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1

  抱著試一試,失敗也是一種收穫的心態下,我申請了一個課題《防震減災校本探究課的探索與實踐》,最終很幸運申請獲得了批准。在欣喜之餘,卻也不免產生了很多憂慮。因為之前自己從沒獨立負責過一個課題,對於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如何完成課題報告等毫無頭緒。但是,在區教院的重視之下,我們每個申請者都獲得了專業的教師指導,而在導師的幫助下,我們在開展工作時也變得有的放矢了,懸著的那顆心也逐漸地放了下來。而在這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開展課題研究的好處。

  一、有利於嚴謹工作作風的養成

  課題研究講究科學性、嚴密性,而這種特性有利於教師養成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從而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原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我認為是很簡單,學生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就採取簡單指導之後便讓學生開展活動,但是真正實施後卻發現情況並非如此,學生的完成效果非常糟糕,當時便歸責於學生的能力差。但是,現在想來實際責任在我,我沒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忽略了對學生的必要指導,而這也正說明了我工作作風還欠缺嚴謹。自從開展課題研究之後,我開始逐步養成全面考慮各方因素,不再想當然的考慮問題,而是做好事先的調查,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情況,更有效地、科學地開展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有利於學術素養的提高

  經常聽有些教師講:教了初中自己就變成了初中的水平,教了高中自己就變成了高中的水平。由於教學壓力、生活壓力等等原因,能夠靜下心來讀本書,已經成為了很多教師的一種奢侈行為。但是我們都知道,做課題時查閱資料是免不了的事。這時出於課題研究的需求,你就會尋找時間閱讀大量的相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更新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這種主動的、理解基礎上的理論學習必然將促使教師在學術素養上的提高。而透過這一年的研究,我不僅學習了很多先進的理論知識,同時也一掃原先對理論書籍的偏見——枯燥與乏味,而是逐漸習慣閱讀它們。

  三、有利於“智慧型”教師的塑造

  素質教育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能再停留於過去的“經驗型”,而是應該向“科研型”、“專家型”,直至“智慧型”教師轉型,而開展課題研究無疑將有利於“智慧型”教師的塑造。原先在進行教育教學時,總是憑藉著經驗,知道哪些知識該採取哪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哪些學生該採取什麼方式來進行教育?總停留在經驗的套用上,而沒有思考過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在開展課題研究後,我便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對一些好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歸納,尋找其中的規律,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手段,最終探尋出更好的解決方法。這些大大促進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使我能夠逐步向“智慧型”教師的最終目標靠近。

  總之,我覺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上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開展教科研的實踐,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2

  忙忙碌碌半年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就要結束了,在這段的時間裡我們收穫過、困惑過、欣喜過、苦惱過。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有課題組老師在成績面前相互鼓勵,在挫折面前從不氣餒,半年的研究和實踐,使我們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們堅持教學就是從實際出發,根據知識的系統性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按知識系統進行,真正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的主題教學。是從更為寬泛、更為廣闊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與定位教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真正的貫徹單元主題教學理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研究課標、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改變以往備課時只著眼於某一節課的思維模式,而從組織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的整體設計,從而將某一節課的準備納入教學的序列之中,從整體上構思學習主題的教與學,以主題為主線來進行教學設計。在課程上我們大膽嘗試,立足課堂。

  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依據新教材主題教學的特點及教育教學因素進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的創新理念,又適應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既可以突出重點和主幹知識,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他們投入很大的興趣和老師一起進入探討,並且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上課不用聽看書則可以的不良學習品質,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驚奇的發現,學生對主題的整合興趣非常大,他們主動進行總結,歸類,將知識縱向聯絡,達到了時序性。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論。

  透過這個活動,課題組的老師教學態度和風貌也發生了改變,大家積極探索、學習研究,是教師的團隊意識空前加強,聽課、評課共同進步。對老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教師素養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滲透,開闊了眼界,。學生對歷史課也表示出了重視了,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斷。雖說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也有類似的環節,可是沒有做系統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沒有這樣強烈感悟。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後,我們要感謝研究室,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及學校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援,還要感謝指導老師的指點,謝謝!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3

