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長恨歌》讀後感10篇

《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讀後感10篇

  《長恨歌》是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透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長恨歌》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長恨歌》讀後感篇1

  琦瑤實實在在當得起“長恨”二字。

  王琦瑤的不幸不是驚天泣地的不幸 ,不能放心活,不能用心死。

  王琦瑤的美不是轟轟烈烈的美,沒有讓人活得徹徹底底的痛快,風光之下是底氣不足的遮掩和逃避。

  王琦瑤的一生算不上最最不幸的人生,卻是最最不幸的女人的一生。死於女人最畏懼的死法——時間。一刀刀割在臉上,割在心裡,割在別人眼裡,割在自己命裡。

  鄔橋一節有句話說得好,這小小的鄔橋是大世界的邊角料,卻含著一種大而深的真理:人生爭到最後是什麼都留不住的。可是人生真得了這個真理,人生便到頭了,還有什麼可望的?講到底,王琦瑤是栽在了她的聰明上。她太早的洞察了這些個道理,卻又因涉世不深而不是的駐足。她步步通曉又步步遲疑,最後落得哪一條路都走的不痛快。夠懂事又不夠開懷,夠勇敢又不夠敏銳。

  何事可謂恨?無非招不成招,退無可退。

  人生有不甘,卻愈掙扎愈落魄。

  她的一生那麼長,面對過那麼多選擇。李主任的榮寵,程先生的執著,康明遜的理解,薩沙的坦蕩,老克臘的痴迷。她掙扎過,放縱過,才恍然發現,人生無一處非絕地,逃了這處還有那處,縱是留在此處也不過是落個愈陷愈深。《長恨歌》看似悲天憫人,實則冷酷到漠然。原來不是小時候搶了他一個饅頭長大後就會糾纏不清;原來不是上學時親密無間的傳過紙條長大後就換的來至死不渝;原來不是花費在人生中筆墨最重的那個人離開後也會回來;原來不是所有未來及說明的緣由與真相都有公諸於眾的機會。

  這是人生,沒有旁白。

  電影裡強大的緣分終究在現實裡搖搖欲墜。

  乍一看《長恨歌》裡有好多斷開的線索,鄔橋暗生情愫的小二後來可曾尋過王琦瑤?片場激進的導演最後身往何方?康明遜後來可曾還為王琦瑤費過心力?薩沙可曾憐憫這個女人想過回來?老克臘後來是否後悔離開?全然不知的隱筆不僅讓我們充滿期盼,期盼在王琦瑤受苦受難的時候出現一個蓋世英雄來救她,就連她自己也因為這麼多的不知而慢慢的演化成日後的希望吧。在屢屢思索屢屢期盼不得果時猛然驚頓,知道又如何呢?細細想去,每一位的出現,燃眉之急後也是細水長流的無望啊!更何況,如王琦瑤對程先生說的那般:這一切都回不去了啊。王琦瑤聰明卻糊塗,唯一清明的感情便是對程先生。那般冷靜到絕情,絕情到坦蕩。往往對那個一往情深的看的清明,卻始終是糟蹋了這份情,也糟蹋了自己。而和康明遜比來呢,明知他是步步為營的,卻為那一丁半點的真情不肯捨棄。明知他是自保為上的,卻是心甘情願的陪他只看當下。

  不要未來的,不是不在乎,就是太在乎。碰上哪一個,都是痛。

  哪怕這一切都可倒回最初,她不當選上海小姐,她不去程先生處拍小照,她不去參觀片場,這一場長恨可否倖免?不,蔣麗麗和吳佩珍就是她的命。無處不在的命,如兜頭而下的大網罩住她的一生,而後凌遲。刀刀不致死,刀刀向逼。

  人生當歌以示長恨,猶如篩孔層層放大的篩子,從上一層落下,縱是又下一層暫時接住,到底不如當初的高高在上。若是本本分分的苟且活著,或許還能慢慢煎熬,可這脆弱的安穩卻經不起一絲的掙扎。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世上不止一個王琦瑤。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不止一個三年五載。

