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通用9篇)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並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透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透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透過學生、教師、文字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透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1、探究詩人迴歸園田的原因。

  2、賞析陶淵明營造出的閒適、恬淡、寧靜、自然的意境。

  【教學難點】

  1、詩人出仕的時代背景。

  2、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捨棄官場迴歸田園,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讀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為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四、品讀詩文,賞析探究。

  (一)誦讀、思考:為何而歸?

  ——因為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麼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物件,但詩人卻為什麼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儘管有誇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麼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為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螢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為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迴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幾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幾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裡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並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再讀體味,深切感受。

  1、請帶著對詩人生平的深切感受來再次美讀詩文。(學生個讀,教師範讀。)

  2、請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

  七、結束語。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捨棄都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願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裡,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知識

  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透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透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匯入→分析文字→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充套件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傑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汙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讚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後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裡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瞭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摒棄世俗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甦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讚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迴歸後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汙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藉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鑑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餘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鑑賞詩歌,正是要透過揣摩詩句,藉助想象,再現情境,鑑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鑑賞方法

  1、鑑賞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歸園田居》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_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裡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麼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字後,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於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瞭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嗎?

  六、由於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於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這一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我會從這一節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3

  1教學目標

  ①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②掌握詩歌的意象的組合方式;

  ③學以致用,運用所學方法鑑賞同一類詩。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意象”這一概念理解模糊,甚至完全不知。

  3重點難點

  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人物對比

  把周杰倫與陶淵明在一次作文大賽上學生作文中引用頻率進行對比引入新課

  活動2【講授】整體閱讀

  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詩歌內容是從哪幾個方面展開的?

  活動3【活動】誦讀感悟

  透過學生讀詩來領悟詩歌情感。

  活動4【講授】破譯意象

  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歌的精靈。

  活動5【活動】找意象

  找出詩中的意象

  活動6【練習】鑑賞探秘

  方法之一:意象+修辭手法=把情感演繹得可感可見

  方法之二:意象成對出現,可以旋轉出獨特的審美天地

  方法之三:要從結構上將意象組合成一幅畫,融繪畫欣賞技法於其中(色彩美、意境美)。

  活動7【測試】延伸拓展

  田園詩的意象

  稻禾、豆架、流水、蓑衣、草帽、犁鏵、鋤頭、耕牛、雞鳴、犬吠、豬叫,農夫、牧童、村姑……

  這是田園、每一件事都是一首詩,田園,乃是生長植物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

  活動8【作業】說說陶淵明

  有人說陶淵明棄官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選擇,也有人說他的選擇是勇敢高潔的,那麼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這種棄官歸隱的人生選擇的?你認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讚賞?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請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闡明自己的觀點。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過程與方法:訓練學生欣賞詩歌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交流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論語教學:【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二、問題匯入:

  從這個單元開始,我就進入了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殿堂,前面我們剛學過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以前的學習中,同學們也對中國古典的詩詞有所接觸,那麼你們知道中國的詩歌在表現內容上可以劃分了哪些種類嗎?譬如說贈別友人的稱之為送別詩;寫邊境軍旅生活的稱之為邊塞詩;而寫山水自然風光的我們稱之為山水田園詩,你們知道我國山水田園詩的鼻祖是誰嗎?(學生回答:陶淵明)是的,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詩歌。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於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四、析題:

  文章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資訊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資訊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請同學們看螢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五、賞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六、討論鑑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__,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汙,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資訊。(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提問:找出描寫田園的詩句?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____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提問:作者我們描述了怎樣的生活?明確:閒適、寧靜和幽美的田園生活。提問:在描述這些語句中運用了什麼手法?明確:以動襯靜、白描、融情於景

  延展:所謂白描,在描寫景物的時候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給我們什麼做人的啟示?

  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學們要學會取捨。

  八、全班誦讀,小結

  小結:《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汙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片語來概括叫做“返璞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汙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2、比較閱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三)?思考:

  該詩在寫景、抒情方面與課文相比有何異同?

