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優秀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透過閱讀詩歌,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感受邊塞瑰麗的雪景,體會作者與武判官的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激發學生閱讀邊塞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透過讀、注、悟的方式研讀詩歌,感受邊塞瑰麗的奇特的雪景,體會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交流資訊
請同學圍繞課題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個人資料。
二、研讀課文,體驗感悟
1、詩人從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要求:默讀課文,作一下記錄。
答:①中軍主帥的營帳
②轅門(註解解釋)
③輪臺東門(註解解釋)
④天山
2、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在中軍主帥的營帳裡為朋友武判官餞行,在轅門口為武判官送行,在輪臺的東門為武判官送別。透過這一路又一路的送別,你感受到了什麼?
答:依依不捨。
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下這八句詩句,感受詩人為即將遠行的朋友送別的氣氛。
3、假如你是詩人,當你在中軍主帥的營帳裡、當你在轅門口、當你在輪臺東門為武判官送行時,你觀察到些什麼?你又想到些什麼?要求:①自讀,在書本上批註;②找出相應的詩句,併發揮你的想象;③同桌互相討論。
(1)師:當岑參坐在中軍主帥的營帳裡,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生:“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環境惡劣。又一場大雪要降臨了,擔心朋友的歸家之路。
師:為什麼不用“烏雲”而要用“愁雲”呢?
生:突出離別時淒涼、悲傷的心情。
師:要求朗讀這一句,讀出感情。(個別讀、齊讀、閉上眼睛試背、學生個別背、有感情地背)
(2)師:詩人在中軍主帥的營帳中,還聽到了什麼呢?
生:“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都是聲音淒涼的音樂,和朋友告別時心情淒涼,同時在送別時也勾起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師:觸動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依依不捨、淒涼。
(3)師: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送別到轅門口,詩人又看到了什麼?
生:“紛紛暮雪下轅門”,雪很大,說明武判官歸京之路的艱辛,詩人也擔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師:要求朗讀這一句,“掣”字要加強語氣。紅旗本應該呼呼地迎風飄揚,現在卻“凍不翻”,可見天氣之寒冷。
(4)師: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當他送別朋友武判官至輪臺東門時,什麼映入了眼簾呢?
生:“山迴路轉不見君”,山路曲折,一會兒就看不見武判官,詩人於是擔心朋友回京之路。
生:“去時雪滿天山路”,大雪鋪滿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險。
(5)師:朋友走遠了,為何詩人還站在那兒呢?
生:依依不捨,目送著友人,想多看他一會兒。
師:在冰雪的曠野之中,凝望著朋友遠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蹄的腳印伸向遠方。在這一瞬間,作者久久不願離去,他可能在想什麼呢?
生:為朋友的歸京之路擔憂。
生:何時能再見,這一別可能就是永別了。
(6)師:天蒼蒼,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經遠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紛飛,“我”站在雪原中,靜靜地、靜靜地陷入了沉思。
結尾之處把雪景和送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寫得可謂回味無窮。
朗讀最後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詩人。所以要讀得緩慢,體會詩人的心境。(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師:在讀這一句詩時,該如何處理感情?(請學生評價小組讀的情況)
生:“馬行處”要讀得緩慢。
師:背誦這四句詩。(自己背、個別背、齊背)
師:朗讀“瀚海闌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十句。
(7)師:望著朋友的身影遠去,望著地上留下的長長的馬蹄印,望著這條迴歸故鄉之路,詩人思緒萬千。從南方來的“我”,還將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生活下去呢?圍繞詩歌的前八句,感受一下。(同桌討論)
生:“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天氣寒冷,環境惡劣。
生:“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狐裘”、“錦衾”都是質地十分好的材料、很保暖,但在北方不管用。南方來的詩人不適應北方的生活。
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由此聯想到南方的梨花。雪非常大,都壓在樹上了。
生:“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農曆八月在南方還應該是秋天,秋高氣爽,但是北方卻在下雪,令人難以忍受這樣的環境。
生:“悲憤卷地百草折”,草一般不易折斷,因為天冷、風大,所以被折斷了。
師:第一句該如何朗讀?
生:“折”、“即”重讀。
師:朗讀詩歌的前八句。
師: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為他的朋友武判官送別。既有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也有對自己在塞外孤寂落寞生活的惆悵、失落。望著這條歸京之路,朋友遠去了,依依不捨。然而“我”哪一天也能踏上這條迴歸故鄉之路。詩寫到這兒,真可謂意猶未盡、蕩氣迴腸。一起朗讀全詩。
三、小結全詩,拓展延伸
開啟唐人的.詩卷,送別詩比比皆是。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滔滔江水引得李白滾滾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千尺潭水牽動著離人的情懷,也表達了對友人的謝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洗離愁別恨,寫得詩境高遠)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這一杯酒中,承載著王維對友人的摯誠)
“不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寫得慷慨悲歌,發自肺腑)
這一首首唐詩,不禁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課後作業:
1、抄寫古詩、解釋加點字。
2、背誦詩歌。
3、蒐集送別詩,其中不少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的真摯情感,寫一篇讀後感。
教學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鑑於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而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在常規教學中,往往採取的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一遍以後進行朗讀。由於受時空限制,學生的朗讀很難按要求得到提高。於是我利用影片,詩中的場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飛雪配樂及名師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詩境中。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個人的喜好選擇示範朗讀進行聆聽和仿讀,同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為自己的朗讀配樂,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