  那就恨吧,長恨一次,為餘此生。恨盡了,便坦然吧。無處不絕地,又何必短恨不斷,餘恨成蹉跎。

  《長恨歌》讀後感篇2

  從弄堂到鴿群到王琦瑤,這場錦繡繁華的舊夢也像是時光的蟬蛻,薄如蟬翼,似有若無,這該是伴著咿咿呀呀的崑曲的綺麗的頹靡的一個午夜夢迴,陳舊如期,迴圈往復,是王琦瑤永遠也走不出來的情愛漩渦。

  王琦瑤,少女時刻的聰敏謹慎低調不服輸,這樣的女孩子除了男人總是不招人喜歡的,出身低微卻心比天高,所有的低調委屈奉承討好都是為了有朝一日能飛上枝頭高人一等,直到遇到了李主任,來到了她夢寐以求的愛麗絲公寓,她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地等待,等著李主任的投食,她乖巧,她懂事,她不爭不搶,她心細如髮。然而,藏在金絲籠裡的鳥即使有著華美的外表卻總有夢碎的一天,於是,王琦瑤,只能回到蘇州,寄身於平安里,只能日復一日地隱姓埋名,低調行事。

  見過大上海的繁榮昌盛,見過“上海小姐”的光耀與萬人矚目,又怎會偏安於一隅,做個默默無聞寡言少語的打針護士呢?有恨,有不甘,有不平,王琦瑤還是王琦瑤,她的一生都在懷念過去的光陰,懷念那一身身緞面的、粉紅的、顏色各異剪裁合適的旗袍,懷念那一聲聲讚歎,那一次次駐足觀看的豔羨,那一個個嫉妒的眼神,她的生活在極為細緻精美中鋪展開來,她的人生軌跡就像她的美貌一般,註定不凡,美人如花怎能空垂枝頭?美人的價值生來就是被人欣賞的。從阿二,康明遜,薩沙到老克臘,掉落雲端的美人像唾手可得的花朵一樣,沒有任何風險時,誰不想採摘,即使僅僅只是為了虛榮,只是為了炫耀,只是為了無聊時的玩弄,王琦瑤以為自己很聰明,她的確聰敏,深諳情愛,她懂得男人,懂得人心,懂得天時地利人和,卻繞來繞去把自己繞進去了……

  聰敏,美麗,謹慎,優雅,看過繁華,吃過苦頭,在男人身上吃盡了苦頭,卻還是甘之如飴,這該就是過於聰明的美人的下場吧!當美貌成為在外的身份時,美貌往往會掩蓋許多生活的事實,而時代更迭,對於美人來說往往最為刻薄。

  《長恨歌》讀後感篇3

  王琦瑤這副乖巧的好樣貌,究竟給她帶來了什麼呢?本應像尋常人家的姑娘一樣平凡度日,偏偏被當時的時代選中,未來頓時顯現出一片輝煌,可惜她沒有與樣貌相稱的頭腦,僅有的一點小聰明倒把這輝煌變成了灰暗。她沒有想到利用那位政要的權勢去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而僅僅是懷著對愛情朦朧的憧憬,甘願守在空房裡作只金絲雀。

  繁華落盡時,她終於回到她原有的命運裡。說她沒有看人的眼光吧,看別人倒是很準,到了自己這兒全失靈了。這四十年來,圍繞在她身邊的男人從未間斷過,可是真心待她的一概被拒之門外,不負責任的反而輕易贏得她的垂青。

  話說回來,王琦瑤身邊的每個男人都象徵著人生中不同的事物,而她的選擇則代表著她對自己人生的追求。她嚮往的是說一不二的權勢,是奮不顧身的愛情,還有鏡花水月的幻夢,而她所摒棄的,恰恰是平常人嚮往的,溫馨和睦的家庭和清澈如水的心境。

  生在小戶人家,卻因著好樣貌滋生出了傲氣,可是僅憑一副皮囊能得到多少好運呢?王琦瑤終其一生都固執地追求著不屬於她的繁華,看不清也不相信自己是被這歌舞昇平的景象愚弄了。臨了臨了,還是不明白自己的付出為何一再付之東流。儘管怨不得旁人,但終究是無限抱憾