  附:板書

  從何而歸

  為何而歸歸

  歸向何處

  歸去如何

  教學反思

  說起要開《歸園田居》的課,最初是讓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為詩人陶淵明的遭遇及生活的處境是現在的學生難以理解的,社會環境的不同、以及學生自身閱歷、情感體驗的不足,造成了學生情感與課文內容的隔閡。如何去消除這些客觀存在的隔閡,我想自己是比較迷茫,在如何處理本次公開課教學的問題上,我請教了高一集備組長躍輝師和我的指導老師明珠師,她們給我很多的建議,在最初的教學設計當中,我的設計是顯得比較平庸,重點不突出,幸而得到她們的指導,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歸園田居》是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最後一首。這首詩的詩意相對前兩首較好理解,所以本詩設計為以學生理解為主,教師以問題點撥的教學方式。這一課當中我圍繞一個歸字設計了四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既然是教師以問題來點撥學生,那麼這看似簡單的一兩個問題就成為了設計的關鍵。我的教學思路完全是根據我設計的四個問題展開的,除了著眼於課文的分析之後我還根據高考的要求,對於詩歌的表現手法也有涉及:你認為本詩在描寫景物時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以此帶出對“白描”這一重要的知識點的鞏固,並進一步體會古詩“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在陶詩中的運用。在理論聯絡實際方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給我們什麼做人的啟示?透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和學生交流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驗。這首詩這樣處理下來,教師覺得很輕鬆,學生也很有成就感,因為他們感覺到是自己透過思索和討論解讀出了一向較為畏懼的古詩,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了這首詩的學習。

  講完這堂公開課之後,我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一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理解作者情感方面的技巧還遠遠不夠;二在詩歌誦讀上還做得不好,既然是詩歌教學,那麼必須要讓學生多讀,在誦讀中體會情感;三在學生自主學習上沒有給他們留太多時間,只是我在一味的講授,應該要把課堂還給他們,讓他們獨立思考。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激發聯想與想象,再現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討論探究,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蘊。

  2、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情境創設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魏晉時期,因為社會日漸動盪,政治權利更迭頻繁,內部紛爭劇烈,戰禍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晉人士們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內”,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來對抗那個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壓抑。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魏晉名士,他也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併為後世求而不得的知識分子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生活的正規化。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透過《歸園田居》其一,來了解陶淵明的生命之場。

  二、初讀,自讀感詩意

  1、齊讀,矯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題

  銜接語: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題眼?

  “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範讀,在聽的過程中思考:

  “歸” 換成“去”“來”可以嗎?文字中哪裡可以體現出來“歸”?在文字中找到呼應“歸”的依據,選取1-2處解釋。

  三、再讀,品讀賞田園

  銜接語——朱光潛: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詩歌裡面還有一組意象顯示出了與上面一組意象不同的特點與感情。請同學們自己齊聲誦讀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

  1、 齊讀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方宅十餘畝……虛室有餘閒”。

  2、賞景:藉助想象和聯想,描繪畫面。(概括景物特點)

  請同學們以句號為單位,選取一句或兩句你喜歡的寫景的句子,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預設:

  “方宅十餘畝,草屋九間”:寬敞,整齊,閒適。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賞心悅目,怡然自得,花榮實繁,生機勃勃。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安寧,祥和,朦朧,恬靜,溫暖,淡遠,自在。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淳樸,自然,幽靜,遼闊,安閒自在。

  “忽聽無塵雜,虛室有餘閒”:純粹,乾淨。

  3、誦讀:讀出怡然自得與輕鬆閒適。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而田園生活輕鬆、清新,淡雅,讀出這種和諧之美。語氣應該緩和而自然,讓人聽了感到很溫馨,很輕鬆。

  四、三讀,聯讀現啟迪

  銜接語: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鼻祖,他創造了一種正規化,從此士大夫心裡便有了田園。對於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為官經歷(ppt展示)。

  393 年(29歲),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歸)

  400 年(36 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 (三年後歸隱)

  404 年(40 歲),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三年後歸隱)

  405 年(41 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 (很快辭職)

  405年(41 歲),任彭澤縣令 。 (81天后辭歸)

  1、自主思考

  結合你詩歌內容及你所瞭解的陶淵明思考:為何陶淵明在短短13年內五入五出?

