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後感1

  對湘西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嚮往著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於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於跟團遊,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閱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後腦子裡一直盤旋著茶峒、翠翠、爺爺,心裡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遊記就說邊城就是鳳凰古城,於是,等我看完小說和查閱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說,“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xx年這個鎮已經改為“邊城鎮”。

  《邊城》從“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說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後儘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後為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閱地圖,把湘西地圖印在腦海裡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著兩岸的景色,想象著湘西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裡,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

邊城讀後感2

  聽說過大作家沈從文,卻一直沒讀過他的作品。今讀書會選書《邊城》,得以有機會一品其芳澤。穿過一段歲月的河再來讀《邊城》,也許更能接近作品的本真。我想引申一下作家的名言“我看過無數次的雲,遇見過許多的人,卻最愛故鄉的雲和純真自然的人”。試問,對故土的熱愛和對返樸歸真的嚮往,這兩種情結不是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嗎?

  初讀《邊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其語言的靜美和對人性美的真誠禮讚。它有如邊城中的溪水,沒有驚濤拍岸,沒有飛巖流瀑,只有清澈透明、安靜潺緩,卻潤耳、淨心。

  寫母親唱的催眠歌是:“睡時用明霞作,醒時用月兒點燈”。枕著大自然便可入睡。

  寫景緻:“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只這兩句便可想象出小城的溫暖。

  寫生和死:“茶峒溪邊的老船伕,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著。老船伕做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坑裡給小蛆吃掉了”。生和死在那裡真是自然平和。

  寫民風:“白河漲水時流水浩浩蕩蕩,倘若河心飄浮著牛羊或船上有婦人小孩的哭聲,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寫人的價值:“別說一個光人,一個有用的人,兩隻手敵得五座碾坊,洛陽橋也是魯班兩隻手造的。”“這種大名頭的人不生在我們這種小地方也不礙事,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青人就夠了,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這種對人的精神和價值的認同我們在《呼蘭河傳》、《殺死一隻知更鳥》,《江城》中都可以讀得到。每一個河流總要入海,禮讚平凡之美是文學的永恆主題。

  翠翠、天保、儺送,三個名字飽含希望的年輕人,他們是新生力量與青春的象徵,他們翠綠蓬勃,命運那隻無形的手卻將他們輕輕撥弄,天保已經悲劇毀掉了。那個在月光下唱歌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得總有一個窠。翠翠到底怎麼樣了呢?翠翠是重複了母親的命運,還是與二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世上本無桃花源,但邊城亦沒有失翠。我想象著翠翠夢中聽到了歌者的召呼,懷了莫大的勇氣,搭船沿溪而下去追尋那歌者了。祝福翠翠將美好的事物永遠續寫下去。

邊城讀後感3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裡,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著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說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讀後感4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瀰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著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著竹管,美妙的聲音震盪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著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著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於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著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於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並要為愛守候,那麼純樸的等著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著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於親情,也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於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衝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後感5

  新年的鐘聲敲響又是一年的寒假,在這個寒假中我做了一件對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事情。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閱讀了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

  《邊城》這部小說敘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全書的字裡行間無不泛著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不是作者強加上去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的,這種憂傷讓人心痛卻說不出緣由,我想這便是中國式的憂傷吧!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美麗的山城茶峒,在這裡民風淳樸,有著未被現代化“文明”所汙染的深厚,生活在那裡的人生性善良、勇敢,為人忠厚老實不貪慕虛榮,儲存著那未被自然汙染的純真。

  小說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成長的,翠翠有著悲慘的身世背景,她是一出生就失去父母的孤雛。她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但她不為自己的身世感到可悲,在環境的影響下,祖父的教導下依然存在自然的清純、天真。

  情竇初開的翠翠在追逐愛情的道路上面臨著人生中的生離死別,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為愛守候最初相遇的地方。

  在翠翠第一次遇上儺送的時候,翠翠已對這個少年充滿了好感,而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翠翠,爺爺不想翠翠重踏父母的後路在翠翠的逐愛之路設下了百般阻撓,在天保得知弟弟儺送也愛上了翠翠之後,兩兄弟決定來一場愛的角逐,而在這場愛的角逐中大佬天保輸了,輸了比賽的天保留下一抹孤寂的背影,獨自退出。最終以為無法承受失戀的痛苦,帶著失望葬身於魚腹,以悲慘的結局結束了生命。而儺送在面對哥哥因競爭失利而死的陰影和“碾房陪嫁”的誘惑,在家人的逼迫下又得不到翠翠半點的暗示下無奈的負氣離開,形單影隻的去闖天下,老船伕得知天保死了的訊息之後,帶著百般的悔恨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與世長辭。而翠翠也變成了這個世界上等待愛人歸來的孤雛。