  《長恨歌》讀後感篇4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著一段傳奇而又有著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為“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後,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於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著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為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鬱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裡,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於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闢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生流血案件等,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瞭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於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後更加悽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濛濛啊!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著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瞭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於溺愛,深陷於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後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讀後感篇5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並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寫,逐漸連綴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鍊。語句方面通篇用著通感的修辭。

  讀後,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寫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寫“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文明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直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主人公王琦瑤寫得並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後,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彷彿莫泊桑的小說《項鍊》裡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餘的都辜負了她。

  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著女人,最後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

  “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說,說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溫柔和體諒。

  《長恨歌》裡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說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著冷氣的。

  《長恨歌》已由關錦鵬改編成電影,鄭繡文飾王琦瑤,梁嘉輝飾程先生,吳彥祖飾康明遜,胡軍飾李主任,黃覺飾老克臘。

  我先看的電影,後讀的小說。電影的人情味要比書濃厚很多,愛情和友情都很豐富。鄭繡文將琦瑤演得活色生香。梁嘉輝演的程先生,更是專情到骨頭裡,非常耐看。書中更多的是張愛玲式的冷冷的旁觀,和略帶調侃意味的冷靜的敘述。

  對王琦瑤這樣的女人,作者作了個總結,是讚賞,是惋惜,也是慨嘆-----“她們是徹底的女人,不為妻不為母,她們是美了還要美,說她們是花一點不為過。她們的花容月貌是這城市財富一樣的東西,是我們的驕傲。感謝栽培她們的人,他們真是為人類的美色著想。她們的漫長一生都只為了一個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開。這盛開真美啊!她們是美的使者,這美真是光榮,這光榮再是浮雲,也是五彩的雲霞,籠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們的,她們寧願做浮雲,雖然一轉眼,也是騰起在高處,有過一時的俯瞰。虛浮就虛浮,短暫就短暫,哪怕過後做它百年的爬牆虎。”

  電影和小說,總體感覺,電影是電影,小說是小說,不怎麼搭調的。

  《長恨歌》讀後感篇6

  兩天時間,跳躍式閱讀,終於把《長恨歌》看完了。感覺王琦瑤的一生就是在驗證一句名言:性格即命運。因為王琦瑤愛慕虛榮,貪戀繁華,所以讓程先生在情感的漩渦中越陷越深,致使他人生的悲劇由此拉開序幕。因為王琦瑤的隱瞞,閨蜜蔣麗莉與她產生嫌隙,她搬出蔣家。正當憤恨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三小姐”的名頭無益之際,李主任出現了。王琦瑤似乎很愛那個軍政要人李主任,往後餘生,似乎也一直不忘。為什麼?真愛嗎?

  我覺得未必。不過是因為大叔級別的李主任可以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虛榮心可以被填的滿滿的。和李主任一起的日子充滿無奈的等待,看似冷清,但養尊處優,怎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繁華?再後來,時過境遷,主任死了,她回了鄉下,可是她怎麼能真的耐得住寂寞?即使經濟拮据,身無長處,她也要生活在繁華的大上海。她不是水性楊花的女人,甚至她很良善,還有一些優雅。可是,她討厭嫻靜。只要可以熱鬧,誰都可以陪她玩。她的家成了休閒場所。於是什麼毛孃舅舅,年輕的混血兒,包括後來的老克拉,長腳,這些看似與她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都演變成她後來生命裡舉重若輕的角色。她曲折又屈辱地生下了敢做不敢當的毛孃舅舅的孩子,拉上年輕力壯的薩沙頂包……當然後來她接受假裝深沉的老克拉的愛戀,也應該和她久做單身女人有關,和人性有關。再後來,長腳謀財害命,王琦瑤死於非命。

  設若她安靜本分度日,又怎能引狼入室,招來殺身之禍?其實,王琦瑤性格中特別是在情感問題上,太過懦弱被動,另加上她除卻穿衣打扮,無甚其他愛好,這些因素也導致了她人生悲劇的發生。歸根結底,她應該恨誰呢?應該還是她自己吧。當然,時代變遷一定對她有影響。

