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精選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教學情境的創設既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它不僅能激發數學問題的提出,也能為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提供相應的資訊和依據。透過這次的學習、研究、實踐、交流,使我認識到了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性。
1、要正確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
2、創設情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係。因此,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按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安排教學過程。
3、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儘可能做到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既有適當的難度,又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的情境中及時提煉出數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擺設”,要運用到實踐中去。
4、情境的內容和形式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低年級學生對聲音、動作更有吸引力,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如運用猜謎語、做遊戲、編兒歌、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形式;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儘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還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環境做出相應的設計和改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有效課堂、高效課堂。
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透過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調動“情商”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創設的教學環境。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要素為:
1、情境是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學習環境,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素材和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是教學情境的必備要素。
2、情境包含豐富的學科知識、能力因素以及與相關學科的因素。
3、情境具有調動學生積極學習和成長的情意因素,具有學生參與的角色要素。
4、教學情境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地、本校、本班的課程資源,體現了學校課程資源較高的開發利用的程度,具有可供操作的硬體設施和時空要素。
5、情境具有趣味性和浸潤性,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探索問題的興趣,有較好的對問題進一步拓展空間。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原則:
1、誘發性原則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保證新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因此創設教學情境時,最好要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使他們產生積極思考的慾望。
2、真實性原則
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儘量使情境是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現實生活中能找到的。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透過對問題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如果對某些教學目標無法創設實際情境,可創設趨於逼真的間接情境。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生活中的現實情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調查實踐活動,在觀察體驗中,廣泛收集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3、接近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創設問題的深度要稍高於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使學生需要經過努力思考,“同化”和“順應”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摘果子時,需“跳一跳,夠得著”。
4、合作性原則
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交流和分享獲得的資訊、創意及成果,並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之間愉快地交流、協作,並共同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5、衝突、和諧統一的原則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注重考慮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使課堂“亂”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而且還要考慮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讓師生相互啟發、誘導,達到熔融一體、和諧共振的境界。
6、層次性原則
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也遵循這一規律,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儘可能依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架設好學習的框架,有層次、有梯度,考慮好問題的銜接與過渡。
有效的教學情境設計,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一般認識規律、身心發展規律,並與他們所學習的內容相適應、相匹配。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和有意義的學習心向,能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接受問題的挑戰,併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
透過有效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
在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幾種常用的方法:
1、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虛實結合。
2、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引人入勝。
3、創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恰到好處。
4、創設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情境,啟用熱情。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需要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地積累和嘗試。只有透過不斷的努力,教師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 篇3
繼續教育網上學習,我選的這課《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給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後,我結合教學,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課中所講的情境,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形、景象以及環境、境況的意思。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並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認識,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透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諮詢,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教學情境可以貫穿於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
