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滄海> 讀《觀滄海》有感(精選11篇)

讀《觀滄海》有感

讀《觀滄海》有感(精選11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觀滄海》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觀滄海》有感 篇1

  一花一世界,一首《觀滄海》盡顯曹操一腔熱血雄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初讀《觀滄海》,我即為此四句深深震懾:好一派氣勢恢宏至景!詩人竟僅憑三十二個字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遠眺江渚之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的磅礴之景,其人的文筆功力可見一斑。總以為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她卻有著“建安八子”之一的稱號是名過其實了。今觀其文,“蓬萊文章建安骨”,不錯,他將建安詩人的骨風揮灑得淋漓盡致。因而,這首詩的前四句我熟記於心,常默誦於口。這四句詩亦成為我印象中所有詩詞最難忘的一段。曹操也隨之成為我腦海中一揮之不去的文人形象。

  不久以後,我讀了《三國演義》,卻為曹操的有膽有識,深諳軍機韜略的大將之風所感。

  曹操生於漢末,時值黃巾起義,群雄割據的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少時便立下了一統天下的鴻鵠志。成年以後,他盡散其家資以招兵買馬,置辦軍械,組建了一小支隊伍。憑著這支不足萬人的隊伍,曹操討董卓,徵張繡,平劉岱,除呂布,滅二袁,剿劉表,伐張魯,終於一統北方,成就豐功偉績,離自己一統天下之夢大進一步。而這首《觀滄海》即是曹操在滅袁紹後,途經碣石山,觀滄海後有感而作。

  至此時,我再度默誦《觀滄海》一詩,它留給我至深印象的,已非四句寫景之段,取而代之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兩句。這句詩以大海之包羅日月,容納星辰之景象自比,暗示詩人自己將如大海包羅永珍一樣,一統中國的凌雲壯志!這看似尋常卻是點睛之筆的兩句忽然深深震撼了我,並令我回味良久——曹操少而有志,終成大事,我不亦立下凌雲壯志,為之不懈奮鬥嗎?

  讀《觀滄海》有感 篇2

  開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繼承了《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交代了觀海的地點。“碣石”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六朝時已沉入海里,東漢末年碣石山在現在的河北省樂亭縣的西南,面對著渤海。

  據史書記載,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了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大戰之前,身為統帥的曹操,登上了當年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事實也是如此。“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面的“水何澹澹”是寫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盪的樣子,而遇到了大風,海面立即掀起軒然大波,在蕭瑟秋風中洶湧起伏著不盡的洪波巨瀾。作者在描寫大海時,又插以山島草木的點染,聳立的山島“樹木從生百草豐茂”,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欣欣向榮。山島草木的靜態與波湧連天的動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威嚴,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透露了作者熱愛壯麗河山的感情。

  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寫的是虛景,這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表現了執行不息的太陽月亮從東方升起,繞天一週,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是大海吐納的;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好像發源於大海。作者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浪漫主義色彩。

  詩歌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詩人的感情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古代許多寫景抒情詩是情景分寫的,如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前句側重寫風水,後句寫壯士決死的感情。再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等等。而《觀滄海》裡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作者自己寬廣的胸懷、豪邁的氣慨,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宋人敖陶孫評論曹操的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的確,這首詩讀來就蒼涼悲壯,歷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讀《觀滄海》有感 篇3

  《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寶庫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筆。它最大的成功是透過對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發展程序的深刻思考和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這是此詩永恆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於東漢末年世宦之家,年輕時也想做一名能臣報效朝廷,但現實卻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黃巾起義,閹黨之爭,繼而董卓之亂,漢王朝危若覆卵。為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黃巾,刺殺董卓,不可謂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漢王朝的毀滅已是不可挽回。於是他獨樹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希望完成統一大業。這首詩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所寫。面對經過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他不會忘乎所以,更不會失意消沉,在他看來,困難與奮發都是人生歷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動盪與安定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關鍵是要有一個正視困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詩言志,字裡行間,我們不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思想和態度嗎?