  《長恨歌》讀後感篇7

  看完書的第一感受是為什麼作者要那樣安排王琦瑤的下場,和我猜的結局大相徑庭,長恨歌讀後感。我懷疑起作者來,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作者是男的,因為作者那樣細緻地寫出了王琦瑤一生中遇到的那幾個男人,很瞭解男人的心裡。結果,作者是女的,讓我吃驚了,有點被騙的感覺,但很快,這種感覺轉為佩服,佩服這位女作家的手筆。有了這個線索,再尋著王安憶生活的那個年代,這樣的結局就不難理解了。

  一本書要集中在一個時間裡看完,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可惜我拖拖拉拉看了好長時間,在較早看的那些印象模模糊糊,也沒有資格去評價這本書了。但關鍵的內容記住了,那上海弄堂,那愛麗絲公寓,那是王琦瑤生活的地方。作者在寫人前,先花了大篇幅寫主角生活的環境。

  在本書裡,讓我最佩服的是王安憶寫景的手法和透過人物神態、動作、語言而折射出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那司空見慣的景在王安憶筆下成了有生命有靈魂的東西,和王琦瑤命運息息相關。而王琦瑤成了那時長得有姿色,又有文化,而有點小女人情調的上海女孩的代名詞。名著的名就在於,小說裡的人物能概括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成了永恆,成了經典。不僅是人,就是地點也有特殊的含義,愛麗絲公寓,我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這個名詞,原來它指女人作為金絲雀生活的地方。

  其他的,我不懂得評價,只剩下佩服,王安憶要讀多少本書,要讀多少年書,要嚐盡多少喜怒哀樂,才能寫出這一部經典?

  《長恨歌》讀後感篇8

  故事的開始發生在驪山。驪山本就是多故事的地方,相傳女媧補天時就是在驪山挑選的五彩石;幽王也在此為博美人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而唐明皇李隆基,也在此遇見了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人——楊玉環。

  那時李隆基還是一代明君,只是陪著愛妃武惠妃來養病而已,而楊玉環,也僅僅是“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或許那時的驚鴻一瞥,就已為日後埋下禍端。一見傾心,愛戀的情緒在心裡日夜瘋長。

  武惠妃終於在病魔的糾纏下解脫,玄宗痛失愛妃,悲哀絕望之時,他想起了驪山腳下,那天生麗質的楊姑娘。可那時,玉環已在他的親生兒子壽王懷中巧笑嫣然,面對自己的兒媳,他定是猶豫了許久的罷。道德與情感間,他定是輾轉反側了許久的罷。那樣的愛,即便在現在也是要遭受冷嘲熱諷的,更何況在當時了,更何況他李隆基還是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明君。

  終究是情難自禁,情難自禁,他不顧外人如何言語,將那“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玉環奪了來。夜深人靜時,在她面前,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是搶了自己兒子妻子的父親,他只是她的三郎。一個情意綿綿的三郎,一個只屬於玉環的三郎。

  或許正是這樣的平淡,才讓玄宗對玉環刮目相看,才讓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才有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無度,才有了“姊妹兄弟皆列士”“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環玉環,既是情人又是知己,故有伯牙摔琴謝子期,今有隆基作鼓伴環舞。

  “從此君王不早朝”,終究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她如此愛她的三郎,如何捨得他去親征,他可是開創了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呵!所有愛戀,所有痴纏,在那一刻變作了“宛轉蛾眉馬前死”的淒涼絕豔。眼睜睜的看著心愛的人死去,該是何其的殘忍,何其的心痛,卻也只能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可玉環卻似當真怨他一般,竟然“魂魄不曾來入夢”,一次,都沒有。

  曾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簡單甜蜜,這不屬於天家的簡單甜蜜,終於化為了“昭陽殿中恩愛絕”的落寞。天人兩絕,現在只願“天上人間會相見”。可“天長地久會有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啊!

