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心得體會(精選11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1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可謂浩瀚如煙,熠熠生輝。它博大精深,豔如百花,彙集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詩是“最妥當的字句放在最妥當的地方”,我覺得詩是最經濟的語言,這一點我們中國的古典詩詞尤為突出。我們學古詩不一定要成為詩人,而是要心中充滿希望的綠色的“詩意”,感悟詩的穿透力。
古詩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味和審美情趣。”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詞佔有一定的比重。而未來的語文教材,相信古代詩詞的佔有率會越來越大。
這樣來看古詩詞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古詩詞的教學一直是我的“盲區”,我覺得用我有限的語言根本無法讓我的孩子們充分地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透過10月29日語文教科之家由導師劉主任組織的這次關於古詩教學的網路教研活動,認真聽了兩位教師的兩節課,這是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突然發現枯燥乏味的古詩也可以上得有聲有色、興趣盎然。特別是東官劉老師的《古詩三首》的教學中,用講古詩古詩的方法瞭解詩意,解決了傳統古詩教學逐字逐句講的枯燥乏味,採用“一帶”的方法指導學習,抓重點,指導朗讀,引導誦讀,讓孩子們在自然的情境中學以致用。真是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而我感覺整節課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讓孩子還感覺不到老師故意為之的痕跡,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特別是最後劉老師把學生從始終選出來的字兩句詩,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相信學生們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詩詞的神奇。透過學習,我也對古詩教學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導學”不如“導趣”。對於小學生而言,古詩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作為教師就要順應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突出強化古詩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有渴望學習的衝動。我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詩歌的特點可以演、可以畫、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內容具體化,把詩意形象化,把情感音樂化,開啟孩子們智慧的大門,發展思維的同時把知識用於實踐。
二、合理運用現代化資訊科技。我們的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學硬體也在不斷更新,那麼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要跟著變革。運用多媒體課件和一些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可以運用精美的介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這樣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透過多媒體的介入,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更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相信古詩教學的效果會大大提高。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2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xx和xx老師的關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xxx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小學、初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透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後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覆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鍊。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xx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透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薰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絡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託,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後,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穫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3
經過這次對中華古詩詞的培訓,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使學生愉快、輕鬆的學習古詩詞的內容,體會詩詞大意,積累詩詞的語言,那麼自己首先要把握好古詩詞的韻律格調。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一、以讀為主,積累語言
古詩詞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是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著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覆誦讀,深刻體會。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我教學生以讀為主,積極引導他們探尋詩詞的意蘊。
二、自主探究,勤思創新
1、誦讀積累
教師在教古詩詞的時候,還要有意識地加大古詩詞的量,以詩帶詩,以詞引詞,用思鄉之情、愛國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貫通幾首詩詞,儘可能走進學生的情感深處。如在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後,可以讓學生再誦讀四首關於送別的詩:《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學習了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後,可讓學生再誦讀《春望》等關於愛國的詩。這樣就達到了以新帶新、拓展詩詞量的效果,還有利於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動探究,想象昇華
陶行知主張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在行動中產生思想與智慧。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藉助工具書等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然後藉助重點詞、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但要真正領悟這詩中的意境,光理解詩句的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古詩詞都是十分精練含蓄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給我們無窮的想象空間。在能熟練朗誦古詩詞的基礎上,再抓住古詩詞以最凝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感情的基本特點,把對學生情感的引發、激盪、昇華,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騰飛的小船進入詩詞的意境。
3、積極引導,關注創新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對古文的認識是有限的,在自主理解時肯定會有一些錯誤,甚至鬧出笑話,這就要求我們既要保護好他們的積極性,又要作適當地引導,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偏頗,指明學習古詩詞的正確方法。對於他們在古詩詞學習中體現出來的點點滴滴的創新火花,我們都應該小心地呵護,積極地加以肯定,並引導其繼續沿著自己的創新思路前進,結出一個個創造智慧的碩果。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教師要給孩子們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詞課堂,引導他們去發現詩詞的美,欣賞詩詞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4
今天三年級進行了古詩誦讀比賽,作為其中一組的評委,我發現孩子們在古詩誦讀中還存在著的一些情況,做一個簡單的記錄,如果對老師們的教學有幫助,那就榮幸之至了。
1、吐字咬字的問題。
比賽中把咬字正確、吐字清晰作為了一項評比的要求。確實,誦讀中普通話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誦讀的成績。十幾個孩子比下來,發現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問題,收錄幾個典型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天門山》是三首必背的古詩,其中共有這樣一些讀音欠準的:即都讀成“既”,潛讀成“淺”,風讀成“fong”,帆讀成“凡”等,其實有一些字並不是老師沒有強調,而是學生潛意識裡錯誤讀音紮根較深了,如“即”字。
2、兩詩混淆的問題。
開始背的挺熟練的,可是揹著揹著,竟然跑到了另外一首詩去了。如《望天門山》一詩,變成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呵呵,學生背的還挺溜的,卻不知已經串成兩首詩了。估計是詩中的“兩岸”一詞,導致學生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3、古詩誦讀的感情。
很明顯,作為有評比專案中的一個標準,有感情的誦讀古詩,更應體現在古詩的節奏上。可惜孩子們都把重點落在了是否背得熟練上,而忽略了這一點,這也是今後老師們在古詩誦讀的指導上要注意的一個方面。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5
開墾出豐美的田園。我會背的第一首古詩是《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我問爸爸"綠絲絛"是什麼意思,爸爸說,"綠絲絛"是柳條垂下來像一條條絲帶,就像妹妹頭上扎的綠色蝴碟結,這就是"綠絲絛"了,哦,懂了。
我就這樣一首首背了下來,讀了許多有關春天的詩,"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春天陽光普照,江山秀麗,春風拂面,春風送來了花草香氣,春回大地,泥土鬆軟,燕子來飛飛去銜泥做巢,鴛鴦在暖和的沙地上睡著了,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圖啊!"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這首詩仿若把我們帶到了黃師塔前,望著滔滔江水向東流去,心中的煩憂也隨之而去,春風吹來,頓覺又懶又困,我明白了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
宋朝詩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和南宋詩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同樣是寫春風,詩人一個喜,一個憂,兩相對照,反映出兩位詩人當時不同的際遇,不同的社會環境,感受到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領悟了不同的寫作手法。古詩不僅給我的生命田園抹上了綠色,而且讓我的心靈騰飛,融入那千年唐風宋詞中,遙望天外雲捲雲舒,聆聽海天相接處漁歌唱晚,更讓我這個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煙壯闊。古詩,讓我的生命豐富多彩!我愛古詩!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6
