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經典教案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採用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藝術境界,使讀者透過想象覺得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意境美,從而受到感染。以下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經典教案,更多相關資訊請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教學目標:
1. 瞭解陶淵明的生平情況。
2. 學會誦讀詩歌,感知詩歌內容。
3. 學習鑑賞詩歌語言,體會詩歌所蘊涵的情感。
4. 正確評價陶淵明放棄官場、歸隱田園的生活道路選擇,培養學生的修身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詩歌內容,鑑賞詩歌語言。
教學手段和方法: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
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匯入新課
(幻燈片:一幅田園風光畫)同學們,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記》,那麼,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呢?(生:陶淵明)
在這篇文章中,他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風俗淳樸、雞犬之聲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和諧安寧的“世外桃源”,描繪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生活場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所寫的《歸園田居》這首詩,去詩人所生活的田園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諧安寧、閒適自在的田園生活。(幻燈片:題目)(板書)
二、瞭解作者
在研讀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他的瞭解。(生答)
陶淵明,又叫陶潛,東晉末年偉大詩人。曾幾次做官,又幾次辭官,最後一任官職是彭澤縣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辭官,直到63歲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徹底歸隱田園。
他有一句名言,說的是(生:“不為五斗米折腰”)。他這種不願在汙濁官場混跡,想要保持高潔、獨善其身的文人情懷對後世文人影響很深,譬如李白的詩句(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與此一脈相承的。正是因為他生前的這種氣節,後人稱他為“靖節先生”。同時,還有人叫他“五柳先生”,這是因為(生:《五柳先生傳》)他寫了《五柳先生傳》一文。
三、學習朗誦
瞭解了詩人的生平情況,現在我來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怎樣。
《詩經》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讀節奏是(生:二二節拍)。而這首詩是幾言句式(生:五言),所以,它的朗讀節奏是(生:二三節拍)。首先,請一位同學將這首詩朗誦一遍。請注意: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節奏、停頓,讀出情感。有誰能自告奮勇地讀一讀呢?(生讀,點評)
這首詩中有幾個生字仍需要強調。(幻燈片:羈(jī)鳥戀舊林守拙(zhuō)歸園田 曖(ài)曖遠人村久在樊(fán)籠裡)
羈:馬籠頭,羈鳥,籠中鳥。拙:笨拙,守拙,在這首詩中,是愛丘山,固守住節操,不隨波逐流的意思。曖,它的偏旁是什麼(日字),日旁的字一般表示光線明亮或暗淡的意義。曖曖,就是昏暗,模糊,光線暗淡的意思,那麼,大家猜猜這時時間大概是什麼時候呢?(生:傍晚,黃昏,夕陽西下時)
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來聽聽名家又是如何來朗誦這首詩的?(播放錄音)
聽,朗讀得多麼富有節奏感和韻味呀,所以今後大家朗誦詩歌時需要注意節奏的停頓變化,讀出詩歌中所蘊涵的情感,做到聲情並茂。
現在請一位同學試著模仿名家的朗讀,再來誦讀這首詩。(生讀)剛才他讀的怎麼樣?是不是讀出了情感呢?(生答)
四、疏通詩意
好,下面請同學們同桌之間相互合作,解決疑難字詞,疏通這首詩的大意。
同學們還有不理解的字詞嗎,請提出來。大膽發言。(生問)那麼誰能夠幫助解答這個問題呢?咱們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字詞嗎?(生:沒有)這首詩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詞意思請同學們再來熟悉熟悉,給大家一分鐘時間。(幻燈片:疑難字詞意思)
五、分析內容
剛才我們一起理解了整首詩的大意,現在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這首詩主要是圍繞題目中的哪個字而寫的呢?(生:歸字)
找得十分準。那麼,本詩圍繞這個“歸”字又主要寫了“歸”的什麼內容?(生:歸的原因,從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後的田園生活)
歸的原因是什麼呢?(生:厭惡官場,喜愛田園)
哪些詩句說明了詩人的這種態度呢?請找出來。(生:“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裡,復得反自然”)(幻燈片:詩句)
可是這些詩句中並沒有出現官場、田園兩個詞呀,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理解。(生答:塵網、樊籠喻指官場,舊林、故淵喻指田園,羈鳥、池魚喻指官場中人)(板書)
“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養在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共同特點是(生: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縛),那麼這反映了詩人身在官場時是一種什麼感受呢?(生:沒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鑑賞語言
