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讀書心得

《邊城》讀書心得

《邊城》讀書心得

  篇一:

  《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邊城》也許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邊城》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未曾經歷過過多的鄉村生活,對那種淳樸的自然地氣息有種朦朦朧朧看不真切的渴望。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最真切的鄉村的的味道。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裡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裡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鬥爭。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生活的單純:“……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安於生活,或許有些小市民主意,但那卻是愜意的,真實的,快樂的,純樸自然的。”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歌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裡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了關係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裡,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以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麼遙遠,在那呼喚著我們……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那就是——美、永、存。

  篇二: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眾多地圖書中挑選出了我心愛的一本書。它能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我瞭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個城嗎?”“為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回到家我馬上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湘西鳳凰縣城。他正規教育僅是小學。但憑著自己對文學工作的直執,他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邊城》就是他創作的。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裡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神往,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這個資格去評說甚至只是描述這樣一個恬靜幽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我喜歡《邊城》那種字裡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為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著痕跡,讓人微笑地流著眼淚。翠翠母親和屯戍軍人的愛情故事,是如此的自然,也是如此的淒涼;似乎冥冥中已經註定了翠翠的愛情不會順利。翠翠漸漸地長大了,兩年前端午與儺送的一次邂逅,這件"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事情,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於是第二年的端午,是翠翠首先發現了集市上的某個人就是儺送派來送自己的--比祖父發現的還要早;於是翠翠在祖父說要把自己嫁給儺送的哥哥時,著惱地把火炬向路邊亂晃;於是翠翠愛讓祖父吹"娘嫁女"給自己聽,自己卻同黃狗躺到門前的大岸石上看天上的雲;於是翠翠變得愛關心關於儺送的所有新聞;可是那個在月下用歌聲把翠翠的靈魂輕輕托起的儺送,卻因為同樣愛著翠翠的哥哥的死而離開了茶峒;於是翠翠在祖父過世之後,依舊守著渡船,等著自己心愛的人有一天會回來。一切都很簡單,一切都很平常,可是就是這些普通的事情讓我覺得回味悠長,也許生活本來就比一切挖空心思的臆造更讓人感動,含著眼淚的微笑比單純的悲劇或喜劇更給人以深刻印象。牧歌式的詩意和彌散其間的悽然美感,是《邊城》文字獨有的風格。有語言的場景是點睛之筆,沒有語言的畫面是流動的情緒。沈從文看著這眼見就要消逝的世界,用他細緻的筆觸和博愛的心靈挽住了時間的腳步,留下了美麗的真諦。金介甫說:"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種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明白,表面的風平浪靜掩著內心的浪濤洶湧。真個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對《邊城》的真實理解是否深刻,真實就已經足夠。面對著《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說,若能真正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聊的。我所能做的,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去

  釋讀《邊城》時的心情。若把《邊城》比作是一口黃鐘大呂,我的修為深厚,那麼自然與它的共鳴便多;自己不斷地提高,那自然就會對《邊城》理解更深。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