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通用10篇)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通用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3.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陶詩之美,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輕易能領會得到的;陶詩之情,同樣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反樸歸真,他的淡泊,是歷經浮沉世俗的淘洗後人性的迴歸。如果就詩論詩,歸園田居並無多少疑難之處,任何強加的桂冠只會導致學生的不滿或不屑。所以,對歸園田居的學習,既要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與感悟,更要注重從側面挖掘詩人的詩心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同詩人,進而獲得情感的薰陶和價值觀的建構。

  [教學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以前學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誰?

  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那裡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他們過著一種自己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但是,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那麼,在現實中,陶淵明嚮往的居處是怎麼樣的呢?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裡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 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詞

  1.學生齊讀讀課文,注意字音

  羈(jī)、 拙(zhuō)、 畝(mǔ)、 蔭(yìn) 、曖àì 、 吠fèì

  2.聽配樂錄音,更正字音,把握詩中情感。

  3.疏通課文,解釋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

  適:適應,迎合; 韻:氣質,本性; 羈鳥:籠中鳥; 拙:愚拙;

  蔭:遮蓋; 曖曖:昏暗、模糊; 依依,輕柔緩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為自然界,又可理解為田園生活。

  四、解題

  1. 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資訊。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資訊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 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資訊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五、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開頭八句。

  概括敘述了自己從出仕到歸田的緣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餘畝”至“雞鳴桑樹顛”八句。

  對田園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戶庭無塵雜”以下四句。

  對歸返田園生活的總結和讚美。

  討論、明確:

  1. 從何而歸? 2. 為何而歸? 3. 歸向何處? 4. 歸去如何?

  六、具體分析

  1. 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 為何歸來?

  明確:

  (1)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汙,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2

  1教學目標

  ①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②掌握詩歌的意象的組合方式;

  ③學以致用,運用所學方法鑑賞同一類詩。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意象”這一概念理解模糊,甚至完全不知。

  3重點難點

  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人物對比

  把周杰倫與陶淵明在一次作文大賽上學生作文中引用頻率進行對比引入新課

  活動2【講授】整體閱讀

  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詩歌內容是從哪幾個方面展開的?

  活動3【活動】誦讀感悟

  透過學生讀詩來領悟詩歌情感。

  活動4【講授】破譯意象

  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歌的精靈。

  活動5【活動】找意象

  找出詩中的意象

  活動6【練習】鑑賞探秘

  方法之一:意象+修辭手法=把情感演繹得可感可見

  方法之二:意象成對出現,可以旋轉出獨特的審美天地

  方法之三:要從結構上將意象組合成一幅畫,融繪畫欣賞技法於其中(色彩美、意境美)。

  活動7【測試】延伸拓展

  田園詩的意象

  稻禾、豆架、流水、蓑衣、草帽、犁鏵、鋤頭、耕牛、雞鳴、犬吠、豬叫,農夫、牧童、村姑……

  這是田園、每一件事都是一首詩,田園,乃是生長植物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

  活動8【作業】說說陶淵明

  有人說陶淵明棄官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選擇,也有人說他的選擇是勇敢高潔的,那麼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這種棄官歸隱的人生選擇的?你認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讚賞?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請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闡明自己的觀點。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3

  教學目標知識

  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透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透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匯入→分析文字→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充套件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傑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汙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讚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後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裡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瞭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摒棄世俗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甦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讚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迴歸後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汙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藉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鑑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餘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鑑賞詩歌,正是要透過揣摩詩句,藉助想象,再現情境,鑑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鑑賞方法

  1、鑑賞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歸園田居》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_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裡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麼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字後,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於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瞭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嗎?