  小結 : 所以陶淵明不是真的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汙,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羈鳥”和“池魚”。當陶淵明覺察到官場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時候,便毅然的決定隱居,迴歸到自己的田園。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無力改變,轉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尋求人性的復歸。田園生活意味著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淵明的靈魂容器,是他表達生命忠誠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現實人生的一個驛站。

  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2、小組探究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出示PPT)“歸隱”的深層動因——求得內心的寧靜和諧

  這種內心的寧靜和諧,這種寄情山水、迴歸自然的情懷,不僅是中國文人獨有,更是一種全人類普遍意義上的情感需求。德國詩人赫爾德林曾經說過,“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晚年時的看到這句話時亦幡然醒悟,說:人類的本質,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何謂詩意?在陶淵明清新舒緩的田園生活的詩句中,蘊含著幾千年來人類對生活最樸質的追求。

  小組討論:如何“詩意地棲居”?(學生小組討論,形成文字,選代表作答)

  預設:

  1、學會欣賞平凡之美

  2、偶爾給心靈放個小假

  3、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

  小結:讀遍天下詩書,盡賞人間美畫,聆聽經典名曲,遊覽祖國山河,都是走向詩意人生的最佳途徑。

  五、本課小結

  可以說,詩意,就是靜下心來,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這個意義上說,陶淵明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念想不盡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曠神怡的田園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歸隱生活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陶淵明早已成為過去,但人們面對“進退出處”的人生選擇從未停止。祝願大家不管身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都能夠有一方心靈的淨土可供靈魂詩意地棲息。

  六、作業

  背誦全詩。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者背景,體會詩歌中優美的田園風光,感受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透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提升有感情閱讀的能力;透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人生態度,培養熱愛自然風光,熱愛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透過詩歌所呈現的意向,體會作者對待生活恬淡樂觀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採用溫故知新法匯入:引導學生回憶《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一個理想王國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寧祥和,我們可以從《桃花源記》中體會到作者陶淵明對於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山水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2、教師範讀,學生標註讀音停頓,並注意朗讀的情感。

  3、學生朗讀詩歌,並運用手中的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解決生字詞、疏通文意。

  4、詩歌標題中哪一個字最重要?(“歸”)透過這個字,可以看出詩歌分為幾個部分?(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何而歸第二部分:歸向何處)

  (三)深入研讀

  1、作者從何而歸?從文中找到答案並分析。

  學生:作者從塵網與樊籠中歸來,將官場生活比作塵網,將曾經無法逃脫的束縛比作樊籠,表達了作者對於世俗官場的厭倦與憎惡,所以想遠離歸隱。

  2、作者又歸向何處?從文中找到詩句分析。

  學生:“守拙歸園田”,作者歸向田園,享受於美好自然的田園風光。

  3、作者筆下的園田有什麼樣的特點?畫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並選取你喜歡的意向進行分析。(小組討論)

  學生:明確: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透過作者所描寫的田園風光,可以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透過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對自然風光的沉迷與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與憎惡,對於自由執著嚮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組織朗讀比賽。(以語文學習小組為單位,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參加比賽,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輕柔舒緩的配樂,學生進行配樂朗讀,力求聲音洪亮,情感豐富,要體現出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比賽結束後評選最優秀的選手並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小結作業

  1、小結:(帶領學生主動回憶與總結)本節課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2、作業:閱讀《歸園田居》(其一)其他組詩,體會作者對於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並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寫一篇400字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教學反思

  本篇詩歌著重引導學生透過所展現的意向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所找到的詩句和特點各不相同,也會出現偏差,所以在學生討論時,我會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引領學生找到正確的分析方式與著重點,使課堂設計能順利實現和進行。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7

  1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讀中走進詩人陶淵明的情感世界

  2學情分析

  學生讀古詩,大都能準確地有節奏地誦讀,但往往缺乏深入細緻的品味,尤其是走進詩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藉助讀;要透過多樣的讀品味詩的情和詩人的美好內心世界。

  3重點難點

  透過讀體味詩人的情感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歸園田居

  荀子在《勸學》中有這麼一句話,“登高而超,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遠。這句話給我們讀詩、讀文一個啟示,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於我們深入全面地把握詩文的思想內容。高度從哪裡來,標題、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這節課,我們不涉及多了,就從標題開始。

  “歸園田居”怎麼讀呢?是什麼意思?回答了什麼問題?有一個字最重要,你認為是哪個字?這個字是如何領起全詩內容的?

  活動2(活動)初讀

  素讀:咬準字音

  活動3(活動)梳理內容

  讓學生梳理內容(歸何處、為何歸、歸如何)

  活動4(匯入)區域性品讀

  女生讀:“歸何處”即“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

  思考與交流

  1、這一節,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可否描述一下?

  2、選了一些什麼樣的寫景角度,用了什麼寫景方法?

  3、詩人為何對平凡簡樸的田園景象如此津津樂道?

  活動5(活動)區域性品讀

  男生讀:“為何歸”即“少無適俗韻……池魚思故”

  先弄清“從何歸”:

  1、從何而歸?

