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背影> 背影教學設計

背影教學設計

背影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1、引導學生整體理解感知《背影》的內容、思想感情。

  2、用探究精神,在合作與交流中,感受父愛;聯絡實際,說說自己的雙親,培養親情意識,並將這種認知融入生活。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背影》的內容,準確把握其主要內容、觀點和思想感情;明確《背影》的寫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篇章結構,探求作者謀篇佈局的特色;結合語言環境揣關鍵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能夠運用探究和創新精神對文章的觀點或寫作技巧提出自己的言之有理有據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準確理解閱讀內容的基礎上,能聯絡生活進行知識拓展和知識運用,培養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透過閱讀與解讀,在整體感知、反覆體味中,抓住關鍵點,準確把握住《背影》的寫作特色(在敘述中結合抒情、構思精巧、語言平實自然、情真意摯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骨肉至情和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刻骨銘心之情)。

  2、結合已有的學習體驗進行知識拓展,將知識學習與生活現象聯絡起來,進行知識遷移,並能夠學以致用。

  [一體化設計]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理想的教材處理方式。立足教材,“先學後教”,帶領學生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文字,仔細揣文字的魅力,在自學的基礎上探究發現的問題;“當堂訓練”,在學生的品讀與師生、生生的交流這個動態發展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文字與情感間來回走,能夠在合作中解決學習中所暴露的問題,並在長期積累中不斷提升閱讀品位。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重視學生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教學中注重“文字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這樣的探索。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背影》的閱讀。

  第二課時:完成《背影》的解讀。

  第三課時:完成《背影》的拓展性閱讀。借《母親》、《如夢家園》等的訓練進行“主題教學”,實現知識遷移。

  [教法與學法指導]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積累、感悟、體驗”。

  2、主題教學法:有機統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整合同一題材的教學資源進行一綱多本的施教。

  3、五步閱讀法:通讀明內容、看題明所問、找點定區域、篩選明判斷、整合巧作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方法及途徑   教學意圖
  一、情境匯入

  師:同學們,誰是你生活中至親至愛的人呢?(生:母親、父親等)師:你能向大家說說他們各自的特徵嗎?都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生:各自陳述、各抒己見)

  小結:經過大家一番介紹,我感受到了你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實在很幸福!歲月無痕,真愛無聲。同學們,母愛是偉大的,而來自父親的愛也是刻骨銘心的。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背影》(板書課題)所刻畫的父親形象無不令人感動,父子間情深意切,讀完不禁使人然淚流。

  創設情境,努力營造一種學生急於表達的氛圍,以學生熟悉的生活進入主題,在與其近距離的對話中,讓其明確學習目的。

  二、閱讀環節:問題引路

  朱自清一見到父親的“背影”就流淚,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父愛是無私的!歲月無痕,父愛無私(板書)。今天,我將帶大家去感受那平凡而偉大的父愛,請你們盡情地讀一讀《背影》這一篇散文吧:想想文中哪些內容觸動了你、其中表達的感情跟你所理解的是不是一樣?並準備說說你的發現和體會。

  1、集體讀書,加強朗讀指導,並培養學生圈劃筆注、邊讀邊想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有感情朗讀,並開始質疑。

  生:有的默讀,有的大聲朗讀,有的慢讀……也有的盲目地“漫讀”等等。

  師:閱讀有三大技能,一是快讀,可用視讀方式,每分鐘讀500字以上,要求能識記文章梗、人事物或觀點;二是略讀,可用默讀方式,每分鐘讀250—500字,要求能複述內容、理清結構層次;三是精讀,可用朗讀方式,每分鐘讀250字以下,要求能對關鍵的字詞句段進行推敲品味、歸納中心與分寫作特色。

  生:個別同學存在閱讀障礙,如不會讀、不知怎樣讀、讀不成句等。

  師:在尊重大部分同學閱讀體驗的基礎上,給予閱讀技法上的指導,對有閱讀障礙的同學給予修正;根據閱讀個體的不同需求,教師可給予適當示範。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急於解決的問題(問題會五花八門:或不著邊際,或較有價值,或與中心問題擦肩而過,這都需要教師予以引導、規範、提煉、分類、昇華)

  生:“奔喪”、“躊躇”怎麼讀?為什麼“我”到徐州見到父親就流淚,文中寫“我”流淚的地方還有三處,各有何作用?“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作者都那麼大了,為什麼還要父親“送”上車?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本來很平常,但為什麼讀來卻那麼感人呢?父親的“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背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父親過鐵道買橘子那麼“辛苦”,為什麼還堅持去買?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能夠自己讀書並提這麼多問題,實在不簡單!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大家的發現不正是創造的見證嗎?

