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憶江南白居易

憶江南白居易

憶江南白居易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憶江南白居易,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憶江南白居易 篇1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註釋】

  ⑴ 憶江南──既是標題,也是詞牌名。

  ⑵ 舊曾諳──從前很熟悉。

  ⑶ 江花──江邊的花。

  ⑷ 藍──藍草,葉子青綠,可制染料。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的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題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裡的人民結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後,仍然戀戀不已。《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物。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後文人詞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賞析】

  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透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裡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裡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於她的秀麗明豔,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豔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再說修辭。形容花紅和水綠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麼絢麗多彩,多麼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嚮往。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憶江南白居易 篇2

  原文: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譯文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樣的杭州:遊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註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裡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賞析: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憶江南白居易 篇3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簡注]:

  ①諳:熟悉。

  ②藍:蓼藍,草名,葉子可以用來製作靛青色染料。

  [譯文]:

  江南美啊,對我來說江南的美景曾經是那麼的熟悉。燦爛的陽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還要紅,春天的江水如藍草一樣碧綠清澈。這樣的景色讓我怎能不常常回憶呢?

  [欣賞]:

  詞裡充滿了對江南的讚美和懷念,感情熾熱真切。這首詞開頭的“江南好”三個字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就好像小說、戲劇裡的倒敘,先告訴你結局,再去回憶往事,十分引人入勝。中間兩句則是用比喻的手法,逼真地描繪出北方所見不到的江南水鄉秀麗景色。在對景色的渲染時,“火”、“藍”二字用得絕妙。火是紅色,又有耀眼的光輝;藍是藍草,是青色,非常形象化。詞的結尾也很有特點,前面都在說江南的好處,最後一句把主題“憶”字點了出來,首尾呼應;詞在高潮處突然收尾,給人留下了回味的空間,同時也充滿了詩人暗自嘆息時光不再的感慨,傳達出詩人晚年孤獨寂寞的心境。

  憶江南白居易 篇4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註釋]

  1.諳:熟悉。

  2.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3.藍:藍草,一種植物,它的葉子可以用來製作青色的顏料。

  [簡析]

  白居易先後做過杭州、蘇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以後,他寫了不少懷念舊遊的詩作。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三首《憶江南》,抒發了他對江南的讚美、憶念之情。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開門見山,實話實說。一個好字,飽含著詩人深情的讚歎。次句風景舊曾諳,撫今追昔,說明江南風景之美是當年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這一句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瞭憶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句,具體描寫舊曾諳的江南春色:紅日東昇,陽光燦爛,在朝陽的映照下,江畔奼紫嫣紅的鮮花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在滿地綠草的映襯下,顯得比藍草還要綠。詩人抓住了江花江水兩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對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風和日麗、花紅水碧、生氣盎然的江南春色圖。最妙的是紅勝火綠如藍六個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紅、水綠,又用異色映襯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為背景,顯得更加絢麗可愛。

  結尾能不憶江南一句用反問語氣,流露出強烈的讚歎和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