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讀《歸園田居》有感

讀《歸園田居》有感

讀《歸園田居》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歸園田居》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歸園田居》有感1

  在世俗的塵埃中混混沌沌,時間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無意中又一次讀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頓覺神清氣明。忍不住反覆吟讀,並粗淺解讀,希望沒有誤解五柳先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唱,耐人尋味,生命智慧,盡在其中。“歸隱”可能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並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歸去來兮!”一個“歸去”,富含著對故鄉、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有四方之事”和“風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異鄉”,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是故土田園。“田園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乎荒蕪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著詩人吧?否則,如何會與詩人一樣在思念中日漸憔悴?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不是源於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於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裡,陶氏的“歸去”源於“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後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閒雲,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戀往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嘯,臨流賦詩。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願眼下時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獨遊,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他已經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該拋棄。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託與田園,在平凡的現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天性,放浪於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於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後蟬蛻而出。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陶淵明的幸福還在於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歸園田居》中並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裡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鬆;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裡的各種事務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麼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託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

  “歸去來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嗎?

讀《歸園田居》有感2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高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多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閒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後自己的生活狀態。他並沒有隱居山林巖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人來車往,喧譁不絕於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麼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題客觀化,彷彿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及為精煉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閒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透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王安石曾讚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稱道的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後兩句,詩人寫出了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這裡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也是隱居後生活的寫照,現在工作壓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過這種日子嗎?

  飲酒詩————陶淵明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古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讀《歸園田居》有感3

  十餘畝方宅,八九間草屋,花樹相稱,炊煙裊裊,悠閒的午後,高處依稀灑下一聲雞鳴,遠方隱隱傳來幾聲狗叫。這裡遍佈著良田和桑竹,這裡一亦棲息著詩人陶淵明的心。

  如同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依然辭官後,迴歸到了他真正的家,這被世俗所縛的詩人靈魂的故鄉——田園。辭官歸隱之舉,鳶飛戾天者想來不能理解,而陶淵明也許不能理解他們,這世上個人有個人的追求,無數人終其一生都渴望著立於廟堂之上,享著榮華富貴,但陶淵明真正想要的卻是那份屬於自己的自由。他在田園生活中獲得了發自內心的喜悅,而官場只會逼迫他曲意逢迎,扭曲自己的人格尊嚴。

  性本愛丘山的詩人追隨者自己的心,而非世俗的固有思維。讀這首詩時,陶淵明舒展的筆調除了向我展示鄉村田園的怡人風光外,亦透露出他進入自己所愛的生活狀態後的閒適與悠然。望著詩人菏鋤的背影,我想,只有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獲得歸屬感和內心的滿足。即使和主流意識不同,即使無法被世俗之人理解,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陶淵明所選擇額田園生活,一定是讓他滿足的。在這裡,他可以種幾畝地,養幾隻雞,吃上自己種的小青菜。閒著沒事,就披上衣服去鄰居家蹭酒喝,喝的酩酊大醉,就找個地方大睡一場,醒來一睜眼,便是滿天星河。

  這裡沒有世人貪戀的高官厚祿,這裡有一片菊花,一壺酒,一顆不被沾染的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