  小說這樣的愛過於深沉,深沉的讓我們無法承之受之,在如畫般的山城演繹瞭如詩般的愛。在現在對於我們來說最沉重的愛莫過於父母的愛,就好比每個星期天回學校的時候,母親總是早早的煮好豐盛的晚餐,怕的是我在學校吃得不好,然而每次打電話在短短的幾分鐘裡我能說話的機會沒有幾句,因為媽媽總是噓寒問暖的關心我現狀,沒事卻不敢打我電話,怕打擾我學習,雖然我自知不是非常熱愛於學習,但父母的心又承載了多少對我的希望啊!

  在《邊城》中的愛可以用純潔無私形容。而我看邊城可能不夠深透,但就算粗略一讀也為之感動。

邊城讀後感6

  20年始讀的第一本書是《邊城》,這本書不只有邊城,還有一些沈先生的其他短篇小說。

  對沈先生的瞭解,是從《合肥四姐妹》開始的,我一向對痴情的故事情有獨鍾,所以對他與張兆和的感情的經歷羨慕不已,卻忘記去讀沈先生的著作,這本《邊城》已經在家兩年了,只因搬家時它不小心跑到了我的面前,於是我便順手拿來讀。

  沈先生的文章會讓人過目不忘,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風格獨特,筆風清新純樸,折射了人性的本善。讀來就像喝了一杯溫淳的茶,可回味,也可讓人愉悅。

  民國許多大師都留過洋,學貫中西,其文章的故事也與當時的知識分子相關。許多引用,比喻都出自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記得第一次讀錢鍾書的《圍城》,對其中的諷刺拍案叫絕,佩服錢老的文筆鋒利又不失幽默。但讀了沈先生的文章,才感慨中國的文學本應是這樣子的,寫鄉土,寫鄉土的水,寫鄉土的山,寫鄉土的人,還有鄉土的故事。 ?我們中國人之與外國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片鄉土。這片鄉土孕育的我們,有著不同他國的人文情懷,更不同他國的思想境界。《邊城》中的翠翠,儺送,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儺送正是樸實善良的完美情郎的代表,他們之間的愛情更是隻有中國人身上才會產生的感情。雖然是短遍小說,卻勝過了許多史詩般的長篇愛情小說;雖然沒有輾轉反側情節,卻勝過了許多你儂我儂的纏綿。這是中國,是生長在這邊鄉土的人寫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代表中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沈先生會被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吧。

  推物及人,沈先生也必是善良淳樸的,甚至有些天真。他痴痴愛著張兆和,三年幾百封情書,問世間哪個女子不動情?可惜愛情與婚姻不同,愛情只需濃烈的感情,而婚姻則是在長久的陪伴中相互瞭解。張兆和作為新時代女性,不能理解沈從文的痴,也不能理解他的真。他們的婚姻像一杯烈酒,明知它的烈已經入骨,但卻難以開口表達。可見,愛情較婚姻的學問還淺得很。愛情可以在幾次失敗後懂得自我保護,但婚姻常使人一生摸索也難悔悟。

  這樣的人,不出意外地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中中槍,沈先生也曾像老舍一樣選擇結束生命,清終難抵抗濁的威力,只能請歷史分辨。幸運的是沈先生存活了下來,而後棄筆再無作品,是何等的悲愴才使一個人放棄了一生的所愛啊~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誰不是在心裡這樣想的呢?

邊城讀後感7

  週末,獨自一人站在窗邊。手臂中抱著那本《邊城》,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凝視著遠方,隱約中,彷彿聽見了那此起彼伏的山歌。它是如此的悠揚,從遙遠的湘西飄來,將來自那茶峒小鎮的那份純淨也帶進了我的心中。

  《邊城》是沈從文著名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湘西茶峒鎮的唯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少女。她與身為老船伕的外公相依為命。在端午節那天,她無意中與一個青年相遇——他就是儺送。翠翠在心中暗暗愛上了這個青年,而青年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清純的女孩兒。但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將這朦朧的愛意藏在心裡,並未說出口。