  讀《觀滄海》有感 篇4

  幾句詩,卻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 而對於一位剛剛學過這首詩的初中生來說,我也有很深的感觸。

  曹操,人物孟德。曹操登了碣石山,野心一個接一個地顯露出來。曹操爬上碣石山,一路上看到了成千上萬的風景。他感覺到了石油的味道,並寫下了他雄心勃勃的“海景”。

  “水何澹丹島起伏。老林,鬱鬱蔥蔥的草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是筆,在曹操的心臟,成千上萬的自然世界的影象有了新的詮釋。曹操在黑板上時,蔣介石,只見寬闊的大海,在深山針對這樣一個美麗的,美麗的背景。見蔣介石樹木蔥鬱的話,我們不禁覺得大好河山祖國的山,碣石山在秋風站在自然刮悄然書寫時,或許曹操則不免有一絲絲涼意,但外觀,同時風去,還用海上的波浪,看到這樣的場面。曹操認為自己的雄心,讓他再千古寫下了著名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句詩表達了作者透過自己的遠大理想抱負,從日、月、星、辰,銀河科技等方面可以寫出問題來了一個作者的宏偉壯志。在日月星辰公司之間卻顯得更加如此我們渺小。詩人進行描寫的大海,既是學生眼前實景,又融入企業自己的想象沒有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氣概。這就是因為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精神境界。

  “海景” - 一展宏圖,大有作為叱吒風雲的傳奇,真的很喜歡見人見詩。

  讀《觀滄海》有感 篇5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信步登上了高聳的碣石山,來觀賞浩瀚無邊的大海。

  腳下湛藍湛藍的大海,就好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閃著光,和藍天連成一片、相互映襯。一陣風吹來,海水捲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盪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佈蒼翠的花草樹木,秋風吹來,樹葉簌簌作響,彷彿在演奏一曲美妙動聽的樂曲。頓時,一種清爽的感覺充滿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洶湧澎湃的波濤不斷轟擊著礁石,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

  欣賞著美景,我彷彿看到了太陽、月亮從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陽和月亮的輪迴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銀河群星輝煌燦爛,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結而成,包含在大海寬廣博大的胸懷中。我完全陶醉於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於關於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漸晚,才盡興而歸。

  我感嘆大海的美麗與廣闊。山島是靜,波浪是動,動靜結合,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水畫卷。大海還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包容一切,無私奉獻,我們做人也是這樣。心中感慨萬千,放聲高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讀《觀滄海》有感 篇6

  《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濤洶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詩人不禁嘆道:“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詩人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逢的滄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島嶼,想到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是何等激奮!這是詩人眼前的島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掠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英雄本色;波濤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於是詩人嘆道:“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讀《觀滄海》有感 篇7

  一首寥寥幾句的詩歌,卻表達了作者的宏偉壯志。而對於我一個剛剛學過這首詩不久的初中生,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曹操,字孟德。當曹操登上碣石山上時,心中的志向一一湧現出來。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一路以來萬千景象,油感而發,寫下了豪言壯志的《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曹操是筆下,在曹操的心裡,對自然界的萬千景象有了新的詮釋。曹操登上碣石山上的時候,看見那寬闊的大海,在高山的映襯之下如此的美輪美奐,美不勝收。看到碣石山上的樹木如此豐茂,不禁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站在碣石山上時,秋天的晚風在悄悄然的刮過,也許曹操這時不禁會有一絲絲涼意,但是看到在秋風刮過的同時,海面上也有了波濤,看到這樣的場景。曹操不禁想起了自己遠大的抱負,於是又接著寫下了千古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句詩表達了作者自己的遠大抱負,從日、月、星、辰,銀河等方面寫出來了作者的宏偉壯志。在日月星辰之間卻顯得如此渺小。詩人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氣概。這就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觀滄海》——展現了一個雄心勃勃、大有作為、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物,真是見詩如見人。

  讀《觀滄海》有感 篇8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樣的詩,給予人的是說不出來的恢宏、博大之感,是決不可以—一字一句地解說的。只有能夠一個人大呼大喊的場合,才可以誦讀這樣的詩。這是一個講究”靚“ ”酷“ ”斃“的時代,這個時代藝術的口號是”生產快樂“,而我卻覺得,在男生女生不易區分的時代,應該提倡讀一下這樣的詩要自強,中國青年應該有一種大海的氣魄,不反對“愛” “玩” “搞笑”,但是也應該有那麼一點點時間讀讀曹操的《觀滄海》,長長陽剛之氣。 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首純粹的寫景詩,也是中國最有氣勢的一首寫景詩。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海與山,樹與草,風與浪,全是在作者的俯瞰之下,連日與月的行走,也是在詩人的腳下,這真是雄大得讓宇宙也得降服的氣魄。