有幸參加了在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培訓活動,聽了5位老師的精彩課堂,以及4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
一、感受經典 :深悟古詩文化底蘊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彙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迴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總而言之,從這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於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並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師:用心細細聆聽,盡情領略風采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聖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盪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淺的是黃吉鴻老師上午講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熟悉讓我們深深折服。整場報告中他旁徵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字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影片,生動並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鑽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7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曆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脫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絡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初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初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於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彙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鑑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瞭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可以說,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領悟文字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底蘊的打造都有著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溫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透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覆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並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後真正成為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後付諸腦後。
(三)反對死記硬背,加強理解、閱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閱讀應該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彙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閱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於古詩文的見識數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次數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閱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和創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才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後,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餘聞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於表示什麼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儘管可以採用語言環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通假規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為“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作形容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後,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鑑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並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8
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古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古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古詩文既可以瞭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為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古詩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古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古詩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這裡,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當然,這種解說要嚴格限制在課文及其直接相關的範圍內。
二、指導學生誦讀,讀準讀暢“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古詩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要透過誦讀促進學生讀準、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開始要求讀準,古詩文中生僻字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以此為基礎,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範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
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中的古詩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透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只要能反覆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註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古詩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
指導語譯時,一要提出較具體的要求,比如哪裡是重點譯部分,哪些詞語句必須明確譯出之類。二是隻要求譯出詞語句中直接反應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內容。
五、讀寫結合
在學完必修課文中的古詩文後,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和評論,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質;我們還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把握與瞭解課文所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9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學生去學習呢?筆者經過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於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注重積累,反覆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澱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我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範,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範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筆者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裡掌握。這樣,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後,將會有一筆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於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隨時抽查。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週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溫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講究方法,深入研討。
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澱,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採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於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體會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緻的瞭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後並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閒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於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遊於文藝;南渡後,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後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鬱情懷。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後,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隻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於其中,詞中最後不是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嗎?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瞭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於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瞭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後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了方便之門。
