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

《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

《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大家知道《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嗎?

  唐宣宗李忱曾讚許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琵琶行》被選入人教版等各種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語文教師在講授此詩時,一般會側重講其中的音樂描寫藝術以及詩中所表達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思想感情,筆者認為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注意詩中的五處月亮意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分別為:“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兩句詩出現在全詩的開頭部分,該詩開頭部分描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的場景。在秋天的夜裡,詩人在潯陽江頭送別友人離去,雖有酒,卻無絲竹歌樂助興,“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在這樣的場景下,主客雙方的悽楚情緒可想而知,故而詩人說“醉不成歡慘將別”,將離別的悲傷感情表達到了極致,眼看情感表達已進入高潮,正要無話可說,就在此時詩人卻巧妙地轉換了角度,推出“別時茫茫江浸月”這句詩。即將分別時,一彎冷清的月亮倒映在茫茫大江,多麼幽冷、孤寂,水中的這一彎清月可以說包含了主客雙方分別時所有情緒,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詩寫出了琵琶女演奏完後眾人的反應。隨著琵琶女“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演奏結束,本來聽得如痴如醉的眾人,突然也一下子沉靜下來,好似還陶醉於如仙樂般的琵琶聲中,只見江心那輪秋月變得更為明亮、清冷,月亮的清寒彷彿正像琵琶聲中那幽咽的聲音,“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似喜用月亮的清冷來襯托聲響的幽怨、愁苦,如他在寫《琵琶行》之前,還寫過一首《夜聞歌者》,詩云:“夜泊鸚鵡洲,江月秋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詞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清冷的秋月照射在澄澈的江水中,與歌者的愁絕之詞互相映襯,共同營造出淒冷的氛圍。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兩句是描寫琵琶女在江邊期待丈夫早日歸來時的場景,身為商人的丈夫一去無訊息,只留琵琶女一人在家中孤獨地等待,她只好來到江邊,希望能迎接到丈夫,遺憾的是,只是“守空船”,一輪清寒之月又照射在水中,愈發淒冷,正如琵琶女那悽傷的心境。

  以上所論及的三處月亮都是作為清冷的物象出現的,月亮給人清冷之感覺,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多處記載,如《呂氏春秋精通》曰:“月也者,群陰之本也。”再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月者,太陰之精也。”月亮在陰陽觀念中是陰性物象的典型代表,陰性物象自然給人清寒之感。巧妙的是,《琵琶行》中的三處月亮意象又是與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如“江浸月”、“江心秋月白”、“月明江水寒”。水也是陰性物體的典型代表,如《淮南子天文訓》雲:“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月和水這兩種典型陰性物象結合在一起,自然會給人更加淒冷、肅寒之感。白居易巧妙地將月和水結合所構成的清冷意境嵌入詩中,使“《琵琶行》全詩便沉浸在一種濃郁的傷感的抒情氛圍之中”。

  當然,月亮不只是給人一種清冷感,它還可以作為美好事物、歡樂場景的代表。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眼裡看到的東西,多是萎約枯黃、黯然無色,因此清宵的.月亮,更顯得分外明亮、皎潔,優美、動人。南朝宋人畫家王微在《敘畫》中雲:“臨春風,思浩蕩;望秋月,神飛揚。”他將春風秋月作為生命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並且認為它們還能夠引起人無限的思緒。南唐著名詞人李煜在《虞美人》中也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多麼的美好,這些美好總勾起詞人對往昔的回憶,但往日的繁華早已不再,越回憶只能越心痛,故而希望春花秋月趕快離去,不再讓他回憶往昔。《琵琶行》中的“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及“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這兩處月亮都是作為美好事物的代表出現。“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寫琵琶女回憶起往昔的熱鬧和繁華,秋月和春風正是這種熱鬧和繁華的典型概括,當然讀者還會很自然地將琵琶女往日所見的“秋月春風”之繁華、熱鬧與現在所看到的“月明江水寒”之寂寞、悽然進行對比,愈發能夠深切地體會到琵琶女的“天涯淪落”之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這兩句寫白居易謫居潯陽,雖有春花和秋月這些美麗事物的陪伴,卻依然深感寂寞,只能一個人獨斟獨飲,這與李商隱《春日寄懷》中所說的“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之落寞感受又何其相似。白居易對自己被朝廷貶到江州的事深感不平,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載:“(元和)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言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元和十年,時任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本抱著對朝廷的一顆忠肝義膽之心上書言事,卻被扣上了所謂的“越職論事”之罪名,因此被貶,首先被貶為江表刺史,後又立即追貶為江州司馬,官職一降再降,並且擔任的還是一個閒職。白居易是被朝廷疏遠之人,功名理想不再,內心充滿著失意和漂泊的情愫,因此無論多麼美麗的春花秋月,都全然不能慰藉這種寂寞,可見他的寂寞之深重,愁苦之難解,“天涯淪落”之感亦是呼之欲出。故而將琵琶女被拋棄的不幸與自身被排斥的悲劇相提並論,相互補充,交織為一曲令人黯然銷魂的悲愴樂章。