在音樂課教學中,良好的情境啟發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主動學習的驅動力,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一節好的音樂課,就是要把課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一、巧妙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研究和探討“有效教學”模式中,匯入新課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它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開端。是學習新課的開始能迅速、主動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一首歌曲的前奏,它可以給演唱者和聽眾以情感的啟示,確定演唱時的速度、音高及基本情緒。而音樂教學的導課,猶如歌曲的前奏,它能使學生做好思想上和情緒上的準備,為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我在上肖邦鋼琴音樂這課時,在課前播放《貓和老鼠》彈奏鋼琴的片段,曲子剛好和本課要欣賞的曲子相同。很多學生就停止了他們的課間遊戲,都來觀看讓他們感興趣的片子。學生在課前就進入了本課的情境中,而且在課前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是要根據音樂的情緒、風格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聆聽音樂的心理諮詢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他們進行想象,鍛鍊他們的思維。在現代教育手段中,多媒體的運用也能發揮出很好的創設情境的功效。
例如:在欣賞非洲音樂這課,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心製作了多媒體教學課件,隨著音樂的展開把學生帶入非洲原始部落的意境中,讓他們模仿非洲黑人擊鼓、嬉笑、舞蹈,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以及情感都完全沉浸在在非洲歌舞的情境之中。視覺、動覺、想象等審美因素,綜合作用於學生的情感,達到了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審美境地。在這節課裡,大家玩得很開心,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三、利用表演,遊戲等活動創設情境。
音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透過模擬演示和遊戲活動,將學生置於真實的情境氛圍中.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將知識融入實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例如:我在上民歌欣賞的一課中,欣賞各民族民歌時,我分成幾組,讓學生透過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來唱不同民族的歌曲。有些學生扮演xx人跳起了新疆舞步,並配上“掀起你的蓋頭來”的歌曲伴奏;有些扮演蒙族人做起了騎馬的動作;有些學生唱起了藏族的民歌《北京的金山上》;更有些學生還跳起了孔雀舞。透過這些學生自主的表演,學生基本掌握了各民族的特徵,也熟悉感受了各民族音樂的旋律,使學生的情感和學習都進入了一種最佳的狀態。
再如,在我的一節公開課中,我在最後的環節設計了一個對歌賽,我唱前一句,學生接唱後一句,學生分為2組進行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參與積極性相當高,課堂氣氛達到一個高潮。在這樣的遊戲比賽情境中,學生學得相當輕鬆,也相當快樂。透過教師對教學環境的創設,師生情感的交流,讓學生在疑中學、動中學、趣中學、樂中學、學中樂。
透過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我覺得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應結合個人特長,緊扣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創設出富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其中學到知識,獲得能力,並能體驗到學習的愉悅,以實現教學的最最佳化,達到情境創設的目的。
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說明要辦好一件事,興趣起決定性作用。對於語文教學而言,情景創設更不能忽視,情景創設的好壞,往往決定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好奇心,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發生的,教學情景的創設有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可以直接關係到教師教學效果,把學習活動變成學生的精神需要。創設一種適合於學生學習的情景對於激發學生求知慾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境教學法”的基本含義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透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最佳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啟用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
二“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輕鬆的學習。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鬆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緒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三“情境教學法”的目標與作用
新課程從以人為本、迴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一般來說,情境創設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和生活體驗,越易調動他們的全部感受和經驗。設計中應體現啟發的要求,自始至終地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積極性,注重多種教學因素的最佳化組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儘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創新,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驗讓學生做,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是非讓學生辨,異同讓學生比,好壞讓學生評,最大限度、恰到好處地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自我調控的機會。
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小學生髮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最佳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小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小學生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小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小學生本身的自我運動。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淨化人的心靈,使人的情感得到淨化和昇華。它剔除了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份。這種淨化後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訊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四“情境教學法”中情境的創設途徑
在教學中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情感的課堂,一個對話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我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
“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創設問題情境,要盡力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腦子積極主動地轉動起來,促進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的發展。
古人說“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認為質疑是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起點。那麼,怎樣使學生真正經歷發現問題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的過程創造條件,為學生自主質疑提供機會。在語文教學中,我常常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首先飽含深情地講了乾隆皇帝對圓明園的高度評價,讓學生對圓明園產生神往的感情,接著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親眼目睹神往的圓明園變成灰燼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質疑。學生義憤填膺,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提了出來,“圓明園過去是什麼樣子?”“八國聯軍為什麼要燒了圓明園?”“清朝政府為什麼不阻止?”
在這段導課中,我透過激發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能夠把學生儘快的引到新知識的思考中去,並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助於完成教學目標。
(二)創設表演情境
