不再去想將來的事,將來本就是渺茫了,再怎麼架得住眼前這一點一滴的侵蝕,使那實的更實,空的更空。因是沒有將來,他們反而更珍惜眼前,一分鐘掰開八瓣過的,短晝當作長夜過,星轉鬥移就是一輪迴。這真是長有長的好處,短有短的好處。長雖然盡情盡興,倒難免揮霍浪費;短是侷促了,卻可去蕪存精,以少勝多。他們也不再想夫妻名分的事,夫妻名分說到底是為了別人,他們卻都是為自己。他們愛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別人是插不進嘴去的。是真正的兩個人的世界,小雖小了些,孤單是孤單了些,可卻是自由。愛是自由,怨是自由,別人主宰不了。這也是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好處。大固然週轉得開,但卻難免摻進旁務和雜念,會產生假象,不如小來得純和真。
8、上海屋簷下的日子,都有著仔細和專心的面目。倘若不是這樣專心致志,將注重力集中在這些最具體最瑣碎的細節上,也許就很難將日子過到底。這些日子其實都是不能從全域性推敲的。所以,在這仔細的表面之下,是有著一股堅韌。這堅韌不是穿越急風驟雨的那一種,而是用來對付江南獨有的梅雨季節。
9、當隱私被揭露,沉滓泛起地在空中飛揚,也是謠言蜂起的時刻。我們所聽見的那些私情,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我們雖是信疑參半,可也並不停止繼續傳播。烏煙瘴氣籠罩了城市的街道里巷。這是由最碎的舌頭嚼出來的傳言,它們使隱私被揭露的同時失去了真面目,變了顏色,自己都認不出自己。所以你千萬不要全信,可也不要不信,在那聳人聽聞的危言之下,只有著那麼一點實情。那一點實情其實很簡單,也是人之常情的一種,就看你怎麼去聽。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間誕生於世,昨天還是平淡如水,今天則駭世驚俗。你只要去看路邊的大字報,白紙黑字的寫的都是;還有高樓頂上撒下的傳單,五色紙黑油墨寫的也是。你看這些,能把你看糊塗。這城市的心啊,已經歪曲得不成樣了,眉眼也斜了,看什麼,不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