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潮> 觀潮的資料

觀潮的資料

觀潮的資料

  《觀潮》是南宋文學家周密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透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小編帶來觀潮的資料

  背景介紹: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著名的國都。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於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

  作者也興致勃勃地來到錢塘江邊,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的場面深深震撼著,他彷彿看到了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巧妙結合...觀潮結束後,他回想起洶湧的潮水發出滔天巨響、岸邊的看潮的人群齊聲驚歎,他的內心以為那震撼人心的場景深深觸動......終於,他再也不能忍受內心的平靜,一定要把這壯觀場面記錄下來!彷彿一幕幕都已呈現在他的眼簾;他拿起毛筆,筆走如飛、行雲流水;僅用了兩百餘字,便把錢塘江潮的宏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作者覺得這篇寫得不錯,於是將它添加於《武林舊事》的卷三。當人們看到此文後,讚不絕口:“既能很好的描繪出風景,又不失民俗氣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啊!”這篇文章也就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直到現在,也仍是描繪錢塘江大潮的經典之作。

  典故: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鹹,愈來愈鹹。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裡,把海洋的水都弄鹹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有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裡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鹹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裡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譁”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湧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颱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

  作者簡介:

  周密 (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間為義烏縣(今年內屬浙江)令。入元隱居不仕。自號四水潛夫。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並稱“二窗”,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

  資料拓展—錢塘江大潮:

  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餘亞飛詩云:“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裡,蘊藏能量可驚天”。潮頭初臨時,江面閃現出一條白線,伴之以隆隆的聲響,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頃刻間,潮峰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面,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觀潮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觀潮的資料

  1.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趙宗成、朱明元。文章節選自《喜看今日錢塘江潮》。

  2.課文出現的語文以外的知識

  錢塘江湧潮:因受太陽、月球引力影響和地球自轉的作用,海面會出現潮汐,這是普通現象。然而錢塘江的潮湧卻分外壯觀。特別是每年秋分時節,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潮勢更加洶湧,當年蘇東坡有"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感嘆。錢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別大,除了因為這時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還有獨特的原因。

  錢江湧潮,出現在我國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入海處附近,因屬海寧市,所以又叫海寧潮,錢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時,海水從寬達100公里的江口湧入,由於兩岸逐漸狹窄,灣內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現湧潮,加上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於外洩,反過來又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錢塘江口橫豐一條巨大的沙坎,潮水湧入時受到沙坎阻擋,速度減慢,而後面的潮水又迅速湧上來,後浪推前浪,潮頭也越來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

  海寧縣鹽官鎮東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觀潮聖地。這裡建有觀潮臺、觀潮亭和鎮海塔。江面只有兩三公里寬,潮勢最盛,潮頭並列一線,海寧寶一線潮"之稱。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南北岸勢不同,漸成二段。南段速度,經段速度慢,當南段蕩回與北段匯合時,潮頭相撞,聲如山崩地裂。鹽官鎮東8公里的八堡最官觀賞此景。海潮西進,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壩時,怒濤驚堅,碎作潑天大雨,潮頭反竄塘岸,為"返頭潮"。距鹽官鎮12公里的老鹽倉是觀賞此景的佳點。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以鹽官觀潮的人如潮湧。這時潮頭最高時可達3.5米,潮差可差8~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