  人生若只如初見。若他當時只是單純的對楊家女一見鍾情,或許這愛便隨著時間流逝了,這悲劇便不會發生了吧。可我相信,若要他們再選一次,結果,定是相同的。

  《長恨歌》讀後感篇9

  王琦瑤的一生有許多朋友,但這些朋友都是蜻蜓點水,是她生命裡的過客,這同樣是可悲的。

  小說中把這種友誼稱為“小姐妹”情誼。這種情感雖沒有親情,愛情那樣穩固,但對一生缺乏情感慰藉的王琦瑤來說,卻又算是人生中的一點溫暖。但這種情誼似乎在她的人生中只起到了一種點綴和推進的作用。作者塑造了吳佩珍,蔣莉麗,嚴師母,張永紅這些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王琦瑤的生命裡,這些朋友統統映照了王琦瑤身上的某一點。就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不僅正面寫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還透過寫薛寶釵,晴雯,襲人等形象來映襯。作者用吳佩珍的粗心,豁朗單純,謙虛的個性來映襯王琦瑤的敏感,有些小心機,又有些自傲的性格。小說中蔣麗莉長得並不美麗,站在王琦瑤身邊不過是王琦瑤的一個陪襯。

  蔣莉麗在那個並不溫暖,甚至有些冷清的家裡,讓她的性格有些自閉,殷實的家境又讓她的性格有些霸道,在蔣莉麗身上我們甚至看到了一點“男子氣概”,後面她甚至捲起袖子幹起了革命。這些都是與溫柔嫵媚的王琦瑤形成對比的。再如嚴師母的驕傲與高高在上,對舊時的懷念,她和王琦瑤一起坐在平安里的房子裡打牌,下午茶,懷念舊時的種種。還有張永紅對時尚的敏銳觸感和愛慕虛榮以及她的愛情觀,這些通通都透著王琦瑤的影子。王琦瑤的這些朋友不管富貴貧賤,但都比不上王琦瑤的美麗和優雅。在這些朋友的映襯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光鮮亮麗的王琦瑤,但也正是這些朋友把王琦瑤帶入深淵。

  吳佩珍帶王琦瑤見識了片場,讓王琦瑤初次強烈感受到了自己的美麗,拍了照片,成為“滬上淑媛”點燃了王琦瑤內心不安分的焰火,蔣莉麗讓王琦瑤登上了“上海小姐”的選美舞臺,改變了王琦瑤的人生,見識了上流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後,王琦瑤甘願成為李主任的情人,由於嚴師母,王琦瑤結識了康明遜,卻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張永紅她認識“老克臘”,展開一段“忘年戀”, 一直到了晚年,王琦瑤的家裡也從不缺少朋友,家裡經常舉行聚會,最後張永紅的男朋友為了金子結束了王琦瑤的生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琦瑤的朋友們似乎並沒有給王琦瑤帶來什麼好處,卻成為王琦瑤悲劇人生的幕後推手。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王琦瑤的悲劇最主要還是她性格上的缺陷,小姐妹的推波助瀾,只是外在因素而已。

  《長恨歌》讀後感篇10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和朋友一起遊覽仙遊時而作。古今中外,談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時,心中難免有些感嘆。在這個時候作者官任縣令,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充滿了抱負,正是春風得意時,他的思想“兼濟天下”則成為了主導地位,和杜甫詩歌有一脈這承,他認為詩歌應該干預社會,干預政治,主張“文章和為時而著,歌詩和為事而作。”當時作者以前年過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諷刺風格。作品都是以民眾民生為題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諷喻傾向性。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透過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對他現實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本文以《長恨歌》為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重色傾國,他製造了安史之亂,安使之亂給人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苦難,得到了人民的憤恨,但是對愛情的痴情,專一所導致的愛情悲劇,自古以來,英雄和美女有很大關聯,何況一個現實的當局者。所以作者寫這首詩歌時的思想是雙面的,既有對現實的批判、諷喻,又有對唐明皇愛情悲劇的同情。

  《長恨歌》前半部分採用了寫實手法,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開頭第一句就說明了這個觀點,為下文做了鋪墊,在到“楊貴妃”的君王側,在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為安史之亂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從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亂的必然性。這裡作者對唐明皇給予了極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的同時,對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充滿同情以及他對愛情專一大加褒揚。是誰種下的種子,誰就是承擔自己所造成的後果。現實就是給予他的報應,長恨歌的正文在後半部分,作者寫唐明皇在賜死楊貴妃之時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痛苦。

  以愛情悲劇為線索,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對現實遭遇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