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郭沫若> 郭沫若散文讀後感

郭沫若散文讀後感

郭沫若散文讀後感

  【讀後感一】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錯的書,我讀了之後對裡邊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觸,先來說說郭沫若,郭沫若是我們大家都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在學術上也很有貢獻。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抓過來看看,感覺郭沫若比較關心下一代的成長,許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覺,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此外雞、貓、花、樹經常是他的題材,我們寫不出週記之類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憶中的點滴,感覺《我的童年》《我是中國人》和《孤山的梅花》還是充滿了喜感的,可能不能這麼說,就是充滿了生活氣息,裡面還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說明了郭沫若是經常寫日記,喜歡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關於為了女兒小章魚撒謊的故事,後面又反省了“不該,真是不該。”恩,果然是好孩子,時刻三省我身。關於屈原裡面就只提到關於演出什麼的,下雨啊,作詩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時代精神,而歷史要還原,即“史學家是發掘歷史的精神,史劇家是發展歷史的精神。”從這一點來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還是很值得大家去讀一讀的。

  【讀後感二】

  《銀杏》是郭沫若寫過的一篇文章,在我讀完這篇文章時,情不自禁的`心裡總覺得有種東西在升騰,雖然說不出來是因了什麼,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腦子裡,慢慢的有了些頓悟,而且越來越清晰。

  作者文中雖然在描述銀杏,但卻是另有所指。難道他不是在借銀杏表述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嗎?端直、蓬勃、堅牢、莊重代表著他的氣質;媚嫵、青翠、瑩潔、精巧代表著他的魅力;滋養、燃料、雲冠、華蓋則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這樣的精神,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們吃著白果,卻想著洋槐和幽加里樹。難道不是指他們喝著黃河母親的乳汁,卻在依阿取容,做著媚外降敵的勾當。作者憂心忡忡,長此以往,中國會不會從地面上隱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發自肺腑地呼喊:愛銀杏吧!愛我們的國家吧!不要讓我們中國幾千年所傳承下來的歷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隱遁吧!

  在當今的社會里,也存在這樣的蛀蟲、垃圾。有的披著奉公為民的外衣,拿著國家的俸祿,背地裡卻做著貪腐斂財、出國享受,禍害百姓的伎倆;還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錢的奴隸。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氣節,就會被別人看不起,就會變成社會的棄兒,同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民族精神,就會捱打,就要受氣,也必將退出這個強敵如林的世界大舞臺。所以,這篇文章也是告誡我們每一位的中國人,勿忘國恥,牢記使命,把我們中國的歷史文明傳承下去,把民族精神發揚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像一個巨人,永遠屹立與世界的東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時,我還感受著他不拘一格的語言魅力。如:端直、蔥蘢、媚嫵、依阿取容。這些都折射出作者獨具匠心,不取已成的個性與豐富的想象力。確實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尋味,不管是感情的體驗,心靈的洗禮,還是寫作技巧的純熟,語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讀後感三】

  《郭沫若散文》給了我很多的感觸,讓我們對詩,對詩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彎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如象一張明鏡,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著在裡面。這風便是所謂直覺,靈感,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漲的情調。這活動著的印象便是想象。這些東西,我想是詩的本體,只要把他寫了。出來的時候,他就體相兼備。大波大浪便成為“雄渾”的詩,便成為屈子的《離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樂園》,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漣漪便成為“沖淡”的詩,便成為周代的國風,王維的絕詩。日本古詩人西行上人與芭蕉翁的歌句,泰戈爾的《新月》。這種詩的波瀾,有他自然的週期,振幅,不容你寫詩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剎那的猶豫,硬如歌德所說的連擺正紙位的時間也都不許你有。說到此處,我想詩這樣東西倒可以用個方式來表示他了:

  詩=(直覺+情調+想象)+(適當的文字)

  照這樣看來,詩的內涵便生出人的問題與藝底問題來。Ihalt便是人的問題,Frm便是藝的問題。歸根結底我還是佩服你教我兩句話。你教我:“一方面多與自然和哲理接近,以養成完滿高尚的”詩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詩中的自然音節,自然形式,以完滿”詩的構造。“我們心中不可無詩意詩境,卻不必定要做詩。”

  我想說,郭真天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