  六、由於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於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這一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我會從這一節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透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透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透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匯入→分析文字→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充套件練習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匯入: 師:初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初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裡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5

  一、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同時還強調“學好語文必須在讀書上下功夫”。本課的設計理念主要基於以上兩點。以“讀書”為基本,讀懂詩歌要表達的意思,讀懂作者的感情,進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字的相關內容,最終達到懂得鑑賞詩歌,去發現新問題,用創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學習語文。這樣,學生的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學習,學生對詩歌特別是陶淵明及其詩歌已經是比較熟悉的,對詩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還不是很熟悉,平時考試在詩歌鑑賞題中就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鑑於這一點,本節課還將在意象上引導學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點在於引導學生透過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感悟詩人的感情。學生的認知障礙也正在這一點上,對於詩人這種隱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與課目介紹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2、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透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分析詩歌的能力。

  2、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方法和手段

  1、讀寫結合法:引導學生運用“以讀促寫、已寫促讀,讀寫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寫作”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透過“提問題——解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3、探究教學法:透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能自主學習的目的。

  八、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情境匯入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人民對城市的渴望從未減弱過,城市裡有大空間,大世界、大機會、能給人大發展(展示圖片),但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迴歸到田園生活中,那裡自由自在。展示城市人的生活百態的圖片(擁擠、繁雜、麻木、匆忙、灰濛濛的天),再展示田園生活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感受詩人的田園生活。

  (二)解題

  1、根據初中的積累以及同學之間的討論,先了解作者陶淵明: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2、把握詩歌的題目蘊含的內容:

  題目的關鍵詞是哪個——歸

  “歸往”何處——田園

  為什麼要歸?田園的生活境況如何?

  學生討論找出關鍵詞,教師引匯出幾個關鍵問題,引領全課。

  (三)整體把握文意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學生自讀課文後,要求根據課文內容用50字左右寫一篇“歸田園居”的讀後感,並推選學習小組代表在班上朗讀。

  2、點評讀後感。(包括對景的感悟、情的感悟)。尋找意象,描繪田園生活得畫面,並概括其特點。展示主要內容及行文思路。

  方宅草屋

  近

  榆柳桃李靜

  景

  歸田園村煙

  遠

  雞鳴狗吠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情

  (四)深入研讀文字

  1、這首詩歌哪些地方有可能會涉及到煉字,請指出並作分析。

  明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裡的“曖曖、依依”,猶如淡淡的幾筆水墨,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用字生動形象,卻又很平常,正體現了詩人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體現了詩人平淡的詩風。

  2、詩人在抒發感情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抒情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同時加以比喻等修辭來表達感情。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就很含蓄地體現了詩人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生活的情感。

  (五)質疑解疑

  陶淵明的辭官歸隱行為在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奔著公務員去”的時代裡比較難以理解,在準確介紹背景的同時,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對今天的現象予以評價。

  (六)拓展延伸

  1、整理中學以來能蒐集到的陶淵明的資料,以“我心中的陶淵明”寫一篇不少於600的文章。

  2、你對陶淵明歸隱田園是怎麼看的,在今天是否可行?請用300字來闡釋觀點。

  板書設計:

  方宅草屋

  近

  榆柳桃李靜

  景

  歸田園村煙

  遠

  雞鳴狗吠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情

  九、教學後記

  欣賞一首詩,外行眼中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線,內行眼中卻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擔負著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任務。古典詩歌的鑑賞教學應該以意象、意境為突破口,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是怎樣形成意境的。也就是說,作者在具體的物象中融注了怎樣的情感。瞭解了這些,便能達到對詩歌內容的把握。詩歌的意境,是真景物與真感情的結晶體,體悟出詩歌的'意境,對其進行深入的品味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本課教學設計,有兩個教學重點:

  一是以引導學生體會欣賞詩歌的意境為重點,力圖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欣賞能力;

  二是透過《歸園田居》組詩的拓展探究學習,從更深入的層面瞭解陶淵明其人其詩的意義。陶淵明的詩在樸素的語言中蘊涵著深情,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實在值得我們後人深入咀嚼鑑賞。為此,我設計了以“朗讀、品讀、比較、探究”為主要學習方法,引領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最後,對陶詩藝術風格的探究,是為了讓學生拓寬視野,在更高的層面上理解詩歌,走近詩人,領悟詩人作品的美感。佈置課外作業,有兩方面設想:

  一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揣摩陶詩語言的妙處;

  二是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聯絡所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進一步探究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詩作的藝術魅力。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6

  教學目標:

  1、解讀山水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作者歸山水田園前的心境,解讀作者形像。

  3、簡單瞭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山水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作者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課文。《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學習作者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作者:作者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開創了山水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山水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山水田園的作者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析題:

  課文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資訊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資訊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螢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誦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鑑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作者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作者對官場的什麼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請同學們開啟最佳化方案128頁。我們班哪個同學說話最大聲的,自告奮勇起來讀給大家聽,好嗎?

