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公開課教案

《歸園田居》公開課教案

《歸園田居》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啟發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地點] 高一4班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勞動,豐衣足食,幸福安寧。)

  思考:陶淵明為什麼要創造這個理想王國?

  明確: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託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淵明生活的東晉,社會黑暗,政局動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的理想居所。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 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出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是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徵

  一種是平淡自然、蕭散衝。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詩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對此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三、整體感知

  1、誦讀詩歌

  2、背誦指導

  (1)從“本性”說起

  (2)以“鳥”“池魚”起興

  (3)田園風光:

  一個面——開荒南野際…… 看——炊煙、村落

  兩條直線——方宅、草屋 聽——狗吠、雞鳴

  前後的點——柳、桃李

  (4)歸田心情

  四、詩題解讀

  思考:“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這個明示資訊下還潛藏著哪些隱性的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確:

  1、從何而歸? 2、 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 歸去如何?

  五、問題討論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塵網

  樊籠

  官場生活—喻 情—厭惡悔恨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痴迷表示深沉的懺悔。“塵網”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誇大了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而歸?

  明確:

  討論: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作者說“誤落塵網中”,豈是一“誤”字所能解釋?

  提示: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於追名逐利,在這樣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汙,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明確:養家餬口,大濟蒼生,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麼?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提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抓住幾組意象分。

  (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然後齊讀)

  明確:恬靜 幽雅 空闊 朦朧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歸去如何?

  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餘閒/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六、探究、討論

  聯想思辨(結合《歸去來兮辭》的作者辭官歸隱)。有的人說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討論)?

  [點撥]

  學生各抒幾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明確]

  “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汙濁,不能單*“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質性自然。這一儒道思想在現在看來並非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思想。

  [說明]

  作者的這一思想為以後歷代不得志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精神上的歸宿,同時也為學生的批判創新提供了材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感悟能力。

  七、藝術特點:

  1、情景交融

  近處:宅院、林木 厭惡官場

  遠處:村落、炊煙 嚮往田園

  色彩:桃紅、柳綠 追求自由

  聲音:狗吠、雞鳴 保持高潔

  2、語言質樸。

  八、小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汙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片語來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汙濁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佈置作業: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從何而歸? 為何而歸?

  歸向何處? 歸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