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觀刈麥》白居易

《觀刈麥》白居易

《觀刈麥》白居易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

  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

  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

  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

  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

  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

  左臂懸弊筐。

  聽其相顧言,

  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

  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宴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詩鑑賞: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早期諷諭詩中的佳作,為後來新樂府、泰中吟等諷諭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詩人在這首詩裡透過看割麥這個簡單情節,表現出當時農民勞動的艱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這種苦難的原因—— 苛捐雜稅的重,把抨擊柔頭直接指向橫徵暴斂、蒐括民財、兼併土地使農民破產的封建剝削制度,同時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是藉助於巧妙的構思、富有表現力的寫作手法和通俗淺近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正因為這首詩既有進步的思想內容,又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二者和諧統一,所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主題思想鮮明,是《觀刈麥》的特色之一。這首詩是白居易元和二年(807)任屋(今陝西周至)縣尉時所作的。縣尉是個主管緝拿盜賊和按察奸的小官兒,要時常到鄉間查訪。因此,與農民接觸的機會很多,從而為他創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觀刈麥》是一首描述農民割麥勞動的詩,全詩二十六句,但卻寫得集中、凝鍊、深刻。

  詩的一開頭就寫在五月麥收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全力以赴,搶收“覆隴黃”的小麥,連婦女和兒童也來到田間給男勞力送飯送水,而壯年男勞力正在烈日的灼烤下揮搶收,儘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而他們卻“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平平淡淡的.幾句話揭示出農民勞作的辛苦,同時把他們抓緊時間急於趁白天把麥子早收完的心情真實地表現出來。接著進一步集中筆墨具體描寫一個麥的貧婦人。她抱著孩子,挎著破竹筐揀遺漏在地的零星麥穗,為了“充飢腸”。為什麼“遺穗”,因為她家的土地已經“輸稅盡”—— 為納官府的賦稅而賣光了,沒有土地可耕耘,自然“盎中無鬥米儲”(漢樂府《東門行》)了。可見,麥人的生活比收麥人更窮苦。今天的麥者,原本也是昨天的收麥者,只因為“家田輸稅盡”而淪為麥人。這就暗示了今天的割麥者,可能會成為明天的麥者,辛苦勞作還是一場空。這裡深刻地揭露了賦稅的重,正是“苛政猛於虎”的真實寫照。割麥人生活原本不寬裕,漏掉的麥子,自己也還是要的,但他竟允許貧婦人隨麥,可見割麥人對麥人的同情,反映出勞動人民之間相互幫助的可貴品質,與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不擇手段地殘酷剝削,恰成了鮮明的對照。詩的結尾寫詩人從農民的痛苦生活聯想到自己不勞而獲的舒適生活,感到非常內疚和不安。作為一個封建文人,能夠理解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痛苦並對自己自責,而且能更進一步地抨擊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象,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精心挑選了農民在田野收麥這樣一個場景。我們知道,冬天是一年中農民最難熬的時候,因為此時去年收穫的糧食吃光了,新的糧食還沒有成熟。而夏秋季正是收穫季節,莊稼人本當最豐衣足食的時刻。《觀刈麥》寫的恰恰是在這個收穫季節裡(而且還是比較豐收的年景)農民沒有飯吃。麥婦人的土地上收的糧食,都繳納了賦稅,沒有了口糧,只好抱著孩子在烈日下遺穗來“充飢腸”。一般作品寫收穫,往往表現農民喜悅的心情;而白居易相反,卻寫農民的“悲傷”。收穫時尚且食不裹腹,其他時節生活的貧困和艱辛,自然更加苦不堪言。這種精妙地構思對錶現主題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深化作用。

  相比,是白居易諷諭詩中經常採用的表現手法。

  在《觀刈麥》中詩人也成功地運用了兩個比較。其一是割麥人和麥人對比。割麥人家裡還能有婦女小孩送來稀飯,而麥人家卻只能靠了別人的遺穗回去碾米充飢。這樣一比,不僅更突出了一部分農戶的悲慘遭遇,而且也暗示了正在割麥的人將要面臨的悲慘遭遇。第二是詩人自己和農民比較。他想到自己一無“功德”,二“不事農桑”,卻年俸“三百石”,而農民一年到頭“少閒月”,卻食不裹腹,深感慚愧。這一比較發人深省,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而且對揭露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狀況及其不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而更加強了這首詩的思想深度。

  這首詩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淺近。詩的開頭先交待背景(時令、氣候),接著寫割麥人一家,再寫麥的貧婦人,最後寫詩人自己的聯想,層層遞進,起到了步步深化主題的作用。

  在遣詞用字上,這首詩也很見功力。詩的開頭兩句,用“閒月”和“倍忙”相對,既暗示農民一年到頭沒閒月,又突出強調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隴黃”三個字簡括出田野裡一片豐收景象。用一個“蒸”和一個“灼”,把天氣炎熱的程度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表現得十分真切。接著“不知”、“但惜”四字把農民顧不上炎熱和疲勞,忙於收割的迫切心情表達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寥寥幾筆就把貧婦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來。用貧婦人的一句笑話“家田輸稅盡,此充飢腸”,既指出遺麥的原因,同時又是對沉重賦稅的血淚控訴;而“輸稅盡”三個字,又把統治階級用沉重的賦稅壓榨百姓揭露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通俗易懂,韻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也使得這首詩廣泛長久流傳。

  讀完全詩,掩卷凝思,不僅被詩的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手法所吸引,更為詩人在封建時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對勞動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