  2、為何而歸?

  (1)山水田園。

  (2)由於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山水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繫山水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山水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同學自由發揮)

  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閒適的生活狀態,和那種輕鬆、平和、喜悅之情。

  5、詩中用了什麼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動靜結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徵。描寫景物採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6、如何看待作者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作者擺脫汙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曆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作者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作者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二課時

  七、品讀、探究

  學習《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另外四首詩,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瞭解作者的藝術情趣。

  (課前印發詩歌資料,發給同學閱讀學習)

  1、出示四首詩歌內容(多媒體2)。

  2、同學分組研讀四首詩歌,準備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研讀重點由同學自己確定,或內容情感、或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

  ①窮巷寡輪鞅

  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④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⑤常恐霜霰至

  ⑥零落同草莽。

  【註釋】

  ①野外:這裡指農村。人事:人際交往,這裡主要指與官場的來往。

  ②輪鞅(yāng):鞅是拉車的皮帶,這裡指車馬。

  ③塵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撥開野草。

  ⑤我土日巳廣:我開墾的田地一天天在擴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

  ①,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

  ②,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

  ①南山:指廬山。

  ②興:起床。理荒穢:即除雜草。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

  ①浪莽林野娛

  ②試攜子侄輩

  ③披榛步荒墟

  ④徘徊丘壟間

  ⑤依依昔人居

  ⑥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⑦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一世異朝市

  ⑧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註釋】

  ①去:離開

  ②浪莽:聯綿詞,廣大貌

  ③試:這裡作副詞用,初也,偶也,轉意為“偶爾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叢生的雜草荊棘

  ⑤丘壟:墳墓。

  ⑥依依:隱約可辨的樣子

  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為一世。異朝市:市朝變遷

  ⑨幻化、空無:佛教大乘教派的教義是空,東晉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無宗、本無異宗、幻化宗、心無宗,詩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義解釋,不含宗教色彩。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

  ①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②漉我新熟酒

  ③只雞招近局

  ④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註釋】

  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過濾。濾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鄰而成局。多人聚合歡飲稱局。一說:局,曲也,近局指近鄰。

  3、同學分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

  4、展示某小組學習成果,用點評法研讀《歸園田居(其三)》。

  ⑴“種豆”,代勞作之事;“南山下”,點勞作之地;“草盛”,雜草叢生;“豆苗稀”,“草”、“苗”對舉,形不善經營之狀,更顯樂此不疲之心。

  ⑵“晨興”,早起;“理荒穢”,整刈野草;“帶月”,披著月光;“荷鋤歸”,扛著鋤頭回家。三四兩句中,“晨”、“月”對舉,表明時間的推移,寫出了一天勞作的大概情況。尤其第四句,更是寫出了一種漫步田塍、心滿意得的情狀。

  ⑶“道狹”,道路狹窄;“草木長”,草木牽衣,歸途難行;“夕露”,晚間露水;“沾我衣”,沾溼衣服。從五六兩句我們可以感到山水田園的荒蕪、環境的幽清和夜氣的溼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為“沾衣”懊惱;“但使”,只要讓;“願無違”,不違背自己歸園田的心願。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作者卻言“不足惜”,只要“願無違”,從而將自己摒離塵俗、躬耕自食、返歸自然的心志和盤托出。

  這首詩語言質樸、平淡、自然,將勞動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靜謐景緻融為愜意出俗的意境,記錄著作者參加勞動的情況和感受,抒寫了作者脫離塵俗迴歸自然的閒適喜悅的心情。

  追問:能否結合《歸去來兮辭》來分析《歸園田居(其一、其三)》?

