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觀滄海》解讀
《觀滄海》無疑是寓情於景的佳作。於是就想是否能拿這個做點文章。因為這首詩歌對比這一課中的其他三首詩歌而言似乎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寫景(除了最後兩句合時而作的句子外)沒有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但我們只是一般文學作品中除了說明文或一些新聞型別的特殊文體外,都會有作者的情感直接或間接的在字裡行間表露出來,那在這首詩歌裡,作者把情感隱藏在了哪裡?(景物裡)特別是詩歌中重點寫到的(滄海)裡。 (寓情於景)
讓孩子們找出詩歌中提到滄海的句子:水何、 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寫了海的一望無際、波瀾壯闊、氣勢)而後再進一步讓孩子們在這四個句子中找到實寫滄海的句子。(水何、洪波湧起)為何認為另外兩個句子是虛寫呢?(若:好像)(誇張)作者虛寫這兩個句子有何用意?(創造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同時寫出了大海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氣)題目是觀滄海,也就是看海,那這幾個句子已經把海看好了,為何還要寫石山上的樹木、百草呢?(動靜結合、寫出了島上的勃勃的生機,和大海的波瀾壯闊相映成趣)透過這幾個不斷步步深入的問題,孩子們對詩歌的景色描寫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那種開闊的、生機勃勃的意境已經開始走進了他們的心裡。此時就需要引導孩子們如何在景中悟情,而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此時可以欲擒故縱的提這麼一個問題: 看來整首詩都還是在寫景何處有情?這時需要教師出示寫作背景,這也是讓他們能體會景中有情的一個最好的墊腳石。(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海》。)有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孩子們你覺得這些景色裡面有作者的情在裡面嗎?如果有那又是傳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詩中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託了他的.昂揚鬥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氣吞山河的氣魄)
“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歌中沒有直接的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裡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詩歌講到這裡,此時我們也能明白曹操在《煮酒論英雄》中說的關於英雄的見解。“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而這樣的胸懷大志在詩歌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中已經顯露無疑。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時露霸氣”,而這也正是曹操的精髓所在。他的那種霸氣、那種豪情壯志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一覽無遺。
正如易中天評價曹操一樣:曹操,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責的是他的人品,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歷史功過,最沒有爭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