  然而,命運充滿了戲劇性。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並準備娶她。而父親要求儺送娶一位大家千金。但儺送深愛著翠翠,他寧可放棄磨坊去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在一起。於是,他們兄弟倆決定用最浪漫的方式競爭:唱山歌。哥哥謙讓給弟弟,讓他先唱。可當弟弟一亮嗓子,他便深知自己不是弟弟的對手。他便微笑著退出了。

  讀到這裡,我原本以為故事會像以往的故事那樣:弟弟儺送與民女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當我讀下去才發現,故事並不像我想象中那樣簡單而那樣美好。

  天有不測風雲。哥哥天保在外出闖灘時不幸遇難,而儺送認為哥哥的死是他造成的,十分內疚,不知去向了哪裡。一直為翠翠操心的外公也不幸地去世。最後,只留下翠翠孤獨地在江邊,靜靜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我不禁為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同是追求愛與美,為何他們卻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許,這就是命運。但它給我們更多的,是書中淳樸的民風以及對真愛執著的追求。儺送為了真愛,放棄了富有的機會;而翠翠也為了真愛一直守候在江邊。這些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還記得茶峒的人們互相打趣的場景;還記得翠翠與爺爺相依相偎的背影;還記得端午時節茶峒人民歡慶時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這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在這期望中等回“這個人”,等回應該屬於她的那份愛。

邊城讀後感8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小說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著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裡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uicuide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裡,也呼籲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徵。

  我很喜歡變成這部小說,首先因為它很短,便於閱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

邊城讀後感9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小說以這句話結尾,就像一杯味道濃厚的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有時候我就在想,那個人到底會不會回來?也許在翠翠心裡,是希望那個人回來的。翠翠的爺爺去世了,天保也死了,她自己孤身一人,該何去何從??也許在我們心裡,也是希望那個人回來的,我們同情翠翠,不希望她一個人獨自承受那麼多,希望她有所依靠、有個歸所??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

  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瞭解沈從文的人都說他是水的兒子,他從小就喜歡家鄉的那條河,後來離開家鄉就無比想你家鄉的那條河,死後也要葬在河邊。他說:“‘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這是一句真話。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說是皆從孤獨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然而這點孤獨,與水不能分開。”正是水,醞釀了他細膩的'心思與細膩的文字??

  《邊城》?看完之後我會想,為什麼沈從文先生要命名這篇小說為《邊城》?難道這座城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嗎?這座城在沈從文心裡就那麼遙遠嗎?還是說沈從文先生是為了引發我們關於人性與社會的思考?

  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座城,那麼一座“邊城”。遠離燈紅酒綠,遠離人世險惡,遠離爭名奪利??只剩下一份寧靜,一份心靈的寧靜??

邊城讀後感10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著光輝!

邊城讀後感11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乖巧伶俐的孫女,還有一條黃狗。他們靠渡船為生,過著淳樸快樂的生活。

  《邊城》就是這樣在我們面前展開的,為讀者描繪了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一切都是那麼淳樸,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美好總是存在那麼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邊城》為我們展現一場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黯然駕船下辰州,卻不幸遇難。天保的永遠離開在儺送和翠翠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即使儺送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雖然我希望翠翠不用白等一場,希望故事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能為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山城添一分亮麗色彩。但我更相信“明天”再也來不了。無論是公主和王子,還是灰姑娘的故事,永遠只可能發生在童話故事裡。小孩子總相信,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敗,但結局總是美好的。因為他們還活在完美的童話世界裡。可是,長大了,明白了,也懂了現實總是現實,而“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邊城》是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可它不是那些賺讀者好心情的言情小說。它描寫了一段現實中的愛情,一段有喜有悲,又笑有淚,戀愛過後也可能曲終人散的愛情。

  這或許不是一段令人滿意的故事,卻可讓我們享受其中。不要糾結於他的不完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邊城讀後感12