  討論、明確:《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將歸隱時所作,是作者的歸隱宣言,情感激切、興奮,其中所寫山水田園生活是其美麗的憧憬;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歸去來兮辭》中所寫歸隱生活較為飄灑,浮於現實之上。作者描寫的山水田園生活尤其是農田之事,是作為士大夫的作者的主觀上的想象,是並未親歷其中者對之的一種遠距離的關照,是一種審美的描繪,而不是客觀的寫實。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後者是真實的山水田園生活,瀰漫著人間的煙火,人間的生氣。依依炊煙,雞鳴狗吠,所寫景物非常質樸、平淡,營造的是寧靜而不乏生機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於周圍環境中。並且從《歸去來兮辭》到《歸園田居》,作者從理想的雲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現實中的山水田園生活其實並不那麼輕鬆閒適,甚至有些貧乏艱辛(《歸園田居(其三)》)。但《歸園田居(其一)》所構造的寧靜平和的意境氛圍中卻更可見出作者的安貧樂道思想。

  5、 小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作者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通觀五首,官場汙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酒至暢懷,物我皆已忘,日月身邊流。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作者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都包容到他渾厚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汙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瞭解作者的藝術情趣。

  討論、交流:能從《歸園田居》組詩的學習中,談談你所感受到的陶詩的藝術風格嗎?

  小結:作者描繪的是常景,抒發的是真情,闡釋的是至理,挑選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作者的藝術情趣,這就是作者一生的藝術寫照。

  八、播放山水田園風光的音樂畫面(多媒體3),同學齊讀詩歌收束課堂。

  九、佈置作業:

  1、仔細品味下列作者的詩句,說說它們在動詞的使用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⑴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⑵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其一)

  ⑶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擬古(其七)》)

  ⑷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2、結合《歸園田居》組詩、《歸去來兮辭》《飲酒》,談談你對陶詩感受最深的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7

  1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讀中走進詩人陶淵明的情感世界

  2學情分析

  學生讀古詩,大都能準確地有節奏地誦讀,但往往缺乏深入細緻的品味,尤其是走進詩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藉助讀;要透過多樣的讀品味詩的情和詩人的美好內心世界。

  3重點難點

  透過讀體味詩人的情感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歸園田居

  荀子在《勸學》中有這麼一句話,“登高而超,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遠。這句話給我們讀詩、讀文一個啟示,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於我們深入全面地把握詩文的思想內容。高度從哪裡來,標題、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這節課,我們不涉及多了,就從標題開始。

  “歸園田居”怎麼讀呢?是什麼意思?回答了什麼問題?有一個字最重要,你認為是哪個字?這個字是如何領起全詩內容的?

  活動2(活動)初讀

  素讀:咬準字音

  活動3(活動)梳理內容

  讓學生梳理內容(歸何處、為何歸、歸如何)

  活動4(匯入)區域性品讀

  女生讀:“歸何處”即“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

  思考與交流

  1、這一節,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可否描述一下?

  2、選了一些什麼樣的寫景角度,用了什麼寫景方法?

  3、詩人為何對平凡簡樸的田園景象如此津津樂道?

  活動5(活動)區域性品讀

  男生讀:“為何歸”即“少無適俗韻……池魚思故”

  先弄清“從何歸”:

  1、從何而歸?

  2、詩人把官場比做什麼?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詩人把自己喻為什麼?要表達什麼?

  再弄清“為何歸”

  1、“適俗”的“俗”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活動6(講授)走進詩人

  既然詩人“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陶淵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淵明家世與經歷: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遠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經歷: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法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然後可歸結原因:

  1、做官是由於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壯志。

  但為官艱難,難伸志向,還做背良心的事。一個“誤”字表現了陶淵明的後悔和厭惡。

  活動7(活動)區域性研讀

  齊讀:“歸何處”即“戶庭無塵雜……復得返自然”

  “復”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活動8(活動)美讀

  1、怎麼讀“歸何處”這一部分呢?

  一要讀出景物的美(純樸、寧靜、和諧),二要讀出情的深(如釋重負,輕鬆自然)

  女生復讀。

  2、怎麼讀“為何歸”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於本心,心甘情願),二要把握好“誤”(後悔與憎惡)、“鳥、魚”(興奮與自在)。

  先抽兩位學生讀“誤落尖網中,一去三十年。”最後教師範讀。

  男生齊聲復讀。

  3、如何讀“歸如何”?

