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醫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醫生心得體會

醫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醫生心得體會(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生心得體會1

  四年了,當昔日的大部分同學都面臨畢業的時候,我才踏上實習的路途。經過四年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想去醫院轉轉的,可是實習的安排卻生生的扼殺了我對實習的期待。上半年不能住在醫院,每天要跑去醫院,還好不用每天晚坐班,這就比在醫院住的人好一點,起碼有點時間看看書。

  不過半年之後,我也要住在醫院了,“享受”每天晚坐班的“樂趣”。不管怎麼樣,還是對實習充滿期待的,正如老師說的,學了那麼久,這算是終極檢驗了,只是希望自己不會表現得太差,不然師弟師妹被我們連累,打包去從化中心醫院我們就罪大惡極啦。昨晚,因為抽籤決定誰要離開附一院,我的上鋪8選7被抽中了,我心裡也狠不好受,如果不是因為我想著既然要公平,擔心老師偏心的話就抽籤決定提出這個提議的話,也許她就不用離開吧。這一年半以來,我和她兩個人被分出來不和班裡的同學一起住,我們兩個就有相依為命的感覺。她一直很照顧我,每次她回家都會帶好吃的給我吃,每次我不舒服不管多晚,她都陪我去醫院看急診。在我糾結於考西醫還是中醫,考廣中醫還是中山醫抑或是留在本校,她都在包容著我,她說不管我選擇什麼她都支援我。每次我問她我能不能考上研究生的時候,她都狠信誓旦旦的告訴我,我覺得你是我們班最有機會考到外校的,你都考不上的話我們班就沒幾個人能考得上了。雖然知道她只是想給我信心,但是聽了還是很舒服的。她很會煲湯,但是我很懶,我想喝湯卻不想動手,可是她卻每次都弄好。這一年半,我和她一起看書,一起開片,一起吃飯,一起失眠......雖然我們經常吵架,而且為了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吵架,比如stone sir的精神問題,比如白大褂的問題,比如洗衣粉的問題,很多很多,但是沒有十分鐘,不知道是誰先開口,我們又沒事了。其實我的脾氣並不好,有時候我會朝著她發脾氣,有時候沒有好的臉色給她看,但是她從來沒有怪我,而是包容我。陸好說要我好好珍惜這麼一段感情,以後分開了,捨不得也要捨得了。所以我真的希望,她能好好的,不要不開心了。

  崗前培訓,聽到範萍老師說“從現在開始,你就是一名24小時住院醫師了,沒週末,沒節假日,不能請事假,春節不能調班的話,輪到你什麼時候值班就什麼時候回到醫院值班,不要再把自己當成一名醫學生,從今天開始,你已經是實習醫生了”,我覺得她說得太狠了,這樣的實習會不會累死人埃

  當然崗前培訓說的最多的就是怎麼保護自己,作為一個醫生,就不可避免的要接觸一些有傳染病的病人,比如hiv感染者,比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體感染者,聽說很多實習生操作不小心,碰到病人的血液的事,希望我們班的同學好好的去實習,也平平安安的畢業。總之,大家實習加油了,52周的實習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

  醫生心得體會2

  經過一晚緊張又期待的等待,終於到中醫附一兒科診室進行了第一次見習,病房的條件還可以,衛生也很乾淨,但我顧不了那麼多,因為老師已經開始帶著我們仔細地查房,一個又一個問題拋過來,我們似乎有點招架不住,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在一陣陣沉默聲中,真想馬上吞下整本兒科書,幸而老師比較仁慈,和言細語地教了很多知識,源於書本高於書本。

  我所見的病例有6個月,男喘息型支氣管炎,有明顯呼吸聲增粗,呼氣音短促,呼氣音延長;男,8歲,過敏性紫癜,化驗單上有血尿、蛋白尿等,還有麻疹患兒,症狀沒有書上那麼明顯全面,要認真細心辯證。

  臨床見到的症狀多而複雜,有些患兒很準確的診斷是什麼病,我深深地體會到當一個醫生不容易且肩上的擔子有多重,看著本該是無憂無慮在外面玩耍的孩子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想這會成為我以後學習的動力,紮實自己的基本功,理論聯絡實際,做一個醫生,幫助這些本該燦爛的生命。

