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1

  剛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便被書名所吸引了——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對於初為人師的我覺得班主任不僅讓我毫無滋味,而且五味翻陣。然而讀了這本書後,我感受到了,一位睿智的老師,以細膩、包容的情懷,將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書中字裡行間流淌著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年輕的班主任鄭英老師。鄭英卻在班級管理上做得風聲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連續7年擔任了兩個班的班主任。她先後成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並也成為了自己所教學科的權威刊物《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的封面人物。

  鄭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過她的書,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細微處用心。”正如鄭老師所說。優秀教師第一條是“記住學生的名字”。每個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個故事,因為它寄託著父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鄭英老師將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連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頓時有了生明,更顯示出在集體中的價值,增添了同學間的親密感。鄭老師還提出我們可以在記住孩子的名字時可為孩子取暱稱,在課間談話時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帶進課堂。這是老師走進了學生心靈的第一步,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是教師贏在起跑線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多麼細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師啊!極其簡單的細心,卻有著不簡單的內涵,從中透射出人文關懷。

  不僅要學會在細微處用心,鼓勵孩子、欣賞孩子,而且在必要時要學會懲戒學生,當然善用、慎用這把雙刃劍。鄭英老師書中提到懲戒的規則需要明確,“醜話”說在前,給學生一個“可視”的標準,從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錯誤的機率。同時懲戒也需要留有空間,給學生自選性的懲戒方式。這有利於學生靈活機動地選擇自身能夠的方式承認並改正錯誤,而且能儘量地確保學生一旦犯錯,就早有思想準備,起不到懲戒的效果。在實際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這種做法,學生在出現錯誤,進行懲戒的時候,這種可選性的方式的確讓孩子更樂於去接受,同時也竭力維護規則的權威。

  班主任開展班級常規工作時,經常翻翻這本書,大有益助。書中收錄了諸多班主任的管理妙招,的確是“一線班主任的寶典”。將適於自己班級的方法帶到實際工作中去,會讓人不知不覺地發現做班主任確實是有滋有味。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2

  不知道從什麼時刻開始,上班變成了一件糾結的事情。明明必須要去面對的工作,總是選擇逃避的方式,比如今天要去通知的事情,需要學生完成的事物,需要老師配合的工作,在一段筋疲力盡的時段,它會變得恐怖,折磨人的心智。在管理這個班級兩年的時間裡,總有間歇性的情緒在阻礙自己班主任的工作,解決的方式只能是:誰都會如此,熬一熬就過去了。但當頻率不斷重複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工作瓶頸在出現,只是我能做什麼呢?當生活變得無滋味,摧毀的將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而這是多麼可怕。

  在這樣狀態下期盼而來的暑假是分外令人興奮的,假期裡偶爾閒得讀起鄭英老師這本《班主任,可以做的這麼有滋味》。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說教,不想滿書生動的故事,案例讓人不自覺都通讀了一遍,頓時發現,原來還有這一件更讓人興奮的事!

  書中敘述的故事真如書名這般,有滋有味。在細微處用心,著眼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將班主任工作變得生活化,而生活不是戰場,沒有冷漠的硝煙,沒有無謂的犧牲,沒有一開始就決定好的結果。生活是順其自然,充滿著神奇的。她講到,用你對生活的態度去對待你的學生,你會發現另一片場景。學生也許會不盡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會回報多少。我們也許要的不是回報,但那種酸甜苦辣之後滿滿成長的喜悅,這將是一種過程中最幸福的事。作為班主任體味的就是這樣一種有著涅槃的成長幸福,你和學生一起,不會孤獨。

  如果用生活的方式,我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或者就如同書中而言,不在是利劍而是火把,照亮他們的內心,直抵溫暖,或者若干年後依然會記得那些美好的鼓勵的話語,伴隨著成長而慢慢積澱成為一種想念。鄭英老師用很淺顯的語言,細膩的表達了這樣的感情:無論怎樣的學生都需要鼓勵,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把握好語言的度,將能“化干戈為玉帛”;一句話,一個淺顯的道理,都能“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給我很大的啟示。工作中的煩與累,往往很多時候是自己新增進去的。用譏諷的語言來代替所謂的“黑色幽默”,效果究竟有多好?很多時候我們將學生看成是階級裡的另外一部分,他們的不良習慣和錯誤,會用放大鏡放大很多倍之後呈現出來,若干次之後,即便是再有耐心的老師也會煩躁而生氣,結果只能是兩者都受傷,這樣的一個心結橫構在師生之間,不改變方式,只能越行越遠。然而,作為班主任的疑問又會接而來之,換種溫柔的,於學生而言,效果卻無法立竿見影,或者失去威信,在學生眼裡只是一隻“紙老虎”?這樣想的老師肯定不在少數,這裡鄭老師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簡單而有效的道理故事。不多言,卻能在無形中給學生很多空間去理解和體會。

