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初中語文古詩詞鑑賞

初中語文古詩詞鑑賞

初中語文古詩詞鑑賞

  古詩詞鑑賞是近幾年來考核考查的重點專案。所謂鑑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透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強烈反應,得到美的享受,從而領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從形象出發,鑑賞古典詩詞,應該充分考慮到它們創造形象的特點。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詩,並沒有塑造什麼典型人物。因此,我們不能用分析戲劇、小說的方法,從詩裡尋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詩詞的形象,是藉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情感形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意象”。鑑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鑑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比如2008年中考的古詩鑑賞題,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捨”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

  藝術的特質在於它的形象性,而鮮明的形象和細節描寫是分不開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片枯葉能顯現肅殺的清秋,窺一斑而見“全豹”;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這種“見微而知著”的效果,不可一概排除。當然,藝術描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就詩歌來說,諸如比喻、誇張、景物烘托、氣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藝術手法,而運用活生生的細節,集中、凝鍊、鮮明、生動地體現神韻,自有其奇妙的藝術功效。

  三、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並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鑑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這是因為作為一種思維活動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一樣,必須遵循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因此,在探討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維的特點的同時,不能忽視邏輯思維。

  四、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詩人在寫作時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麼,作為鑑賞者在欣賞詩詞時也一定要注重對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麼呢?簡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諧統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藝術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的結合,這一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這正如古代詩詞評論者所說的,情與景諧,思與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詞,情與景的和諧統一,不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還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互增光彩。

  意境是詩詞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齊劃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著不同的形式。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是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這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