  醫生心得體會3

  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群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是一個臨床二級學科;其範圍涵蓋了各種年齡、性別、各個器官系統以及各類疾病。其主旨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群為範圍、以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的長期綜合性、負責式照顧,並將個體與群體健康融為一體。全科醫療強調持續性、綜合性、個體化的照顧。強調早期發現並處理疾患;強調預防疾病和維持健康;強調在社群場所對病人進行不間斷的管理和服務,並必要是協調利用社群內外其他資源;其最大特點是強調對當事人的“長期負責式照顧”。總體來講更加的人性話,更多的體現病人與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全科醫生也稱為家庭醫生,是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新型醫生,是執行全科醫療的衛生服務提供者,是為個人、家庭和社群提供優質、方便、經濟有效、一體化的醫療保健服務,進行生命、健康與疾病全方位負責式管理的醫生。具體說來,全科醫生重點以社群為服務物件,提供高素質的醫療服務以及人性化的醫療保障,給予病人持續性、綜合性的照顧。全科醫生的工作是以社群為範圍,以家庭為單位,以病人為中心。他們更注重的是人,而不像專科醫生一樣,相比更側重於疾病本身;在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的時候,他們更加註重病人的權利,因為人雖然有疾病在身,但不能否認他仍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家庭、社會背景,所以全科醫生必須全面瞭解每個就診病人家庭、社會各方各面的詳細資訊,以便能更好了解造成病疾的原因,採取更加全面且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不但可以幫助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服務效率,而且還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發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簡而言之,全科醫生就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我對全科醫學並不瞭解,甚至認為這完全不重要,透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對於全科醫學這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對於全科醫生這一職業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作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我更多瞭解的是專科醫療的特點,為期一年的實習,使我習慣了綜合醫院“各司其職”的工作模式,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工作領域,每個科室也有專門負責會診的醫師來幫助其他科室處理本科室的相關疾病,在這樣的工作模式下,表面上分工明確、互相幫助,實則常常互相推諉,耽誤患者病情。尤其是我在心內科、腎內科和內分泌科實習的.時候,感觸最為深刻。老年患者往往同時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而這些患者住院時只能根據病情的相對輕重選擇其中一個科室,我每天無數次往返於心內科與內分泌科,只為請會診老師指導用藥。與此同時,由於長期服藥的的肝腎損傷,腎功能障礙的高血壓患者也常常為住院究竟到心內科還是腎內科而迷茫。

  此外,我在實習期間也常常遇到許多老年病人一年內反覆住院或每天的同一季節“固定時間”住院,這種現象以呼吸科和心內科最為常見。老年人心肺功能隨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差,尤其的年輕時吸菸的患者年老後每天冬春時節很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而這些慢性疾病治癒的機率幾乎為零,每次住院患者都只為減輕症狀,給予一些簡單並且常規的治療即可滿足其需求。心內科也一樣,肺心病的患者每逢換季時容易發病,除去極少數病情嚴重的患者,大多數患者每次使用同類型藥物,即可緩解症狀,這類患者常常“點藥”,不需醫生檢查病情,只要求醫生“按方抓藥”。試想,三甲醫院的病床被這樣的患者住滿,真正急需醫療資源的危急重症患者卻時常因為醫院無病床而輾轉於各大醫院之間,奔波勞苦暫且不提,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只怕患者終身都感到憤恨。

  去年11月,我輪轉至社群醫院實習,這本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的時間,而社群醫院卻門可羅雀,住院部的空床少說也有一半,願意來的患者多半也是本院醫師的親戚朋友,或是因經濟原因無法負擔大筆藥費而不得不在社群醫院治療的患者。我每天在辦公室都無所事事,此時在三甲醫院實習的同學卻忙得腳不沾地,這讓我對我國現下醫療資源的分配產生質疑。專科醫療本該是收治疑難重症患者的,尤其是我所實習的三甲醫院,更應該負責幫助全市及周邊地區基礎醫療單位治療疑難雜症。而大量昂貴的醫療資源卻被慢性病、老年病等功能性疾病患者所佔用,尤其是專家門診有近一半的時間是在應付只為健康諮詢而來的老年人。