  《琵琶行》中的五處月亮意象貫穿於全詩的始終,將白居易送客的清冷之感,琵琶女演奏音樂後給眾人的清冷之感,琵琶女回憶起往昔繁華時的落寞之感,琵琶女當下的寂寞之情及白居易當下謫居的愁苦之思巧妙地串聯起來,營造出讓人難以忘懷的藝術情境。

  拓展:從情感方面賞析琵琶行

  本詩的詩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透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盪,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透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詩的小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涼身世,說明寫作本詩動機,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裡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裡的描寫非常細緻。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裡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么: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裡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裡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悽、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裡,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後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沉吟:躊躇,欲言又止的樣子。斂容:指收起演奏時的情感,重新與人鄭重見禮。蝦蟆嶺:即下馬嶺,漢代董仲舒的墳墓,在長安城東南部,臨近曲江。從“十三學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極寫此女昔日的紅極一時。她年紀幼小,而技藝高超,她被老輩藝人所贊服,而被同輩藝人所妒忌。王孫公子迷戀她的色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花費重金;她自己也放縱奢華,從來不懂什麼叫吝惜。就這樣年復一年,好時光像水一樣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宮廷樂隊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說第一團、第一隊。秋娘:泛指當時貌美藝高的歌伎。五陵:指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皇帝的陵墓,是當時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貴族子弟。纏頭:指古代賞給歌女的財禮,唐代用帛,後代用其他財物。紅綃:一種生絲織物。鈿頭:兩頭裝著花鈿的發篦。雲篦:指用金翠珠寶裝點的首飾。擊節:打拍子。歌舞時打拍子原本用木製或竹製的板,現在興之所至,竟拿貴重的鈿頭雲篦擊節,極言其放縱奢華,忘乎所以。等閒:隨隨便便,不重視。從“弟走從軍阿姨死”以下十句寫此女的時過境遷,飄零淪落。隨著她的年長色衰,貴族子弟們都已經不再上門,她僅有的幾個親屬也相繼離散而去,她像一雙過了時的鞋子,再也沒人看、沒人要了,無可奈何只好嫁給了一個商人。商人關心的是賺錢,從來不懂藝術和情感,他經常獨自外出,而拋下這個可憐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記憶的,面對今天的孤獨冷落,回想昔日的錦繡年華,對比之下,怎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其實即使不作夢,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樑:縣名,縣治在今江西景德鎮北。紅闌干:淚水融和脂粉流淌滿面的樣子。

  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後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語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己的苦悶移情的結果,我們對比一下《水滸傳》裡宋江讚賞江州的一段話,他說:“端的好座江州,我雖犯罪遠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蹟,卻無此等景緻。”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於他政治上受打擊造成的,但是這點他沒法說。他只是籠統含糊地說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臥病”於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接著他以一個平等真誠的朋友、一個患難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稱讚和感謝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並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不願意再多應酬,後來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於是她緊弦定調,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溼透了。促弦:緊弦,使調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馬是從九品,所以穿青衫。

  這首詩的藝術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詠者與被歌詠者的思想感情融二為一,說你也是說我,說我也是說你,命運相同、息息相關。琵琶女敘述身世後,詩人以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敘述身世後,琵琶女則“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彈一曲後,詩人則更是“江州司馬青衫溼。”風塵知己,處處動人憐愛。其二,詩中的寫景物、寫音樂,手段都極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寫身世、抒悲慨緊密結合,氣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終浸沉在一種悲涼哀怨的氛圍裡。其三,作品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概括力,而且轉關跳躍,簡潔靈活,所以整首詩膾炙人口,極易背誦。諸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都是多麼凝鍊優美、多麼叩人心扉的語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