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範文

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

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範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1

  透過這段時間的專業發展學習,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務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階段學習的心得:

  一、專業化發展全面為我們講述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知識,共分幾個章節

  包含了《教師的職業道德與人格魅力》、《教師的職業意識與人文素養》、《教師的成長策略與教師生涯規劃》、《教師怎樣做教育研究》等章節。透過任課老師的精彩教導,我們不斷認識了相關的理論知識: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初步理解了教師專業化理念與實踐的相互聯絡;教師專業發展的有關規律;如何規劃教師自身的成長生涯;反思—從自己的教學的得與之中找原因,總結經驗與教訓;合作——向同事學習;教學相長——與學生共同發展;如何做好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評價。從這些資料中讓我對教師專業化有了全面的瞭解。

  二、透過學習使我瞭解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念與內容。

  1、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教師專業發展首先強調教師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員”;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師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師發展的自主性。

  2、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包括: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態度與動機。

  三、透過學習讓我更進一步地瞭解了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形成根源及緩解對策。

  1、透過這次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叫教師的職業倦怠,也知道了教師的職業倦怠的表現有:長期的情緒上的倦怠感;人格的解體;較低的成就感。

  2、同時知道了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有:個體方面;教學方面;社會方面。

  3、瞭解了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源包括:社會方面的根源;組織方面的根源;個人背景方面的`根源;學生與教學情境。

  4、瞭解了一些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以教師發展階段論透視教師職業倦怠,給處於倦怠期的教師以支援與協助;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建立良性支援機制;建立社會支援網路,對教師職業持合理期望;引導教師正確認識職業倦怠,並透過心理療法緩解壓力。尤其我想要講的是學校的領導層應該正確認識並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來對待本校的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開展。

  四、透過學習,我明白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幾個有效途徑

  並結合自己在鄉鎮中學所任教的實際情況,不斷從自己的反思中去進行提高;多與同事合作,從合作中得到自身素質的提高;在與學生的交流與學習中去得到提高。

  總之,透過這次專業化發展的學習,讓我提高了自己不少的理論知識,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這些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書育人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2

  透過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論得到提升,觀念得到轉變,我深感肩上壓力的沉重,更感責任的重大。我要不斷地思索,不停的探討,永不停止的實踐,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實處。

  一、教師應具備學習精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1、學習精神。知識經濟的到來,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新課程改革的上場,不得不促使教師們參加到學習中來,繼續教育,終身學習。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勤奮地鑽研,要使自己的觀念能夠與世界教育發展同步。

  2、敬業精神。教師要把辦好教育作為自己的一項事業來做,做好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篤學,團結協作,為人師表,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本職工作,對教學工作精益求精,並能夠與時俱進,根據學科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提高專業發展水平。

  3、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向學生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不僅要教會學生們怎樣學習,更要教會孩子們怎樣做人。教師承擔著培養各種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許多重任。因此,教師的工作是沒有止境,也無法用尺寸計量的。他們必須具備一種特殊的精神,默默無聞的勞動來自於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教學的熱愛,源於看到學生成長的喜悅,並由此感到個人生活的充實和價值。

  4、創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學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師要開展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種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協調一致、相輔相成的創新,也包括教師自身的創新素質。

  二、轉變教育觀念,營造良好氛圍

  觀念轉變是課程改革重中之重的問題,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新課程倡導“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的理念。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在鑽研教材中,儘量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製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影象和幻燈片,以最佳的情景、畫面、音樂、色彩和語言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改變評價觀念,注重課後反思

  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及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及時評價,使評價成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以評促學,以評促發展。

  課後教師要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要善於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和提高。積極撰寫反思型教學案例,不斷地記錄和積累教學工作中的體會、經驗和資料,有利於教學工作的深入進行,有利於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每教完一節課後,教師記下本課的創新“亮點”;找不足之處,寫出改進之法;想應做之法,留下瞬間感悟,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

  教師專業發展的心得體會3

  一、要用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轉變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

  恰當的教學情景創設,不僅為學習數學拉開成功的序幕,而且會成為他們主動探索數學領域奧妙的動力,因此,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要有激趣的作用,還要求情境與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絡起來。如果僅僅為了追求時尚而繳盡腦汁,捏造教學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透過觀察、測量、摺疊、討論,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想象,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3、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學段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氣息不要喧賓奪主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時下頗為流行的提法與做法,但在實踐中教師常常不能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有的為聯絡而聯絡,或牽強附會,有的不加選擇,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氣息濃郁了,但數學思維的培養缺失了。

  我認為,數學生活雖然與生活關係密切,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適度而恰當的聯絡生活,對於數學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難以數學化一樣,如果數學教學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償失的,數學課的"主角"永遠只能是數學本身,數學學習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來為生活服務,也可以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能力,但不能走失數學本身。

  5、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每天接受大量的資訊,電視、報刊、網路等都是學習數學的場所。這要求我們打破課堂侷限,把周圍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並引導學生運用各類資訊,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新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就應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去感受教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就"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知情統一規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他們從創設情境,驅動探究數學現象的好奇心;調動情緒,產生探究數學規律的樂趣;交流情意,形成樂學數學知識的態勢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力圖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指引"和"抱著"想到,"引"與"抱"採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樣。葉聖陶說過:"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指引"能使學生養成善思考的好習慣,隨時關注周圍事態的變化,明白事物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已定的事隨時會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事物的形式或內容隨時會換成另外的一種。好習慣應該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與之相對應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抱著"就會養成一種依賴情緒,什麼事都不去考慮,也不想考慮。因為他知道會有人來指導他怎麼做,至於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產生,要想別具一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指引"學生學習,而不是"抱著"學生學習。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