  2、詩人把官場比做什麼?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詩人把自己喻為什麼?要表達什麼?

  再弄清“為何歸”

  1、“適俗”的“俗”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活動6(講授)走進詩人

  既然詩人“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陶淵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淵明家世與經歷: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遠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經歷: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法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然後可歸結原因:

  1、做官是由於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壯志。

  但為官艱難,難伸志向,還做背良心的事。一個“誤”字表現了陶淵明的後悔和厭惡。

  活動7(活動)區域性研讀

  齊讀:“歸何處”即“戶庭無塵雜……復得返自然”

  “復”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活動8(活動)美讀

  1、怎麼讀“歸何處”這一部分呢?

  一要讀出景物的美(純樸、寧靜、和諧),二要讀出情的深(如釋重負,輕鬆自然)

  女生復讀。

  2、怎麼讀“為何歸”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於本心,心甘情願),二要把握好“誤”(後悔與憎惡)、“鳥、魚”(興奮與自在)。

  先抽兩位學生讀“誤落尖網中,一去三十年。”最後教師範讀。

  男生齊聲復讀。

  3、如何讀“歸如何”?

  把握好“無”與“有”(清靜、閒適)、“久”“復”(苦悶與欣喜,讀得緩慢而放鬆)

  全班復讀。

  活動9(活動)擴讀

  詩外讀詩人

  1、淵明在官場裡混那幾年,像一位‘一生兒愛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強逼著去倚門賣笑。——梁啟超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

  2、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而這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和偉大。——學者葉嘉瑩

  3、七律贊陶潛

  君子固窮歸園田,賦詩飲酒五柳前。

  不為五斗折腰米,只圖南山賞菊閒。

  煙銷雲飛人已去,流傳後世有佳篇。

  滄海桑田逾千年,夢裡猶尋桃花源。

  詩內讀詩人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無”的是適應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熱愛自然的本性。

  2、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無”的是世俗的虛偽機巧,“有”的是真誠拙愚。

  3、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無客套與應酬;“有”的是“餘閒”,有充分的時間勞作、讀書、寫詩。

  4、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無“樊籠”的禁銦與網羅,“有”返自然的自由與快樂。

  活動10(測試)背誦全詩

  試背全文

  活動11(作業)課外練習

  1、寫一篇隨筆,兩個題目任選:

  (1)歸之樂

  (2)詩意地生活

  2、背誦全詩

  3、將田園風光部分改寫為散文。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8

  知識與能力:

  1、以“歸”為線索,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欣賞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3、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理解作者感情的讀詩方法。

  2、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的意境,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滿現實,反抗黑暗,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學習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看圖猜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提示語:

  (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草,芳草悽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2)“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2、看圖猜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和《飲酒(其五)》

  明確: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簡介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情感真摯,詩味醇厚,風格平淡,語言清新自然。開創田園詩一派,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寫於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五個方面描寫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抒發了作者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全詩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二、朗讀探究,瞭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1、聽讀錄音,標出生字詞的讀音,簡單批註難點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請兩位同學扼要概述詩文內容,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到兩句進行朗讀,讀出感情,並說出喜愛的依據。

  3、集體朗誦

  三、小組合作研究

  提問:“歸”字是詩眼,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資訊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資訊值得我們思考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討論

  明確:

  ⑴從何而歸?

  ⑵為何而歸?

  ⑶歸向何處?

  ⑷歸去如何?

  朗讀課文,尋找相關資訊,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官場生活-喻

  塵網樊籠

  情-厭惡悔恨

  2、為何而歸?

  A、少無適俗韻: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愛丘山: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B、守拙歸園田:保持自己高尚的節操和自由的品性3。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

  4、歸去如何?

  所感:無塵雜/有餘閒/久/復

  總結思考:從中可以見出作者具有怎樣的精神追求?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四、詩歌鑑賞中賞析句子的方法

  1、對關鍵字進行分析(煉字)

  2、對關鍵詞句、意象進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達情感

  五、根據提示,圍繞”歸”,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1、從何而歸?棄官場

  2、為何而歸?愛丘山

  3、歸向何處?歸園田

  4、歸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知

  反覆吟讀“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體會詩中的意象。思考:詩人如何描寫園田?園田的景色有何特點?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呢?

