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小說 邊城的讀後感

小說 邊城的讀後感

小說 邊城的讀後感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

  小說《邊城》的讀後感篇一:

  當青春的翅膀在美麗的煽動的時候,當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當我們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真正支援我們的是身邊的愛。

  當我拿到《邊城》這本書時,便似一隻餓狼般迫不及待看起來。《邊城》是一篇寓意深長、發人深省的長篇小說。當閱讀完時,我感慨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份飽經風霜的老人對自己孫女的疼愛。

  他是一個淳樸慈祥的老船伕,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力,但是在他心裡卻有深深的傷痕。那就是女兒和女婿愛情的悲劇。因此,他更作文網初中疼愛他的孫女——翠翠,也更希望翠翠能嫁個好人家。這樣的一個祖父,他幾乎把孫女的一切看作是生命。這使他進入了翠翠的情感世界。他去試探天寶與翠翠的口風,讓翠翠去聽天寶兩兄弟決鬥時的歌,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天寶的的選擇,導致翠翠與儺送之間的誤會……最後,翠翠的故事以悲劇的形式收場。想到這裡,我不禁被那一份執著貼心的親情所感動。

  在我們的身邊,親情無處不在。親人的愛,像一棟夢想的城堡,為我們遮風擋雨;親人的愛,似一把小小的傘,雖然平凡,卻能在暴風雨來臨時起到大用途;親人的愛,如一個蜜窖,滋潤我們成長。但相反的,親人過分的愛,也會造成我們人生的不幸。

  所以,如何去接受這身邊的愛,也是很重要的。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親人,有哪一個不是在時時刻刻關心你,愛著你呢?想一想那一份偉大的母愛,那一份堅強的父愛。你是不是感觸很深呢?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中階段,曉峰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長會上,老師叮囑曉峰的媽媽說:“目前曉峰處在升學的邊緣,不抓緊,他可能考不上大學。”回家後,媽媽對曉峰說:“孩子,你真行!老師說了,再努力努力,你能再上一個大臺階。”後來,曉峰被某所名牌大學錄取。曉峰像小孩子一般撲到媽媽懷裡,哽咽著說:“好媽媽,都是您,照顧……體諒……期待……鼓勵幫助我,我才有今天……”這一個故事多麼感人肺腑。母親一個善意的謊言,成就了曉峰未來的路。

  母愛如水,溫柔細膩;父愛如山,深沉嚴格。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也不是同樣的把我視為掌上明珠嗎?還記得我十歲那年,爸爸為給我買書法用具,被雨淋成落湯雞;12歲那年,媽媽用她的背為我擋住那顆顆豆大的雨點。在生活中,媽媽不讓我做這做那的,對我關懷備至。爺爺奶奶則把好吃好玩的都留給我。而爸爸是我最將強的後盾,前進時給我鼓勵,後退時給我支援。他們愛我疼我,而我卻不懂得如何去正確地接受這些愛,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這些愛。

  家人親人永遠信任我們,也永遠愛著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饋親人。

  借用《邊城》裡的一句話:愛的美好在於它的純潔。而我想說的.是,愛的美好在於它的價值與它的出現。

  小說《邊城》的讀後感篇二:

  自從上了高中就很喜歡看小說,所以這次沒有猶豫地就選了這本《邊城》。記得初次接觸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上,上面節選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聽儺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內容,當時只是覺得是行文舒緩的一篇文,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但在這次短短几天的閱讀中,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卻讓這幾年看過了太多浮華、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違的寧靜,心像承載著祖孫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樣平靜的流淌著,用每一滴的觸覺去感受沈先生筆下那充斥著詩意和人性美的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以上是邊城的大致內容。僅從大致來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糾葛和平緩卻抑鬱的氛圍裡;其實不然,熟讀全文後的感覺絕對不是區區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現的。沈先生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詞,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區熱情淳樸的民風,平靜自然的環境。《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邊城”以現實中的茶峒為原型,茶峒是位於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實的邊城。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一切都是那麼平和,小城,青山,綠水,渡船,人家,街道……然而真正體現《邊城》之神韻,表現沈先生精心闡釋的內涵的是躍然於紙上的一個個人物,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關於《邊城》中的幾個人物,首先要提到的當然是主人公翠翠了。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從小就跟著外公一起生活,而主要就是依靠擺渡。由於從小就是去了雙親,翠翠的內心是無比孤獨的。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年齡的代溝使外公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湘西的水養育了這麼一個秀氣的姑娘,邊城的船渡過了她的童年,外公的呵護陪伴了她的成長,更是沈先生的比賦予了她鍾秀的靈氣。翠翠是《邊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原因無他,一個如此純潔質樸的少女,又是哪個男孩可以抗拒排斥的呢?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如此率真而純白的姑娘啊,如何令人把你忘懷。她“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於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和她毫無相干。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瞭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讀到這裡,我相信每一位認真的讀者都會為翠翠發出一聲嘆息,恨不得走進書內去安撫她幫助她。我不得不歎服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真如一個活生生的少女站在你面前一般,展現出現實中也不常有的那種質樸純真,那種美麗堅強。

  外公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文章中的一根立柱,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翠翠的生活變得平靜而幸福,也正是他才使得文章表現出那種厚重和深沉。一個老人的形象總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哲理,不是嗎?外公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由於孫女和孫女婿的悲劇,外公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這也是後來造成全文悲傷地一個伏筆,或者說是種下的因。外公怕翠翠走上她母親的老路,對她隱瞞了天保和儺送追求她的事;而後來天寶的死對造成翠翠了傷害,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對於外公對翠翠的愛,我十分感動,那是多麼慈祥的一位長者寬廣而又無私的愛啊。

  天寶兄弟可以一起搬出來談一談。天保喜歡翠翠,託媒被糊里糊塗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糾葛中。最後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獨地離開傷心之地。最後死於意外,也許正是他孤獨的歸宿。儺送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作為現代人,作為現實中的人,首先我認為天寶作為一個大哥是很失敗的,追求翠翠之前,竟然沒有發覺儺送與翠翠之間的情感苗頭,作為兄弟卻對兄弟的感情沒有一絲的察覺,不得不說是失敗。同樣,出於對翠翠這個角色的喜歡和同情,我不得不同樣對儺送作出批評,無論是作為弟弟,還是作為男人,都不應該選擇逃避,那只是懦弱的表現,並不是對自己的救贖。也許逃避是快速處理心情的方式,然而留下的是什麼?是“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的女孩,是看完全文的讀者的一把心酸淚。

  讀過《邊城》,就像以旁觀者的身份經歷了一段人生。雖然有時充滿心酸,有時發出嘆息,但更多的是那種心靈的洗滌,對生活和人生的深深地思考。

  不得不說,如果沈從文想表現一種“人生的形式”,他做到了;如果想表現“人心之美”,他做到了;如果想使讀者盡覽全文後有所感悟,我想說,至少對於我,沈先生絕對做到了!

  小說《邊城》的讀後感篇三: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淨的空氣。

  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