  《邊城》開篇描繪出了一幅湘西小鎮下茶峒民風淳樸的畫面,以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為故事主線,體現了人性中的莊嚴、健康、美麗、虔誠的一面,同時也反應了沈從文身上的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情懷。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翠翠從小同祖父和一隻通人性的黃狗生活,女孩的父親認為“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可以阻攔”,於是殉情死去,女孩的母親再生下翠翠後也相繼殉情。在這種世外桃源一樣的小山中,無父無母,卻擁有祖父無限關愛與疼惜的翠翠竟奇蹟般地成長為了一個善良,純樸的女孩。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時間在成長她,使她歡喜說新嫁娘的故事,歡喜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喜歡聽人唱歌。茶峒人的歌聲,纏綿處她已領略得出。她有時也孤獨了些,連祖父也猜不透她的心思。翠翠無論在長相還是性格上無疑是討喜的,繼而引得大老,二老雙雙示愛,可是愛情的尾巴並沒有被她捉住。祖父在一場雷雨中安靜的死去,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於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妝奩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著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坊……一連串的事故接踵而來,一切都如此令人悲傷,然而作者卻在這其中注入了對人性美的嚮往和追求。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開篇帶有夢幻口吻,卻又如此真誠,自然,故事沒有多麼的充滿傳奇色彩,也沒有多曲折的事件來吸引讀者,卻是透過運用世外桃源般環境的氛圍描寫來凸現那種悲劇性的故事情節,批判現代文明束縛的那種生活。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故事以簡短的開放式結尾收尾,引人深思。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即象徵了文化的終結,又象徵了結局隱喻的那種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許,二老會回來的!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講的是一個古樸美麗的世界裡的人與事,這篇文章圍繞著翠翠與大老、二老間的愛情,展開了一個美中帶有哀愁的故事。這裡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幾乎都是純樸善良、可敬可愛的。我想這便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吧,但,對於夢,它是美的,對於現實,他是殘酷的。

  邊城如同世外桃源,這裡不同於金錢至上,追名逐利、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這裡的社會該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誰又能逃離命運的捉弄呢?

  《邊城》應該更適合社會上的人讀,因為他們受社會的影響將心中的天平向物質方面傾斜,有的已忘卻了曾經學生時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這本書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心。這本書輕輕地告訴人們:淡化金錢,注重感情,珍惜愛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護淳樸之心,不包藏禍心......倘若人人嚮往“邊城”,那這個世界會離美好和諧更進一步。

  我並不很瞭解社會,但在道聽途說中便猜想,社會是絕對比不上學校的,社會上的人充斥了經濟上的糾紛,利益的爭奪,這很刺激,也容易讓人心碎。“不要到了社會才說這個世界怎麼是這樣”這是我母親告誡我說的,她說“你應該瞭解社會及其走向”。她是過來人,總是講些讓我聽後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嗎?我沒見過諸如偷竊、兇殺、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這個世界就差不多同邊城一樣,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幾乎都只是不湊巧罷了。

  但我常聽我母親說,現在的人可不同於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麼可怕,我也恐懼我會走向社會。我想,與沈從文截然相反的人該是莫言了吧。一個是理想的,一個是現實的。在讀《邊城》之前,我剛讀完莫言的《紅樹林》,這是兩個極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動我的不是《邊城》,而是《紅樹林》,因為裡面描寫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現實。一個讓我謹記過去的淳樸,一個則讓我有認識社會、防範災禍之心。他們的偉岸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紅塵,並愛上紅塵......

  最後以莫言的一句話來告誡自己:只有正視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與醜惡,才能彰顯光明與美好,才能使人們透過現實中的黑暗雲霧看到理想的光芒。

邊城讀後感14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後感15

  捧讀著名作家沈從文的《邊城》,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於心。恍惚間,似來自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臉頰,如夢如幻……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裡的故事悽美動人,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著我心靈的一隅,不知不覺間已潸然淚下!

  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翠翠那青春的夢如同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碰撞的支離破碎……

  《邊城》裡的文字清幽深遠,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裡飄浮……

  那潺潺的流水,涼爽的山風,青翠的竹林,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邊城》裡的情感真摯坦懷,那詩意的情緒,出塵而卓然的清麗,讓我陶醉於一曲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清新悠遠……

  是的,牧歌!小說中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一片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湘西淳厚純樸的人情世態,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調爽朗明快,色彩絢麗清新……好一幅優美別緻的風土人情畫卷!!

  可誰又預感到,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裡自然古樸的原始和諧,將如夢境般一去不復返,僅存於幽幽的回憶之中?這自然的人性將為崇拜物質的功利和擴張慾望所湮沒??

  與其說《邊城》帶給風華正茂的我們一個與自然親近的夢,不如說作者希望透過這部小說,把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告知我們這新一代的接班人,希望引起讀者由衷的共鳴——

  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逝的夢,請你駐留,像那邊城的小溪,永不幹涸,永不,永不……

  曾有人這樣說:“世間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銳地看見美的逝去;可世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裡。”

  而我想說,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他們在心底留存了一個夢,它駐留在湘西的一座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