  把握好“無”與“有”(清靜、閒適)、“久”“復”(苦悶與欣喜,讀得緩慢而放鬆)

  全班復讀。

  活動9(活動)擴讀

  詩外讀詩人

  1、淵明在官場裡混那幾年,像一位‘一生兒愛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強逼著去倚門賣笑。——梁啟超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

  2、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而這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和偉大。——學者葉嘉瑩

  3、七律贊陶潛

  君子固窮歸園田,賦詩飲酒五柳前。

  不為五斗折腰米,只圖南山賞菊閒。

  煙銷雲飛人已去,流傳後世有佳篇。

  滄海桑田逾千年,夢裡猶尋桃花源。

  詩內讀詩人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無”的是適應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熱愛自然的本性。

  2、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無”的是世俗的虛偽機巧,“有”的是真誠拙愚。

  3、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無客套與應酬;“有”的是“餘閒”,有充分的時間勞作、讀書、寫詩。

  4、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無“樊籠”的禁銦與網羅,“有”返自然的自由與快樂。

  活動10(測試)背誦全詩

  試背全文

  活動11(作業)課外練習

  1、寫一篇隨筆,兩個題目任選:

  (1)歸之樂

  (2)詩意地生活

  2、背誦全詩

  3、將田園風光部分改寫為散文。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8

  1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歸”為線索,透過詩中的意象來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滿現實,不與當時黑暗的上流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2學情分析

  經過必修一詩歌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已有較好的把握(具備賞析詩歌的基本能力),且學生初中時已學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只須引導他們“知人論世”,從陶淵明生平入手,抓住一個“歸”字,圍繞四個問題便可很好的理解詩歌。

  3重點難點

  1、重點:把握全文“歸”為線索,透過詩中的意象來把握全詩。

  2、難點:理解作者不滿現實,不與當時黑暗的上流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看圖猜詩句、作者及背景簡介

  (一)看圖猜詩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最傑出的詩人。開創田園詩一派,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他的詩大多描寫了田園生活,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情感真實,詩味醇厚,風格恬淡,語言清新自然。

  2、背景: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活動2【活動】解題

  標題透露了哪些資訊,其中最關鍵的字是哪個?

  明確:作者渴望回到田園生活;題眼:“歸”

  活動3【活動】整體感知:

  1、聆聽詩配樂誦讀(要求:正音;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

  2、跟讀(要求:模仿;體會詩人樸素、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活動4【活動】問題探究

  1、小組討論,理解詩意。

  2、再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問題一:從何而歸?(用課文中的話語作答)

  明確:誤落塵網中、久在樊籠裡。

  作者用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比喻官場生活(詩人在任彭澤縣令八十一天後,不願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

  2、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誤”,表明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及對自己進入官場的悔恨;“久”寫出詩人身處官場的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問題二:為何而歸?(用原詩中的語句作答)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守拙歸園田”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詩人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戀”和“思”是人獨有的情感,作者賦予羈鳥、池魚人的情感,形象地寫出了他們對自由的嚮往,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詩人。借鳥戀舊林、魚思故淵來比喻自己於宦海沉浮中心繫田園及對自由的嚮往。

  小結:“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塵網:指塵世。這裡指仕途、官場。官場生活汙濁而又拘束,猶如羅網。三十年:吳仁杰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人生有幾個十三年?誤落十三年,是一種彌足深陷後幡然醒悟的遺憾與悔恨。“誤落”與“塵網”表達了對汙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比喻詩人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嚮往自由)“守拙歸園田”(守拙: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詩人選擇“歸”的原因概括起來就是:愛丘山、厭官場、慕自由。

  問題三:歸向何處?(用原詩作答)

  明確:園田。

  1、找出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句並用自己的話描述。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學生自由發揮)

  2、詩人用了哪些意象描寫田園景色,這些田園景色有何特點(意境或畫面)?詩人是如何描繪田園景色的?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激發聯想與想象,再現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討論探究,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蘊。

  2、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

  2、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情境創設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魏晉時期,因為社會日漸動盪,政治權利更迭頻繁,內部紛爭劇烈,戰禍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晉人士們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內”,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來對抗那個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壓抑。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魏晉名士,他也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併為後世求而不得的知識分子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生活的正規化。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透過《歸園田居》其一,來了解陶淵明的生命之場。

  二、初讀,自讀感詩意

  1、齊讀,矯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題

  銜接語: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題眼?