故事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環境等諸多要素組成的,其特點是內容豐富,情節完整,角色不同,個性鮮明。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強的篇目,特別適宜表演。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時候為學生創設一個表演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時,課文的重點一是要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受到熱愛祖國,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學習聯絡上下文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和勇敢,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為文章的時代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只憑講讀來學習文章,學生是很難理解文字的。因此,我決定把這篇課文先交給學生,以電視劇的形式自己導自己演,第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分段的時候,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在段與段之間有空行,數一數空行就知道了是幾段。接著我趁勢說:“那麼,課文留有空行,就是為了方便我們分段嗎?你們不妨聯絡電視連續劇,聯絡電視中的鏡頭切換來思考。”過了一會兒,有學生領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電視連續劇中的一集,開始小男孩碰到德國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帶路是一集,游擊隊和小男孩聯絡又是一集,消滅鬼子又是一集,最後部分又是一集。”我順著學生的話說:“好,這節課老師就讓你們來當導演,當演員,我們也來把這篇課文演成四集電視劇,怎麼樣?”學生群情沸騰,躍躍欲試;我藉機出示閱讀要求,並且強調:“要想演得好,必須要先把劇本吃透!”在整體感知課文的環節,我打破了“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件什麼事”這種模式化切口,而是從課文寫作上的一個特徵——空行——入手,引導學生聯絡電視表現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閱讀心理,然後讓學生來表演,對此學生也是情有獨鍾。在這些教學中,匯入和學習時,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朗讀時,仍能使學生保持一種十分興奮的心情,這無疑是十分有利於學習的。最後讓學生到講臺邊來表演。我適當地渲染一些氣氛,學生們都興趣盎然,爭先恐後來表演、朗讀。有的學生甚至將對話背了下來。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得開心、讀得開心、演得開心,在寬鬆愉悅的表演情境中感悟了夜鶯的人物品質及其形象,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地去閱讀,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語文課上的閱讀教學真正地走向有效性。
(三)創設想象情境
新課程要求教師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自由地翱翔。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或點到為止,或留下空間,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廣闊天地。但想象不是憑空產生的,要引發學生的想象,就必須把靜態的平面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能觸動學生思維的情境。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快樂和幸福的小女孩第三次擦亮了火柴,在奇異的火光中看到了美麗的聖誕樹。我抓住“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裡的一個樣,在向她眨眼睛。”這一靈動鮮活的語言,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這個快樂的小天使、可愛的小精靈在對小女孩眨眼睛,你知道這眨著眼睛的小畫片在對小女孩說什麼悄悄話呢?”一語激起千層浪,有的說:“賣火柴的小女孩,我
是快樂王國的精靈,你願意和我一起去遨遊世界嗎?”;有的說:“寂寞的小女孩,你願意和我跳一曲舞嗎?”;有的說:“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叫什麼名字,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有的說:“可憐的小女孩,你冷不冷?我有一件禮物送給你,你喜歡嗎?”。這樣,情境的創設喚醒了孩子們的愛心,學生透過想象對文字有了進一步的感悟。之後,我就讓學生帶著這種對文字的體味朗讀相關段落,每一個學生用她的語言,她的眼睛,還有她的神情告訴了我,她們在用心讀,讀的情深,讀的意濃。
(四)創設朗讀情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而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必須有師生情感的共同投入,創設情境朗讀,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語感,獲得“美”的體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我在教學《鳥的天堂》時,我邊播放大榕樹的錄影,邊聲情並茂地描繪“真是一棵大樹,枝幹連著枝幹,連綿不斷;那真是一棵美麗的樹,那麼多的綠葉,綠葉有的深,有的淺,有的疏,有的密。那掛在樹上的榕須,有的已經有碗口粗細。”看了這段錄影,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了“啊”的感嘆。當教學“鳥的天堂確實是鳥的天堂??”片段時。我讓學生緊閉雙眼,靜聽那預先錄好的群鳥鳴叫聲。有的鳴聲悅耳,有的鳴聲沉濁。聽了這個錄音,學生都被那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鳥叫聲所陶醉,在心中呈現了一棵既美麗又熱鬧的大榕樹。錄音創設了課文的美麗情境後,還不滿足,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陶醉在美麗的景色中。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有關大榕樹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一一展示,進行有聲有色的描繪,讓所有的同學又一次感受到榕樹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教完三個片段後,我再指導學生朗讀,輕而易舉,學生個個讀得美滋美味的。
教育是充滿生命力的,讓我們用愛和智慧去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帶來幸福的閱讀體驗。
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 篇5
表演體會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三年級的小同學愛唱、愛跳,喜歡錶演,也喜歡看錶演。在一堂音樂課上,我就利用孩子們的這一點愛好,開展了教學,讓孩子們透過表演體會情境。在欣賞《木偶的步態舞》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活動場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故事情節創編動作,同時配上音樂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在隨後的歌曲學習《一隻短笛輕輕吹》時,我又讓同學們分別扮演小羊、牧童、小鳥,透過舞蹈的形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歌曲,並加深了對歌曲的印象。這樣,透過各種表演能使學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和音樂表現力,使他們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特徵緊密結合音樂課的特點,運用各種手段創設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生動、活潑、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引起積極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創設情境教學心得體會 篇6
“創設情境”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有效的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用數學眼光關注情境,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
一、創設針對性的教學情境。
古人云:“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創設的一大優勢就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而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普遍具有比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因此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在高年級如果還創設“逛超市”、“喜羊羊與灰太狼”這樣的情境就未免讓學生覺得太過“小兒科”,提不起興趣了。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我們在情境的內容選取與呈現方式的安排上必須有所側重,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煥發課堂活力。
二、創設連貫性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數學廣角:合理安排》時,筆者做了這樣的嘗試:用“阿麗的一天”設計了一個情境串:用小明早晨起床的情境匯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安排的合理性;然後下午沏茶招待客人是教材的例題,重點讓學生探究如何透過合理安排節省下時間;最後用晚上幫媽媽做晚餐的情境進行鞏固提高。在這一情境串中,以“小明一天的生活”為明線,以“思考安排如何體現合理性,時間是怎麼節省下來的”為主線,以“初步感知——重點探究——鞏固提高”為程序,層層追問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情境中,積極動腦,熱烈參與。整個課堂清晰流暢,渾然一體,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