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采薇》教案3篇

《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3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采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習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透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鑑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比較鑑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四、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裡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

  《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採 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教學反思:

《采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重點難點]:

  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是學習要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鑑別又是學習的難點。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學習的要點。

  3.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後再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反覆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瞭解《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采薇..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采薇..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采薇..

  標籤:高三語文複習教案,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高中語文教案, 采薇..,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采薇》出自《詩經》,向來以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難以言說的詩情畫意、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詩中那真實複雜的矛盾情感———對強敵賊寇的憤恨與對故園親人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明媚樂景中的哀傷與陰晦哀景中的喜悅,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回味,具有永恆的魅力。本設計將情感、價值之類豐富的人文目標具體融化在對文字的解讀過程中,透過反覆的吟誦、品味、領悟,透過豐富的聯想、比較、探究,在準確解讀文字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人文核心,深刻感受詩的豐富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實現文字的教育教學價值。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從網路或圖書館查詢有關資料。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二、文字解讀過程

  1.導語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並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屍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麼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於是,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恆話題。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澱在其中的真切複雜的人生百味。

  2.師生交流課前準備的情況(使用多媒體),明確以下幾點。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是西周宣王時期的作品,是《詩經》裡最富有詩意的一首“戰爭詩”。宣王時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計程車兵所賦。詩篇洋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戍不歸、久戰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遇無限哀傷。

  3.文字解讀

  在各種形式的反覆誦讀中,師生著重交流或探討以下一些問題: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麼特點?

  討論後明確:重章疊句,迴環往復,舒捲自如,《詩經》裡很多詩都有這個特點。本詩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後三章也基本上是這樣的結構;但前後三章有明顯的變化,使整首詩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變化,以便於表現更為複雜的情感。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情有何關係?

  明確:這裡採用的是《詩經》慣用的起興手法,“薇”是故鄉田野裡常見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濃濃鄉愁。於是,深切的鄉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鄉懷親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當把它化作故鄉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樹、一條小河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山水草木時,就具體形象了。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明確:“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這裡首先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變化、時光的流逝;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薇都生長得這麼旺盛了,可是戍邊軍士還遠離家鄉,歷久不歸;既暗示了士卒滯留邊關的時間之長,又很自然地帶出了“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這種有家難歸的情感。這種生長變化不僅避免了單調重複,更暗示了鄉愁的漸濃、漸深、漸切。所以,這極其精練的寫景,同樣證明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藝術真諦。再加上,在表現時間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往”一“來”,同樣表明了時序的變遷,就更進一步抒寫出人世滄桑之感。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麼內容?與濃濃的鄉愁矛盾嗎?

  明確:“戎車既駕,四牡業業”“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兩章直接描寫了戰事之頻繁、壯烈,既表現了戰士們的威武雄壯,也展現出他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同時,也似乎暗示了思鄉的深層原因:頻繁慘烈的戰事,更讓人渴望和平,渴望故鄉,渴望親人。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裡?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幾句,晉人謝玄認為是《詩經》裡最有詩意的句子。清代學者王夫之也大加讚賞,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然而從字面上卻不見“樂”與“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大好時刻,戰士們離別家鄉親人走上殘酷的戰場,心中有多少割捨不斷的悲情愁腸呀!千辛萬苦的戰爭終於結束,所有的艱難險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經遠去,家園親人就在眼前,該是多麼溫馨喜悅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慼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哀情寄樂景,樂情託哀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抒寫出極其豐富的物是人非之嘆。

  (6)你怎麼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複雜心理?

  明確:《采薇》不像一般的戰爭詩那樣簡單地表現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現出人的深層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細微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殘酷的戰爭畢竟與人類文明正常價值趨向相悖,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它懷有複雜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為保家衛國而出征玁狁計程車兵所唱出的心聲。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說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詩篇中洋

  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對久戰不休充滿厭倦。總之,戰士們的情感深處,交織著重重矛盾:對敵人的痛恨與對家鄉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胸懷親人的迴歸意識。這裡的戍邊戰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迴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三、延伸探究

  閱讀《詩經》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風小戎》,與《采薇》對比一下,看有什麼異同。

  [ 內 容 結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