2、品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於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絡,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師可示範以其法賞詩: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這兩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淒涼,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風住塵香”四個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有餘痕,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發為不堪了。
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3、抓住詩中意象鑑賞詩歌。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徵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意象大致分類及含義:
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等。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
其意象具體含義:
景觀類:如月(明月,殘月、新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如斜陽,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如: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植物類:楊柳,芳草多含離別之情。如,劉禹錫《竹枝詞》中言:“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又如《送別》一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行為類:憑欄,多為思戀他人、發瀉心中憂悶之意。溫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想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其言抒發其對人思戀之情。在瞭解意象及其大體含義(大體,但不是詩詩如此)後,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徵,把握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
4、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詩詞寫作,有一定之法。對於採用寫作手法分析法賞詩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鑑賞。(1)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之法來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誇張、擬人等。鑑賞詩歌時,透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難》中有句詩:“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將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面前路途艱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中運用一些手法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採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愁”與“恨”之類,原是一種抽象的情意,看不見,摸不著,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採用誇張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創新,在於“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異,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目的無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輕載重之喻,意新語奇,誇張奇特,想像驚人,已達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
5、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並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時,老師將鑑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後,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鑑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後,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採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捲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著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髮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麼關係呢?什麼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雲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內涵極其豐富,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遊其中吧。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10
優秀的古詩詞我們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活體驗,是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瑰寶。誦讀經典詩文是學習語文的優良傳統,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它能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有益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我比較喜歡古詩詞,也希望班裡的孩子也都能愛上這個傳統文化的精粹。於是,本學期,我從教室的佈置到對古詩詞的教學都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透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們在古典詩詞的浸染下,學習興趣濃厚,創造力和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表達和寫話能力也有了逐步的提高。
首先,我對班級環境重新佈置,教室裡的玻璃、前後牆壁、包括教室外的牆壁我都張貼了經典古詩文,讓每一塊牆壁、櫥窗都有詩詞,學生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間,低頭抬頭都能看見詩詞的影子,讓學生在濃郁的詩詞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也讓文化牆真正的充滿了文化。
為了更好、更系統的引導學生誦讀和記憶,我除了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背誦校本教材《中華經典誦讀》一書裡的經典詩文,還借鑑了人民日報整理出來的《春日詩詞100首》,在春季學段,誦讀有關描寫春天的詩詞是再適合不過了。為了方便學生攜帶,能隨時拿出來誦讀,我把100首詩詞設計成口袋書的樣子,前面配上前言,加上目錄,配上插圖,一本小巧精緻的詩詞小本就出爐了。自己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孩子們愛不釋手的樣子也就不覺得累了。精心整理出來之後,我就開始了每天課前5分鐘的“日有所誦”。具體做法是:我先領讀,然後小老師再領讀,學生再自由讀,再齊讀,一首詩詞反覆讀幾遍之後,學生就能讀得琅琅上口。在讀下一篇之前我們還會複習前面讀過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會熟能成誦,不用再刻意的佈置背誦。因為古詩文裡有些字音和現代音有些不同,誦讀每一首之前我都會詳細地查閱資料,聽音訊,以此確定正確的讀音。整理的詩詞裡還有一些不是很適合這個年齡段誦讀的,我也進行了刪減。每節課前5分鐘的“日有所誦”,已經讓孩子們養成了自覺的習慣,在琅琅的誦讀詩詞聲中,學生輕鬆愉快地進入下一節課的學習。為了讓孩子們感受自己的效果,我還鼓勵他們配上音樂往微信裡發音頻,就連篇幅較長的《春江花月夜》也讓孩子們誦讀的韻味悠長,還有幾個都能背下來了,真是讓我興奮不已。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們還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詩詞擂臺賽、詩詞手抄報等。總之,時時處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古詩詞誦讀環境。
一個學期的堅持,班級有了詩詞文化的氛圍,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誦讀也讓我和孩子們慢慢理解了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情操得以薰陶,審美情趣得以提升,下個學期,對詩詞的誦讀我們還會堅持與創新,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古詩詞心得體會 篇11
古詩,一個充滿韻味的字眼;古詩,一個充滿活力的文題。古詩,一個我童年時期的美好記憶。小時候,我喜歡模仿小詩人的樣子揺頭晃腦地背誦李白的《贈汪倫》,那副模樣至今回想起來仍令我忍俊不禁。到了二年級的時候,我喜歡在課餘時間興致盎然地翻看《小學生必背古詩詞100首》,那時雖然看得似懂非懂,但我仍徜徉於詩文的墨香中,久久難以釋卷。再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變了,變得衷情於現代文,不再像從前那樣痴迷於古詩。
可是在上個星期,我們班組織表演了一期古詩詞大會,才讓我重新找回了從前的我——那個喜愛朗讀古詩的小男孩。
那天下午,我們上完了美術課,忽然得知第二節課是“第一期古詩詞大會”。在剎那間,我回想起了上週星期一貟老師舉辦的班會活動,那期班會確定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將舉辦四期古詩詞大會。第一期由石珺同學負責,而第三期則是由我負責。我對石珺他們很有信心,希望他們能帶給大家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上課了,大家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雙雙期待的眼神望向石珺他們,教室裡靜得出奇。開始演示PPT了,石珺他們做的古詩PPT精彩紛呈,出的互動詩題深深地吸引了同學們,同學們的搶答積極而又熱烈。縱觀整場表演,好得出乎意料,真是棒極了。
隨著第一期古詩詞大會的圓滿落幕,大家感到非常得滿足。貟老師說這期的表演令她始料不及,原本以為我們對這次的古詩詞大會不會用心去籌辦,卻沒想到石珺組競出色的完成了“首場秀”。
透過這期的古詩詞大會,我相信同學們一定從中收穫了不少的知識,感受到了祖國傳統文化那無群無盡的藝術魅力。我相信古詩詞大會今後在我們班還能繼續的舉辦下去,因為同學們愛古詩,我也愛古詩……
放學回到家,我將放在書架上的那本《小學生必背古詩詞100首》小心翼翼地取下來,將上面的浮塵輕輕地撫去,只因我又想起了那個兒時的我——那個揺頭晃腦朗讀古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