  我們想當然的把孩子想的簡單,又或者想的太過複雜。其實孩子如同自己,更喜歡有深意一點的說教。有人性化的閔懷,有智者的睿智,有懷抱世界的寬容,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漸漸接近你,如此更有意義。在今天做教師,不再是簡單的孤獨的教學,與學生更加有效的交流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唯有交流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他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帶著好奇,帶著激情的心,走近。有時候語言就是釀一滴神奇的蜜,學生會聞香而來。

  當交流變得不再是障礙,學生可以懂得你的想法,班主任的工作將不再只剩下煩躁,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的信任感,彼此間建立的信任,師生之間的對立面也將瓦然崩解,站在一條線的我們,還有什麼不能解決呢?看到這裡我不禁也問自己,都在自己人氛圍下的工作,還會沒有滋味嗎?

  有時候,就是那靈機一閃,某一句話,某一點提醒了當局的我們,找到合適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域性工作,從細微處著手,將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大家庭裡的所有故事,相信誰都會不願離開,誰都會學著體諒,學著和諧,如此,都會有滋有味!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3

  最初吸引我的是這個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讀後感7篇。我帶著十分的興趣,讀完全書,不禁感嘆這是一位小細緻、大智慧的班主任。

  鄭英老師在班級管理上做得風聲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連續七年擔任了兩個班的班主任。她先後成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鄭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過她的書,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細微處用心。"正如鄭老師所說。優秀教師第一條是"記住學生的名字"。每個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個故事,因為它寄託著父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鄭英老師將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連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頓時有了生明,更顯示出在集體中的價值,增添了同學間的親密感。鄭老師還提出我們可以在記住孩子的名字時為孩子取暱稱,在課間談話時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帶進課堂。這是老師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讀後感走進了學生心靈的第一步,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是教師贏在起跑線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多麼細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師啊!極其簡單的細心,卻有著不簡單的內涵,從中透射出人文關懷。

  鄭英老師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責、訓斥、也很少嘮嘮叨叨、不著邊際。更多的時候她用簡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來打動孩子們,留給孩子們的是思考和沉靜,更是收穫感悟。

  在細微處用心,著眼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將班主任工作變得生活化,生活是順其自然,充滿著神奇的。她講到,用你對生活的態度去對待你的學生,你會發現另一片場景。學生也許會不盡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會回報多少。

  我們也許要的不是回報,但那種酸甜苦辣之後滿滿成長的喜悅,這將是一種過程中最幸福的事。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4

  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的名班主任鄭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一書。這本書講的多是初中學生的管理經驗,但對一直擔任小學班主任的我啟發也頗多。

  首先,班級管理要從細微處著手。

  班級是一個小社會,也是一個大家庭。班級管理既要從大處著眼,又要從小處著手。名字,在多數人看來是多麼普通,多麼不起眼的一種代號,可在鄭老師的眼裡,卻成了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從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機,透過作詩、猜謎、編題、命名、專刊、桌籤、暖色等形式,讓學生感覺自己引起了老師的注意,得到了老師的重視,從而也使老師在用心對待學生姓名的同時,也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這樣一個極其簡單的細節,如果沒有教師的用心採擷,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維C "。另外,在與學生的對話,如何獎勵與懲罰學生,怎樣與科任教師合作,與家長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見慣的日常工作中,鄭老師也能從具體的事例反思、總結並逐步形成一種教育的藝術。透過眾多的案例,我們發現鄭老師在與學生對話時表現出的學識與智慧,這需要老師胸藏千秋腹有底蘊,如果沒有這些隱性的豐富來支撐,又怎能有那顯性的精煉。對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電的願望。

  在獎勵學生的時候,我們多比較隨意或依靠習慣,獎勵兩個本子、筆之類的,或發張小獎狀了事;當學生犯了錯誤時,聲色俱厲地呵斥一番,甚至罰抄、罰站等粗暴地處理,而不去考慮這樣的獎懲是否能起到相應的作用。鄭老師在這方面發掘出了新活有趣、驅動內在、真情感人、得體適度的獎勵藝術和依"法"施罰、語言責罰、引導擔責、心靈責罰的懲戒藝術,讓獎勵平中見奇,使懲戒令人信服,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與家長合作時,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多管齊下,形成立體。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們常用的家訪、電話聯絡、家長會等以外,我最感興趣的是"聯絡本"的形式。透過聯絡本,教師、家長、學生之間隨時進行無聲的交流,十分便捷。每一種交流方式,鄭老師都能從細節考慮,在家校之間構築一架暢通的橋樑,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於創新,不走尋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級管理外,鄭老師還善於創新,她和同學們一起為班級設計的"狄德羅睡袍"——班徽,換一種方式制定的班規,因勢利導整頓的儀表,公平有效的衛生安排等方面,獨闢蹊徑,開啟了班級文化的建設,為我們展示了諸多班級管理的妙招,也讓我們分享了過程的甘甜與幸福。