  充盈詩中的是蒼涼與憂患,但是又絕無哀愁與無奈,在這蒼涼和憂患與海、山、樹、風、日、月的對話之中,讓我們感覺到的是躍躍欲試的征服慾望,這是對著強大者宣戰時高聲的呼喊,面對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這樣的歲月,讓人激情燃燒。曹操是北征少數民族烏桓時寫下這首詩的,這個時候,雖然幾個強大的對手已經被他降服,但是南方群雄並立,統一大業困難如山壓海迫,但是從這詩中,看出來的是曹操無所畏懼的雄心,敢寸:征戰的氣魄。

  讀《觀滄海》有感 篇9

  我站在河北西南部的碣石山上,向下望去,那一望無際的滄海呈現在眼前。

  海水在動盪,浪花是海上的奇景,波浪滔天。可她更像一個舞蹈家,她能讓人解除煩惱和憂傷,盡情地舞蹈,海浪衝擊著岩石,不時得發出一陣“嘩嘩”的響聲。那滄海的顏色那麼藍,使人感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太深。縱是名師高手,也難以描繪,幾座小山聳立在海中央,和一座水上城市一樣,有花、有樹、爭奇鬥豔、應有盡有。一陣秋風輕輕的吹來,平靜的海面碧波盪漾,層層波紋隨風而起,伴著跳躍的陽光,伴著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戲。

  每天月亮升起,太陽就好像被大海吞沒了,太陽和月亮,像親姐妹一樣,形影不離,真是情真意切啊!晚上的星星像銀河裡灑下的光輝,滿天星斗,繁星閃爍,把海面襯托得更加美麗、更加迷人。此時,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東臨碣石,已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讀《觀滄海》有感 篇10

  《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透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

  詩的起筆交代登臨之地碣石山,點明登山的目的是觀滄海,平穩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對觀海所見景物的描繪。

  描繪大海景物,詩人先從大處落筆,著力渲染大海蒼茫、山島聳立的雄渾氣勢,展現出海的金景,這完全符合人們登臨覽勝的習慣。接著由全貌寫到區域性,把視線由遠處拉到近處,俯察腳下,雖然時屆初秋,碣石山依然樹木叢生,百草繁茂,色彩、剛柔、動靜和大海形成映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也是眼前實景,但比前面所寫“水何澹澹”更進了一步,是詩人在審視之後的所見所感,當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時,完全被它的雄渾壯闊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樣的浩渺無際。等到佇立一久,才似乎回過神來,原來風在吹著,海浪在激盪洶湧著,感到它蘊藏著搖撼宇宙的偉力。這樣寫就在平直中現出層次變化來。從結構上看,既把對海水的正面實寫推向高潮,又自然的過渡到下面的虛寫。

  後四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了另一幅海景:繞天執行的太陽和月亮,好像是從大海的胸懷中升起的;夜空中橫亙蒼穹的銀河也好像從大海發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萬物,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詩人這裡採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描繪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讀者透過這虛擬的壯麗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偉,同時也感受到作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詩人胸懷的博大和奇偉。所以,這樣的寫景實際是在抒情,是以景語作情語。

  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曹公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他的詩都是直接或間接抒發他的政治懷抱的。《觀滄海》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志在容納,以海自比。他在《龜雖壽》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都反映了他統一國家的大志,這種英雄本色是一般詩人學不到的。這也正是曹操的詩既有藝術的魅力,能給人以藝術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積極進取,增強勝利信心的根源。

  讀《觀滄海》有感 篇11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讚美之詞。“澹澹”而更加讚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機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絡廣袤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託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執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裡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可以翻譯為高興到了極點,可以用寫詩,唱歌來抒發自己的志向和胸懷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願曹操的這首《觀滄海》,能讓我們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最是傷心秋又到,難聞何日是歸年”的悵惘中釋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坦然面對人生旅途中的各種疾風勁雨,知難而上,彈奏人生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