詩人身在官場是這樣的感受,他歸向田園後又是什麼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園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寫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詩句。(生:“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幻燈片:詩句)
我們一起將這些詩句朗誦出來。(師生齊讀)
這裡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有(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這種農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見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詩人筆下怎麼就顯得是這麼的美麗呢?請大家鑑賞這些詩句的美感,深深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情感。(生答,教師引導、補充)
a.“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十餘”、“八九”,這兩個約數,顯示出主人的生活應該是十分簡樸的,表達出詩人對這種生活有一種滿足感。
b.“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春天,榆樹柳樹濃蔭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爭豔,弄姿堂前,素淡與絢麗交相成趣。尤其是“蔭”和“羅”兩個動詞的使用,更讓人體會到它們幾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紛呈的圖畫。
c.“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你看那暮靄中隱約可見的遠處村莊,還有那輕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煙,有著濃濃的鄉村氣息。畫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一樣慢慢拉開,充滿農家風味的草屋也融入到這深遠的背景之中,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同時,“曖曖”、“依依”都是疊音詞,又使詩歌具有了一種音韻美。
d.“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使畫面一下子活了起來,詩人不寫蟲吟鳥唱,不寫人,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雞在桑樹的頂端打鳴,這完全是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讓我們不禁想到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樂的。同時,狗吠、雞鳴雖寫動,訴諸於聽覺形象,卻分明讓我們感受到田園生活的幽靜,正是這種“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的寫法,不會讓你感覺到喧囂和煩躁,營造出的是一個和諧、安寧的意境。
e.“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寫出了田園生活之樂,反映了詩人閒適自在的心情。“無塵雜”是說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厭惡的“官場現形記”,“有餘閒”是說可以不必做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吟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這是多麼安寧和諧的田園生活啊,現在就讓我們再次深情朗誦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詩句,感受這田園生活所帶來的情趣。(生讀)
我們一起鑑賞了這首詩的語言,現在就請同學們再回憶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詩篇,說說他的詩歌藝術風格特點。(生答,教師及時引導)(板書)
語言樸實如話,意境清幽恬淡,感情真摯自然
由於這種詩風獨樹一幟,開創了田園詩一派,為我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到唐代又發展為一個頂峰,形成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所以陶淵明被後人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始祖”。另外,由於他的歸隱田園的追求為後世失意文人提供了一個精神歸宿,因次又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七、拓展延伸
那麼你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陶淵明選擇放棄官場、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怎麼看呢?(幻燈片:眾說紛紜問題一)請大家各抒己見,發表你的見解。(討論兩分鐘後,生答)
陶淵明選擇放棄官場、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社會黑暗、官場腐敗的時代,他這種不願同流合汙,想要保持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質是值得我們後人尊敬的,是有其時代意義的。
下面請同學們再思考一個問題:在當今社會,也有人遠離喧囂的都市,選擇隱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麼評價呢?請結合這一組材料來進行討論。(幻燈片:眾說紛紜問題二,當代著名隱居人士)(討論兩分鐘後,生答)
在當今社會,有些人遠離喧囂的都市,選擇隱居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人的性情所決定的,或許是因為他們在都市間找尋不到精神世界的寧靜,渴望于山水田園中尋得一種心靈的和諧。也有人是以一種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態度面對人生,希望幹出一番大事業,成就輝煌。當然,第二種選擇於當前來說,這是一種主流意識。但是我們對每一種選擇都不能夠否定,因為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生活方式,只要這種選擇對社會無害,我們都應該尊重,不該去幹涉。
