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觀潮》教案設計範例
《觀潮》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觀潮》的教案應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瞭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精彩的場面描寫。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過程
1、匯入
2、作者及背景簡介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與吳文英(夢窗)齊名,人稱“二窗”.)四水潛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宋滅之後不再做官。他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觀潮》選自《武林舊事》,這是周密在南宋滅亡之後追憶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國都是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於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南宋詞人周密曾經觀看了錢塘江湧潮,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生動的描繪了出來。
3、全體朗讀,掌握正確的讀音
楊誠齋(zhāi) 京尹(yǐn) 艨艟(ménɡ chōnɡ) 乘騎(jì)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鯨 波(jīnɡ) 羅綺(qǐ) 僦 賃(jiù lìn)
4、對照課本註釋,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互相翻譯,疏通文意。
5、初讀感知
(1)、描述觀潮時四副各具特色的畫面
a) 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b) 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
c) 寫弄潮健兒的英姿
d) 寫觀潮人數之多
(2)、從“既望”看古人對某些日子的特殊稱謂。
“望”是古人對陰曆十五這一天的稱謂,“既”是已經過去的意思,“既望”是指過了陰曆十五,因此是十六這一天。類似的稱謂還有“晦”(指陰曆每月的末一天)、“朔”(陰曆每月的初一)
6、研讀賞析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一句大有橫空出世之勢,先聲奪人揭示了描寫物件,點明瞭題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於首句。
(2)第一段中,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樣的順序寫景?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採用怎樣的修辭方法來表現?
明確:從“方其遠出海門……勢極雄豪”為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寫出了海潮的壯麗雄奇。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僅用“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把海潮在遠方、漸近、奔湧到眼前時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3)水軍演習的場面寫得扣人心絃,其精彩之處表現在哪裡?這樣一場複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這是採用怎樣的寫法?採用這種寫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個場面精彩之處在於參加演習的船隻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鬥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後撤退迅速;
最後結束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是採用動靜相襯的方法,造成起勢浩蕩,轉瞬即逝,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4)第三段為何寫彩旗?
明確:持彩旗弄潮不是為了裝飾,乃是為著“誇能”,用某一具體的物體把某種無法直接顯示出來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強調出來,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溼”是對弄潮兒本領的最高妙的稱頌和讚歎。
(5)第四段中寫觀潮人數之多與上文寫錢塘江潮的氣勢、 操練水軍的情況及吳中健兒有何聯絡?
明確: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麼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結:本文描寫的水軍演習、弄潮表演以及觀潮情景,既襯托了錢江湧潮的奇偉壯麗,又共同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風景畫、風俗畫。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兒的不凡風采,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課後習題
作業:完成課後練習。
附錄:《觀潮》閱讀練習
4.下列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觀:景象
B.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騎:騎馬
C.隨波而逝逝:去,往
D.珠翠羅綺溢目溢:滿,充滿
5.下列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則玉城雪嶺跡天而來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僅有“敵船”為火所焚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D.以此誇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
A.作者以精煉的筆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弄潮健兒的英姿以及人們觀潮的盛況。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對錢塘江潮進行描繪,表現了江潮的雄奇壯觀。
C.文章最後一段寫江岸十餘里間觀潮人數眾多,熱鬧非凡,直接表現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詞精當,寥寥數筆便能繪形傳神,如“騰身百變”四個字就刻畫出弄潮兒上下翻騰、變化多樣的驍勇身姿。
7.把下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分)
⑵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2分)
【答案】
4.B
解析:“騎”是馬的意思,名詞,讀jì。“乘”是騎、坐的意思。
5.D
解析:A第一個“而”表修飾;第二個“而”,連詞,錶轉折,但是,卻。B第一個“之”結構助詞,的;第二個“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第一個“為”被;第二個“為”介詞,替,給。D兩個“以”都是憑藉的意思。
6.C
解析:C答案錯在“直接表現了”,文章最後一段寫江岸十餘里間觀潮人數眾多,熱鬧非凡,是從間接或是側面描寫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⑴忽然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和物彼此一點也看不見。(譯出大意1分,落實“略”的意思1分。) ⑵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都披散著頭髮,身上畫著花紋。(譯出大意1分,落實“文”的意思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