  “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範讀,在聽的過程中思考:

  “歸” 換成“去”“來”可以嗎?文字中哪裡可以體現出來“歸”?在文字中找到呼應“歸”的依據,選取1-2處解釋。

  三、再讀,品讀賞田園

  銜接語——朱光潛: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詩歌裡面還有一組意象顯示出了與上面一組意象不同的特點與感情。請同學們自己齊聲誦讀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

  1、 齊讀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方宅十餘畝……虛室有餘閒”。

  2、賞景:藉助想象和聯想,描繪畫面。(概括景物特點)

  請同學們以句號為單位,選取一句或兩句你喜歡的寫景的句子,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預設: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賞心悅目,怡然自得,花榮實繁,生機勃勃。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安寧,祥和,朦朧,恬靜,溫暖,淡遠,自在。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淳樸,自然,幽靜,遼闊,安閒自在。

  “忽聽無塵雜,虛室有餘閒”:純粹,乾淨。

  3、誦讀:讀出怡然自得與輕鬆閒適。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而田園生活輕鬆、清新,淡雅,讀出這種和諧之美。語氣應該緩和而自然,讓人聽了感到很溫馨,很輕鬆。

  四、三讀,聯讀現啟迪

  銜接語: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鼻祖,他創造了一種正規化,從此士大夫心裡便有了田園。對於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為官經歷(ppt展示)。

  393 年(29歲),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歸)

  400 年(36 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 (三年後歸隱)

  404 年(40 歲),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三年後歸隱)

  405 年(41 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 (很快辭職)

  405年(41 歲),任彭澤縣令 。 (81天后辭歸)

  1、自主思考

  結合你詩歌內容及你所瞭解的陶淵明思考:為何陶淵明在短短13年內五入五出?

  小結 : 所以陶淵明不是真的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汙,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羈鳥”和“池魚”。當陶淵明覺察到官場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時候,便毅然的決定隱居,迴歸到自己的田園。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無力改變,轉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尋求人性的復歸。田園生活意味著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淵明的靈魂容器,是他表達生命忠誠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現實人生的一個驛站。

  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2、小組探究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出示PPT)“歸隱”的深層動因——求得內心的寧靜和諧

  這種內心的寧靜和諧,這種寄情山水、迴歸自然的情懷,不僅是中國文人獨有,更是一種全人類普遍意義上的情感需求。德國詩人赫爾德林曾經說過,“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晚年時的看到這句話時亦幡然醒悟,說:人類的本質,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何謂詩意?在陶淵明清新舒緩的田園生活的詩句中,蘊含著幾千年來人類對生活最樸質的追求。

  小組討論:如何“詩意地棲居”?(學生小組討論,形成文字,選代表作答)

  預設:1、學會欣賞平凡之美

  2、偶爾給心靈放個小假

  3、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

  小結:讀遍天下詩書,盡賞人間美畫,聆聽經典名曲,遊覽祖國山河,都是走向詩意人生的最佳途徑。

  五、本課小結

  可以說,詩意,就是靜下心來,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這個意義上說,陶淵明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念想不盡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曠神怡的田園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歸隱生活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陶淵明早已成為過去,但人們面對“進退出處”的人生選擇從未停止。祝願大家不管身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都能夠有一方心靈的淨土可供靈魂詩意地棲息。

  六、作業

  背誦全詩。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教案點撥 篇10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並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透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透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透過學生、教師、文字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透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1、探究詩人迴歸園田的原因。

  2、賞析陶淵明營造出的閒適、恬淡、寧靜、自然的意境。

  【教學難點】

  1、詩人出仕的時代背景。

  2、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捨棄官場迴歸田園,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讀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為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四、品讀詩文,賞析探究。

  (一)誦讀、思考:為何而歸?

  ——因為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麼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物件,但詩人卻為什麼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儘管有誇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麼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為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螢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為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迴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裡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並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再讀體味,深切感受。

  1、請帶著對詩人生平的深切感受來再次美讀詩文。(學生個讀,教師範讀。)

  2、請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

  七、結束語。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捨棄都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願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裡,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寫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