  明確:

  作者筆下的田園景象

  所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親切可即,環境幽雅美麗,近景)遠村、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遠景)

  圖象

  所聞——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聲音

  小結:運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恬靜、空闊、幽雅、朦朧的田園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二、寫作手法介紹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

  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細描:也叫工筆描繪法,這原是繪畫的一種用筆方法,這種方法講求工整、細緻、纖毫畢露。借用到寫作中,細描是指對描寫的事物進行逼真地、細緻如微地精雕細刻。

  (1)白描手法舉隅: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孟浩然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故鄉》魯迅

  (2)細描手法舉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總結:

  詩歌原始的動力是心中興發感動的力量,最好的傳達方法不是寫得多美,寫得多麼艱深,或寫得多麼通俗,而是說這種傳達的方式要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內心那興發感動的生命的活動。陳師道評論陶淵明說:“淵明不為詩,自寫其胸中之妙爾。”正是指出了陶淵明詩的好處所在:他所寫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發的生命,感發是平鋪直敘地進行的,他就平鋪直敘地傳達;感發是層層轉折變化的,他就層層轉折變化地表現。陶淵明詩的特色是:用最簡單的詞彙來表達最深微繁雜的情思。——葉嘉瑩《從陶淵明詩看形象與情意之關係》

  三、共情

  1、身居田園的作者感覺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感情?作品連結: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看見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過去。)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歸去來兮辭》

  2、有人說陶淵明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補充:

  (1)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的時期: 19歲,遭遇淝水之戰; 21歲,司馬父子擅權; 35歲,司馬暴政引起孫恩十餘萬農民大起義; 38歲,桓玄殺司馬篡位自立; 40歲,劉裕殺桓玄,弒晉安帝,立恭帝; 56歲,劉裕逼恭帝禪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馬無不是打著擁主護國的旗號,乾的卻是打家劫舍的勾當,真是“亂看慣了,篡也看慣了”。而且身在官場之中,更需在紛亂的政局中見風使舵,相機而動,委曲求全,這對於生性灑脫崇尚自由的淵明而言,的確是一張壓抑心志的大網。

  (2)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

  (3)這個時期內,陶淵明依靠勞動度日。除了耕田灌園,還織過席子,打過草鞋,賣過蔬菜。由於農田常遭水、旱、蟲災,加上官府逼租催稅,陶淵明一家的生活仍極為困苦,有時處於“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的困境。生活儘管困苦,但他固守窮節,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濟登門拜訪。陶淵明已幾天揭不開鍋,餓得起床也很困難。檀道濟勸他再入仕途,陶淵明仍婉言辭謝,並對檀道濟派人送來的米和肉,謝絕接受。

  總結: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嚮往,為了追求內心的寧靜,作者選擇了一條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親自下田躬耕。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飢寒的代價。從這樣的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歸隱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出於內心的意願——對精神家園的捍衛和守護。

  四、思考討論

  作者為何刻意隱去現實生活的艱難和困頓,將田園生活寫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連結: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五柳先生傳》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

  “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遺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辭世(辭官),使汝等幼而飢寒。 ”

  ——《與子儼等疏》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 篇9

  師:今天我們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剛學習過他的《桃花源記》,誰來談一下對陶淵明的理解?

  生1:東晉人,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

  師:大家補充。

  生2:做過彭澤縣令,寫了五首《歸園田居》。他厭惡當時黑暗的官場。

  生3:是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他的很多詩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生4:還有,他好像後來的生活很苦。

  師:是啊,人總是在選擇中放棄,在選擇中忍受的。現在大家結合註釋,默讀一遍詩歌,弄懂基本的讀音和字義好嗎?

  生默讀,交流詞義。3分鐘後。

  一讀文字:讀出一種尷尬和一種辛苦。

  師:早晨的時候我們背誦了此詩,現在我們來進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讀——請同學們讀出一種尷尬和一種辛苦。然後我讓同學帶表情和動作地朗讀。

  生讀。2分鐘後

  生3:老師,我來讀。“種豆南山下”(平緩)“草盛豆苗稀”(兩手攤開,做無奈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做勞累無奈狀,勞累,語氣低)“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做無奈狀,語氣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甩頭做無畏狀)

  生鼓掌

  師:誰來點評生3的表現

  生5:基本上把握了詩歌的意思,有尷尬,有無奈。我覺得語氣還不夠準確。

  師:哪裡?

  生5:最後一句應該讀出一種堅定的語氣。

  師:你來。

  生5:讀(語氣堅定)

  師:誰來談談詩中的尷尬和辛苦?

