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案範文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湧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裡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執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裡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絡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透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裡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