  全科醫療與專科醫療是各司其職、相輔相成的;但在服務內容與方式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專科醫療處於衛生服務的金字塔的頂部,所所處理的多為生物醫學上的疑難重病,往往需要動用昂貴的醫療資源,常依賴各個不同專科的高新技術。專科醫生是運用越來越複雜的精密儀器裝置救治患者的技術權威,而患者是“聽憑醫生處置”的高技術手段的被動受體。全科醫療處於衛生服務的金字塔底層,處理的多為常見健康問題,其利用最多的是社群和家庭的衛生資源,以低廉的成體維護大多數民眾的健康,並長期並連續地管理各種無法被專科醫療治癒的慢性疾患及其導致的功能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涉及服務物件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和健康信念。

  在全科醫療服務團隊中,患者(個體或群體)醫護人員得力的合作伙伴,是社群或家庭管理目標的制定與實施的主體之一。作為專科醫生,則要坐在醫院的門診大樓裡等待病人“登門造訪”。由於就診患者數量多,流動性大,勢必造成醫師無法向全科醫生那樣瞭解每個病人,因此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過多的重視病人的社會屬性,而只能把重點放在病人生物屬性的疾病上面,也就是說他們的任務就是儘可能把生理的病疾醫治好。相比之下,全科醫生不僅要

  解決就診者的生理病疾,還要注重患者的心理,行為因素,提供長期性服務,以幫助病人杜絕暴露於各種危險因素下。所以說,全科醫生的工作更能體現當今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我國的全科醫療起步較晚,還並不發達,全科醫學教育在我國也起步較晚,目前仍未形成有效的全科醫學教育模式。我希望在今後醫學生的培養中增加全科醫生的比例。畢竟,全科醫療更加人性話。同時,也要改變社會觀念,讓人們知道全科醫生並不是技術水平低的醫生,社群醫院並不是沒有保障的醫院。讓人們相信基層的醫療其實是經濟實惠並且靠譜的,把昂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也讓專科醫生不需要再兼顧全科醫生的工作,專心完成自己的專業科研。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每當我們醫學生看見這句話時,總有說不出的感慨,同時也感到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而全科醫學的理論給我們點明瞭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也為我們以後的臨床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一個稱職的全科醫生不止要具備精湛的技藝,還要具有時刻為病人著想的素質;不僅要及時瞭解病人的病情,還要了解病人的心情;不論是多難治的疾病,只要病人和醫生都在盡最大的努力,那我們就是成功的。全科醫學讓我學到了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全面看待問題”,很好的運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臨床中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但以病人為中心的落腳點永遠不會變,只有深入瞭解了病人的心理、生理特點,才能邁出第一步,才能有的放矢。全科醫生不僅要把握急重症的轉診時機,防止慢性病,還得解決病人的心理,行為問題,幫助處理他人家庭問題等等,總之,全科醫生的工作並不輕鬆。

  全科醫學所研究的重點不僅是對某些疾病的診療手段和處理技術,而是更要研究生活中廣泛的健康問題、醫學論理與善待人生的價值觀。在全科醫學的教育中體現了與專科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內容和不同的教育場地,全科醫學是一個嶄新的學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一名醫學生、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任重道遠,全科醫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教會我們如何用理論聯絡臨床,如何全面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思考解決問題,更好的分配醫療資源,為患者解決病痛。

  醫生心得體會4

  有幸參加了黃石市舉辦的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此次培訓的目的是培養全科醫師的全科醫療思維和社群服務理念、管理經營技巧和應變能力,透過對學員進行系統的現代全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全科醫師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溝通技巧,塑造和諧、向上的全科團隊精神和工作氛圍。培訓內容從全科醫學概論、社群預防與保健、社群衛生服務管理、醫患溝通技巧等八大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提出的觀點清新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以淺顯而富有說服力的舉例和互動教學。讓學員真正參與並積極思考,使這次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淺。

  一、明確了全科醫師的位置和任務

  全科醫師、全科醫學、社群中心在以前,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以為社康只是一個社群的小診所,全科醫師只是在基層看看小病,開開藥品的低水平醫師。但通過了近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我對全科醫學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全科醫學和臨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一樣,都是臨床二級學科;社康中心同樣也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衛生服務機構。社康的服務物件不僅是病人,而且還有沒病的健康人群。全科醫師不單要會高超的醫術,還要懂得與患者溝通,進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臨床專科醫師一樣以被動和以疾病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開展工作,而是要主動對社群居民開展衛生服務、進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樹立以預防為導向的診療理念。透過這半個月的培訓來,我對全科醫師的理解從當初認為的:只要會看“發燒、感冒”就可以的赤腳醫生,提高到對個人、家庭和社群提供人性化、持續性與綜合性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服務的經過專業醫學訓練的高素質醫師。

