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岑參> 岑參教子故事

岑參教子故事

岑參教子故事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下面是岑參教子故事,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赤亭,戍邊計程車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託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裡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說:“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說:“是父親。”一個士兵說:“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裡的。”放羊娃從懷裡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說:“是爺爺寫的,叫《論語》。”岑參沒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

  放羊娃把題詞揣到懷裡,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說詩人岑參來此,就領著放羊娃找到岑參說,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為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於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說:“我是軍人,要收他為義子,我得把他帶走。”放羊娃的父親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裡,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著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臺。

  幾年過後,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幹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了許多翻譯。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後來,回鶻首領僕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後代多有在王國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後代。

  拓展閱讀:岑參簡介

  岑參的詩歌中有關邊塞風習的描寫,也很引人注目。這裡軍營生活的環境是:“雨拂氈牆溼,風搖毳幕羶”(《首秋輪臺》);將軍幕府中的奢華生活的陳設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駝酥”(《玉門關蓋將軍歌》);這裡的歌舞宴會的情景是:“琵琶長笛齊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曼臉嬌娥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蔥蘢。回裙轉袖若飛雪,左延右延生旋風”(《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延歌》)。這些都是習於中原生活的岑參眼中的新鮮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詩中還反映了各族人之間互相來往,共同娛樂的動人情景:“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趙將軍歌》)。

  紀念館

  岑參紀念館位於荊州市,經過修葺布展的岑參紀念館全新亮相,乾淨整潔的大廳裡陳列著68幅書畫作品,岑參紀念館由省市區文化局下撥20萬元、岑河鎮人民政府籌資30萬元修建而成。

  評價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在他的名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詩中,從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學習。

  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說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讚過他的詩。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