  3、在充分肯定同學讀書效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先易後難、先部分後整體”的順序對所提問題進行歸類,為下一環節的“探究與合作”做好準備。

  生: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要善於質疑,勇於探索,勤於積累。

  師:在學生的自學中,透過巡視、個別詢問、展現問題,最大限度地瞭解學生學習所需,並給予適當的'點撥、更正。

  鼓勵先知的同學對慢知的同學的幫助,諸如,對一些字詞的理解,會的同學可先教不會的同學,(講對的,給予肯定;講得不完整的,給予補充;講錯的,給予更正)這樣先解決掉一部分小問題,省下時間,去探究難題。

  4、在激勵、喚醒與鼓舞學生大膽質疑時,要引導學生圍繞表現“父子情深”的文句進行探討,防止學生提一些偏離主題的問題,浪費課堂時間,一旦出現,要給予修正。

  生1:這篇課文讀起來很感傷的,我不大喜歡,為什麼不寫快活些呢?

  師:你很會讀書,能讀懂“感傷”,這是因為表現主題的需要啊!

  生2:我覺得作者能用平實的語言表達這麼深沉而真摯的感情,能打動讀者。

  生3:會流淚的人,是感情豐富的人。

  語感,要在反覆閱讀中培養。把閱讀權還給學生,讀得多可一點即通。

  先學,並非單純次序上的“先”學,而是讓學生自始至終地“自主”學習。

  後教,並非單純形式上的教師在“教”,而是包括先學會的學生對暫時學不會的學生的“教”,教師對學生“先學”中暴露出的帶有普遍性問題的“教”,教師對個別學不會的學生進行的指導。

  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變為主動的建構,當其認識發生偏差時,要給予正確導向,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解讀環節:探究與合作

  上節課我們一起讀了朱自情的《背影》,大家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車站送別”、“望父買橘”、“為何流淚”等),而且都作了歸類、積累與思考,有些問題有待深入探討,有些問題大家已成竹在胸,有些問題已經在同學的互學互幫下得到了解決。你們真會讀書,連老師都佩服你們啊!

  1、理清文章線索,認識精巧構思。

  師:課文以什麼為線索? 生:(齊)背影。師:作者怎樣以“背影”組織材料? 生1:開頭設疑——點出背影;中間敘事——引出背影;結尾思念——照應背影 師:很好!中間還著重刻劃了哪些內容? 生2:刻畫了兩個細節

  生3:刻畫背影——望父買橘;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師:有同學對“背影”很感興趣,誰願意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老師,“背影”作為文章的標題,很精當!但作為一種人物形象的特徵,似乎較難理解。師:確實有點難,我們可把它看作父親的一種特殊的“面貌”。 生1:以“背影”為題,貫穿全文,可以更突出父親的性格特徵。 生2:父親晚年的心境可見一斑

  生3:透過“背影”,我們可以體會到父親的頹唐、憂鬱,以及對兒子的關愛。

  小結:“背影”的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給大家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

  2、重點探討“望父買橘”和“父子分手”(板書)兩細節,體會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引導學生掌握透過平實、自然的語言更能表現人物間的至愛深情。

  (1)引導學生精讀4—6段,就相關問題(望父買橘)展開討論、交流。

  師:文中“背影”一共出現四次(分別讓學生找出,並簡要說出其在什麼情況下出現)

  生:找出“父親過鐵道買橘子” 一細節,(齊讀)“我看見他戴著黑色小帽……心裡很輕鬆似的”,反覆品讀、探討。

  (探究與合作:充分肯定學生提問題的勇氣和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主動表達對問題的看法,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對有獨特體驗的學生感受要持保留意見,以免扼殺其創造力。)

  生1:這裡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那肥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令人無法忘懷!