  生6:辭官高高興興來種田,結果是草比苗旺,尷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勞動,辛苦。

  生7:還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溼了,很狼狽。

  師:還有補充嗎?(過了一會,沒有)

  二讀文字:讀出兩個轉折和一種執著。

  生:慢慢品讀

  生8:老師我讀出了。

  師:講。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個轉折,“但使願無違”是第二個轉折。

  生9:不是,這其實是一個轉折,就是這些小的沾溼累的東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願沒有違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說法。還有一個轉折應該是在開頭兩句,在草比苗勝的現實情況下,陶淵明沒有放棄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歸來。

  生10(著急舉手):老師我明白了,“一種執著”就是戰勝荒蕪的執著,面對困難不退縮,而是用努力戰勝它。(有同學鼓掌)

  生11:老師,我覺得他說的不是很準確,這首詩應該是同一種執著,不可能有兩種執著。記得在初一的時候你給我們將“學而第一1。1”的時候,你告訴我們很多人都解讀錯了,一段話不可能有幾個主題,所以我認為這首詩中的兩個轉折應該表現的是同一個執著。

  生10:那你說是什麼執著呢?

  生11:後面有個“但使願無違”應該是作者的“願”,結合我們對陶淵明的瞭解,應該是迴歸田園的強烈願望。

  生10:那怎麼理解第一個轉折呢?

  生11:啞口無言

  師:應該有個結合點吧!(學生交頭接耳,沒有反應)

  三讀文字:讀出一幅圖畫和一種愉悅。

  師:好,現在我們進入第三個環節——請讀出一幅圖畫和一種愉悅。

  師:提示:大家先尋找可能出現畫面的語句,然後認真體會交流。

  生:讀,然後交流。

  生12:老師,我找到了。(師點頭默許)“道狹草木長”句。我彷彿看到了狹窄的道路兩旁長滿了草,一個老人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田間小路上獨行。

  師:嗯~(聲音拉長)

  生4:他找的這幅圖畫,和開頭的草荒差不多,我覺得不準確。(有同學笑)

  生7:我覺得應該是“帶月荷鋤歸”句。

  師: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師:月下散步圖?

  生9:一鋤。

  師:勞動晚歸圖。此圖有何意味?

  生13:溫馨、和諧。

  師:請同學們用“沒有……,有的是……”的句式說。

  生6:沒有勞動的艱辛,有的是月下晚歸的愜意。

  生14:沒有官場的黑暗,有的是勞動的詩意。

  生15:沒有官場的勾心鬥角,有的是勞動的快樂。

  生16:沒有沒有耕種好的遺憾,有的是對勞作的享受……'

  師:同學生說的很好,有了圖畫,愉悅也被你們說出來了。第一個轉折理解了嗎?

  生11:理解了。有一種對田園的渴望支撐他不怕勞苦,地荒怕什麼,勞動就是了,總比在官場滾混強。(同學們大笑)

  師:對,就是這種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的無限嚮往的執著。勞動的苦中也有樂。那麼,苦衷有樂本質也是苦啊,作者寫勞動的辛苦的作用是什麼?

  生17:這個簡單,就是反襯官場的黑暗了。你想,這麼苦的勞作作者都能苦中作樂,作者寧願放棄官場,迴歸田園,不是說明官場對他這種正直的人來說更苦嗎?

  師:概括得好。

  下面我們進入第四個環節——讀出一種樸實和一種人格

  四讀文字:讀出一種樸實和一種人格。

  師:這裡說的樸實是文風。

  生讀、思考。

  生18:這首詩歌的語言好像對面談話,沒有一點含蓄。

  生19:這首詩和一般詩歌最大的區別是作者沒有選擇什麼意象來營造某種意境,都平白如話。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寫的什麼東西。

  師:這點大家都能理解。不過以後大家不能這樣說喲,要用專業的術語來說。現在大家來自由談談作者的人

  生21:作者寧願選擇勞苦的田園勞動,也不留在官場,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厭惡。

  生22:作者在田園勞動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表現了作者的隱逸思想。

  生23:作者之所以厭惡官場,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同流合汙的潔身自好。

  師:誰能用一句話準確概括。用“這首詩透過……表現了……”的句式

  生24:這首詩透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苦中作樂,表現了作者對田園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官場的厭惡

  生25:這首詩透過作者對田園生活苦中作樂的標繪,表現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透過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表現了對黑暗官場的厭惡;透過對黑暗莞城的厭惡,表現了作者的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師:好,生25用一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淵明的人格。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