  令我最受啟發的有兩個地方,第一是"收作業講究技術含量"。每天早上,當我踏進教室門口時,總有一種無力感:教室裡要麼亂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馬燈似的交各種作業,邊交邊大聲說話,不是組長喊"交作業了!"就是組員叫"組長,作業本!"要麼就是低著頭在書包裡翻來翻去找本子,還有的乾脆站著看著大家發呆。本來應是書聲琅琅的晨讀,卻變得像茶館似的。不說吧,這大好的時光浪費,太可惜了;說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幹——交家庭作業啊!每每這時,我就在想,這種現象必須得改變了。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進行"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說服教育外,始終沒找到或者應該說根本沒有認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因此,這種現象已存在較長一段時間了。看了鄭英老師如何阻止這一"破窗現象"的論述後,為她採取的解決辦法而由衷地佩服,也為自己遇到問題,只知嘆息而不求"解"的懶散慚愧和自責。

  另一個就是關於"班隊課怎樣上才有效"。說實話,我的班隊課,正如鄭老師所說,已走形變樣,甚至淪為擺設。隨著國家對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班會課應成為常態化,讓它真正發揮作用。如何上好班隊課,鄭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趟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凡事預則立",讓班會主題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題分為四大版塊:生日、節日、愛國、機動,同時制定德育日曆,將每月主題統籌安排,然後從"目標的唯實、環節的節約、活動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幾個方面具體設計班會課。告訴我們如何從宏觀和微觀上把握好班會課,也為我們即將開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實踐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於總結與反思,從熟悉的地方看風景。

  這也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實鄭老師的這本書並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只是從平時經歷或看到過的教育案例中,立足於班主任的常規工作,透過具體的教育言行承載厚重的師愛,反覆思考、總結,將實踐與思考對接,給我們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過程。

  面對繁瑣的班主任工作,我們常常疲於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處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還常常感嘆"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真的如此嗎?鄭老師回答得好:不是!是我們失去了一顆善感的心,故而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如果我們能培養起對教育細節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對家長裡短、常規瑣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常常遭遇一個個問題和困難,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一個個契機呢?只有我們有心,那些所謂的問題也許根本不是問題,所謂的困難也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熟悉的地方不缺風景,缺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鄭英老師就有著這樣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善感的心。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風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體會過的幸福。作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執著如一地守望著這片教育的農田,澆灌出豐碩甘美的果實!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心得體會5

  參加了培訓後,深深折服於鄭英老師的教學態度,我想要更深入的瞭解她管理班級的一些方式方法,也是經驗尚淺的我迫切在工作中成長的需要,我買了鄭英老師出版的這本《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讀完這本書,一些班級管理借鑑來用,確實效果是不錯的。

  首先,講的是學生名字的藝術,她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以前,我教的班級很多,除了自己做班主任的班級會記住學生名字,其他班級,教了一年下來,能叫出名字的也就只有5、6個,想讓學生回答問題就只能點座號,有時想要叫某個同學,但是名字記不住也只能作罷。看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名字的重要性,最起碼,我現在學會了記住學生的名字,也許一開始比較費力,但是記住學生名字的效果還是顯而易見的,我能隨心所欲的叫出學生的名字,學生也能從課堂中感覺老師對他的尊重,上課也會更給力。

  關於校規班規方面,學生偶爾會犯錯,遲到、不交作業、不搞衛生等小問題會經常出現,以前我總是罵他們或叫他們家長來教育,很多時候他們也只是害怕我而攝於我的威嚴。現在,我會讓學生選擇措施來“懲罰”,也就是書中所介紹的“自助餐”,讓學生選擇,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所選擇,也不會讓學生覺得自尊心受挫。記得有個這樣的故事:有兩個買茶葉蛋的,其中一個會問進來的客人,“你要茶葉蛋嗎?”客人總是回答“不要”。而另一個生意卻很不錯,他問的第一句話是“請問你要一個茶葉蛋還是兩個”,這樣給客人形成一個概念就是在一個和兩個之間做出選擇,那他賣出去的茶葉蛋就比第一個人要多。其實,我們設計合理的套餐讓學生選擇也是如此,學生也會形成一個這樣的概念,他必須選擇一個來彌補自己犯的錯,而不是想要逃避。

  書中還介紹很多值得我去借鑑的做法,我們不能全部照搬,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自己沒想到過的新的有效的方法。同時,也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