  師:之前,“我心裡暗笑他的迂”,那時,“我”哪裡能體會到“天下父母心”!

  生2:這個特寫鏡頭採用了動作、神態描寫。 師:哪些詞用得好? 生:“蹣跚、探、攀、縮”等動作詞語寫得準確而細膩、形象而生動。 師:真是如生啊! 生3:這些詞語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

  師:正因如此,才使“我”感動得熱淚,難道你不為之感動嗎?

  (2)引導學生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幾句話”,在有感情的朗讀指導中,讓學生體會樸實簡潔的語言所飽含的真情。(板書:車站送別)

  生1:(讀)“不要緊,他們去不好”(要讀出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真摯的愛)。 生2:(讀)“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要讀出父親對兒子的體貼、關愛之情)。 生3、4:(讀)“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裡邊沒人”(要讀出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擔心、不捨等感情)

  師:怎樣讀出感情,這確實需要一定的技巧。看來,剛才的朗讀還要加把勁!

  小結:平淡的話語裡面有不平靜的心情,它比千言萬語更真摯、更感人,從中我們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一見到父親的“背影”就流淚。

  3、引導學生找出“我”流淚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並揣 “我”為何流淚。

  生1:第一次見到父親處境艱難,在逆境中掙扎,流下了傷心之淚。

  生2:第二次看到慈父蹣跚買橘,愛子如命,流下了感動之淚。

  生3:第三次瞧見父親的背影消逝在人群裡,父親送別的至情使“我”流下了愁苦之淚。

  生4:第四次想到父親老境的頹唐,流下了掛念、傷感之淚。(板書:深情思念)

  師:最後寫“背影”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又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深化了主題,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昇華。(板書:父子情深)

  小結:作者透過“背影”以白描手法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骨肉至情,用反襯手法烘托出兒子對父親的刻骨銘心之情。

  4、透過對關鍵性語句的探討,逐漸引導學生進入探討文字內涵的寬鬆和諧環境中,進而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生1:開頭部分“我與父親不相見……不禁地流下眼淚”等幾句話(點撥:開篇點題,交代背景,意蘊深遠)。 生2:結尾部分“我讀到此處……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點撥:照應開頭,深化主題,表現父子情深)。

  師: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很透徹,還有不少同學對其他重要語句有著個人獨到的見解,儘管我們不能在課堂上一一呈現,但我建議大家可保留自己想法,把討論延伸到課外。

  解讀,閱讀的核心部分。為了使閱讀獲得最佳效果,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最有價值的資訊,就得轉變其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方式更要由注入式逐漸轉化為啟發式。在一定範圍內,鼓勵學生的多元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是教師絕不越俎代庖,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其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其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其表述,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要讓其自己動手。要想實現學生的充分發展,非得讓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艱辛與創造的喜悅,促進自身的和諧發展。

  [閱讀教學的拓展]

  以“通讀明內容、看題明所問、找點定區域、篩選明判斷、整合巧作答”的五步閱讀法進行相關訓練指導。(閱讀材料《母親》、《如夢家園》另附)

  四、練習鞏固

  1、給下列詞語注音並解釋:狼藉、 、蹣跚、頹唐、瑣屑、觸目傷懷

  2、怎樣理解“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說說其言外之意。

  3、“背影”有何作用?作者為何一見到父親的“背影”就流淚?

  訓練其感悟

  評價鑑賞能力

  五、小結昇華

  同學們,今天的學習讓我們飽享了一種人間至深的親情,當你一聲啼哭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便開始接受來自雙親的第一份至真至純的愛,這份刻骨銘心的愛——你能忽視嗎?不要忘了用好成績給你的父母送上一份溫的祝福,讓他們樂樂。

  學以致用

  迴歸生活

作業設計

   1.課文為什麼以“背影”這一人物特徵命題立意?你從中聯想到什麼?

  2.口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並說說為什麼“我”一見到父親的“背影”就流淚。

  3.情景對話:父親送兒子上車,在平實的語言中體會父愛子之情。

板書設計

    背 影

   車站送別

  —望父買橘—淚—

   父子惜別

   深情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