八、背誦全文
從大家熱烈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你們對於人生志趣、道路的選擇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那麼最後,就請同學們再次來體會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的樂趣,自由地朗誦這首詩《歸園田居》。這首詩通俗易讀,最好能夠做到當堂背誦,開始。(生讀)
我們一起來背誦全詩。(師生齊背)
附: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靖節先生)
田 官場——塵網、樊籠 理 田 語言樸實如話
園 (厭惡) 想 園 意境清幽恬淡
之 田園——舊林、故淵 生 詩 感情真摯自然
樂 (喜愛) 活 風
官場中人——羈鳥、池魚
人格追求
教學反思
隨著這堂競賽課的結束,我對新課程改革理念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是我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而完成的。
《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是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的詩作中典型代表作。由於他的田園詩風具有樸實易懂的特點,所以我在設計這堂課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主動鑑賞詩歌的興趣。
這堂課自始至終貫穿了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在其中起引導、點撥的作用,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發揮和提高。
在本堂課的匯入設計環節,我注意聯絡學生以前在初中所學過的舊知,引入新課題。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接受新知能力,而且鞏固了以前的知識,使學生明白知識的緊密聯絡性特點。
在瞭解作者的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來說說對作者生平經歷瞭解的部分,教師只在其後做一些補充說明。這樣做的好處是調動了學生熟悉作家作品的積極性,感受到自己也是一堂課中的一個角色。
當熟悉了作者生平後,我注重了詩歌的朗誦作用。既指明學生朗誦,又聆聽名家朗誦,使學生從對比中掌握詩歌朗誦的技巧,懂得情感融入其中的重要性,培養了他們朗誦詩歌的興趣,落實了詩歌朗誦環節。
進入到對詩歌文意理解的環節時,我有別於一些老師自己包辦對詩歌字詞全文進行翻譯的教學方式,採取了讓學生相互合作解決疑難字詞的方法,做到問題由學生提出,又由學生解決。經過後來實踐,我發現這樣做的確有好處,不僅鍛鍊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而且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的接受新知能力,熟悉了這一環節的重點所在。
這堂課的重點是對這首詩進行分析與鑑賞,在這個環節部分,我運用了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有話可說,有言可表。在對詩歌內容進行分析時,我找準重點,設計了問題的難易程度,漸漸挖掘對重點詩句的理解,避免了芝麻西瓜一起抓的模糊教學,從而讓學生自主完成對這首詩內容的'理解,讀出了詩歌的深意。
為了既符合新課程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發言權等教學理念,又培養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我設計了詩歌語言鑑賞討論環節,使學生於學習一首詩的過程中,掌握鑑賞詩歌語言的一般方法,學會讀出詩歌所蘊涵的作者情感,品味出詩歌的語言美。當然,學生對於詩歌語言的鑑賞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達,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還需要在一旁起到引導、點撥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更深地體會出詩歌煉字的精確性特點,把握詩歌的內涵。
由於對詩歌的內容和語言著重進行了討論,那麼後面設計的總結出陶淵明詩歌總體藝術風格的問題也就水到渠成,學生很容易就能夠說出田園詩風的特點,因而對田園詩派的補充介紹也就不至於顯得突兀,還讓學生於這首詩以外,學到了一些文學常識。
學習一首詩歌,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學習知識和掌握方法,所以我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上設計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使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同時,還學會做人的道理,學習正確地來評價人生道路選擇問題,對今後自己的人生志趣選擇有更多的思考和體悟。
我們不能就教材而教材,教材只是起一個輔助教學的作用,關鍵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每一環節時,一直都很注意學習的方法性,注重學習知識的實用性,既讓學生於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中學到了知識,也讓他們感受到語文課程學習的多元性和重要性,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知識一同增強。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實踐,我由衷地感受到新課程改革理念給教學界帶來的陣陣春風,拂開了傳統教學“一言堂”、“滿堂灌”的局面,開闢了一條嶄新的教學探索之路。或許這樣的改革還有很多不夠理想的東西,但是有了這樣一個和諧課堂的開始,日後的改革之路必定會是愈走愈寬闊。
這堂課的設計是我對新課程理念進行研讀之後的一個實踐,臨場發揮怯場的原因使我沒有如期完成閃亮之處,這也算是給予我的一個教訓,讓我增長了許多教學經驗。
這是本次競賽課之後的一點點感想,收穫很多,僅此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