  二、提高了醫患溝通的能力的認識

  現實社會的醫患關係日趨緊張,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醫鬧也越演越烈,醫生越來越難當。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醫生與患者在溝通方面出了問題。1977年恩格爾(G .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人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徵的綜合體,因此,以“醫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逐漸被“以病人為中心在培訓中,透過授課老師不斷給我們灌輸“以病人為中心,健康為導向,加強溝通”的社群服務觀念。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對醫患溝通有了新的瞭解,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壓力與問題,軀體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大醫院的門診醫師的每日診療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試問大醫院的門診醫師怎麼可能花大量時間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的心聲。而全科醫師則不同,全科醫師管理的病人數及範圍相對專科醫師少且固定,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交流,同時方便對病人的預後進行跟蹤隨訪,甚至可以讓患者主動參與自己診療方案的制定或調整,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主”的服務理念。這些都可以大大改進醫生與患者的溝通。

  三、增強了對全科醫學的未來的信心

  只有透過政府大力發展社群衛生服務,為社群群眾提供方便的就醫場所,才可能解決社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是關係到國策民生的大事。所以在未來全科醫學將是朝陽學科。

  醫生心得體會5

  進兒科之前,聽到一些別組同學對兒科的感慨:實習閒得發毛,帶教老師很逗很扯。後來親身經歷了,發現後者比前者更讓人感到無趣。很遺憾。主要因為這號人實在不是我喜歡的型別。講起課來思路混亂、答非所問,還常常自以為是。最後一天見識了他的字,果真字如其人——又長又飄。於是很慶幸上學期他因為出差沒給我們講課,否則一定會帶我們跑偏……

  總結了一下,這周我MS只幹了兩件事:研究肺部聽診和研究小孩兒為什麼哭。

  說起聽診,真是一項技術活兒——從第一天查房我不會辨別吸氣相和呼氣相起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之後回到辦公室就開始自我聽診,無奈衣服太厚,一片寂靜無聲……接下來每次查房我都硬著頭皮、努力屏息靜聽,最後總算聽出了點什麼。

  查房時另一大發現:幾乎每個小孩對“白大褂”都極度恐懼。即便只是讓他們張嘴看嗓子,也會鬧得聲嘶力竭。有時某個孩子一哭,鄰床那位立即也被傳染。雖然我從小就是愛哭鬼,可上醫院時幾乎從沒哭過。所以對這些小孩的哭十分不解。說小孩打針時哭是因為疼而不滿,可是不滿為什麼就要哭呢?還有因恐懼而哭,MS是人很小的時候就形成的條件反射,可是哭就能解除威脅、緩解恐懼嗎?好吧,我承認自己是實在閒得無聊才琢磨這些問題。不然不找點事做真的會長毛啊……

  醫生心得體會6

  在臨床工作的這一個月以來,我對護士這個職業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工作是很繁忙,夜班是很辛苦,但是這些換來了一個又一個患者的康復出院。嫻熟的操作並不是重中之重,三查七對首當其衝,任何時候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從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現在已經會一些操作,懂得一些治療,每週老師會組織小講課,傳授我們知識與經驗,促使我們不斷進步。

  我目前要做的是細心,耐心,不給自己惹麻煩,不給患者惹麻煩,不給老師惹麻煩,平安順利度過實習期。很多人對護士有一個不正確的認識,這一個多月我見到了之前沒有見過的人,從剛開始的玻璃心,受到一句冷言冷語就受不了,如今已經好很多,何必因為別人影響自己,耽誤了該做的事情。

  當然,我還遇到了一些暖心的患者,記得我第一個打皮下的患者,或許她看出來我緊張了,她居然安慰我說沒事,你打吧,我不怕疼。當時真的是很暖,同時也鼓舞了我,也為我之後的操作增加了許多勇氣。從那之後,我就努力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現出不自信,因為我的不自信會換來她們的擔驚受怕與對我的不信任。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句話一點都不錯,24小時都有護士陪伴在患者身邊為患者治療,總而言之,我越來越意識到護士的重要性,希望我可以做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