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恨歌》說課稿
一、說教材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篇,詩中透過李楊的愛情悲劇來表達作者對國家鉅變,以及對美好愛情的深深遺憾。王安憶的《長恨歌》卻是透過一個女人王琦瑤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並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
本文《圍爐夜話》,是其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長恨歌》的第一章,給我們展現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這篇文章的語言頗有自己的特色:1.純敘述性的語言格調。面對紛繁蕪雜的日常生活,王安憶採取了一種具有概括力的理性敘述,避免造成嘮叨反覆的文字堆砌,顯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語言的智慧。使那些現實生活中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化為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
基於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了兩大塊:
1.感受小說的語言特色。
2.理解小說中對於“日常”與“歷史”的看法,透過“日常”來表現歷史的寫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我擬採用的教法是點撥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是涵詠法、批註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注意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獨自去感悟文章內容,品味文章語言是實現任何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覆涵詠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註法是中國最古老的學習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時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點滴感受,促進思維。而點撥法則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只有把以上兩種學法和一種教法科學地結合融匯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會透過閱讀悟出來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教法和學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示標
以《長恨歌》這個題目匯入,分別從白居易和王安憶的不同主題出發,明確這兩篇文章的截然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出示本文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過程
1.學生自讀。給定時間八分鐘,邊閱讀,邊做初步的圈點批註。
2.涵詠品味。給時間十五分鐘。
教師大螢幕展示如下兩個問題:
(1)、這屋子裡的人們,總是在重複著這樣的生活,從文中劃出一些細節,分析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又表現了怎樣的內在意義?
(2)、閱讀全文,你覺得本文的語言有怎樣的特點?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個是針對第二個教學目標來的,後一個是針對語言特色來的。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必須在自己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初讀時的圈點批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學生閱讀文章必須具備的兩個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給學生五分鐘時間。
針對以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者自己在閱讀中發現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環節為交流階段,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組織,但注意不能搶佔學生時間,還是以學生交流為主。
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共性的問題,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記下來,以便於點撥補充。
4.點撥指導。 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教師針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回答不完善的問題予以點撥指導,歸納總結。目的是讓學生的疑問變成知識或者能力。
5.課堂練習。五分鐘。
目的是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可選用本課練習冊上的兩道題。
當堂練,當堂指導。
6.本課小結。兩分鐘。
把這節課的所有內容迴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再次理順思路,明確重點,知曉收穫。
7.作業 :
(1)遷移寫作,讓學生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關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進行模仿寫作。
(2)練習冊本課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