  小課題研究是我們學校最給力的活動之一,我非常喜歡它,因為它總是會讓我有很多發現和收穫。今年寒假,我又興奮地開始了我的小課題研究之旅。

  開展研究之前,選擇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很重要,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好奇”的感覺。今年,什麼引起了我的研究興趣呢?我們全家人都喜歡吃大蒜,特別是吃麵條或餃子的時候有它做伴,那真是天下的美味。儘管大蒜的味道有些“粗魯”,而它的好處卻被科學家們屢屢發現。蒜苗是大蒜幼苗發育到一定時期的青苗,它具有蒜的香辣味,是爸爸的最愛。我想今年假期爸爸若是能吃上一次我自己親手種的蒜苗,那該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情啊!正當我準備在花園裡培土種大蒜的時候,媽媽說,聽說大蒜在沒有土壤的環境下也可以長出又綠又嫩的蒜苗。我說,這怎麼可能,任何植物都需要在土壤中吸取養料啊?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在媽媽的幫助下,我查閱有關大蒜生長過程的資料,瞭解到,蒜苗的生長週期比較短,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合適的溫度(10—15攝氏度)、光照、水分還有土壤的養分。

  為了求證“蒜苗無土生長”這個有趣的問題,我選擇“蒜苗的生長過程”作為我小課題研究題目,透過親自實驗,觀察發現蒜苗的生長規律;親自驗證大蒜是否在無土環境下也可以生長出嫩綠的蒜苗。

  水栽大蒜時,我透過用牙籤穿連的方法把大蒜固定下來,這樣它們就不會東倒西歪了。種植過程中,我每天都換水,但水不能太多,沒過大蒜即可,否則大蒜就會腐爛。每隔三天,我就仔細觀察蒜苗的成長情況,記錄下它的苗高和根長,並畫出圖表發現規律。我的實驗進行了二十一天,蒜苗長出40釐米的綠苗,根長約35釐米,實驗成功!爸爸開心地吃上了我的“愛心蒜苗”。

  透過實驗我發現:水可以給蒜苗營養,光照和溫度對蒜苗的生長也很重要,因為蒜體本身就存有養料,所以只要溫度適當,加上水分、空氣、陽光,沒有土蒜苗照樣能生長。透過親自實驗與觀察,這次小課題研究又給我帶來很多驚喜與收穫。它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不僅讓我驗證了資料上獲得的知識,也發現了新知識。我收穫了蒜苗、收穫了資料,收穫了方法、收穫了進行科學研究的態度……

  與此同時,這次研究還我發現,只要有水,生命照樣可以生長!那麼,讓我們珍愛生命,節約用水,關愛我們最美麗的地球吧!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4

  我參加了我校語文組開展的《新課改下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研究》課題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的工作主要有:參與課題研究、教學實踐等。在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感受頗多,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提高科研理論水平、教學能力

  透過這次課題研究,填補了我科研活動零的空白。課題研究,不能只是根據個人的喜好而制定出來的,它需要科學理論做依據,有實踐經驗做支撐,這就迫使自己認真地去學習研究。在課題研究前期,課題負責人吳主任多次對我們進行了課題方面的培訓與講解,透過聽講座,瞭解模式的框架,在教研組活動中,學習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案例,聽習作指導課,參與評課,自己查閱了專家的學術著作,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知識量,提高了自身素質。

  隨著理論素養的提升,教學實踐能力也不斷增強。教學中,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著眼,多渠道地指導學生觀察現象,指導立意,開拓學生的思路,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一定的寫作方法。並激起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和作文的熱情,勉勵他們自悟自得,從中取得進步,體驗寫作的樂趣。例如,每週一學生上交週記後,我充分利用時間儘快批閱,在下午最後一節課讓學生進行交流。根據佈置內容,找出好的或是比上一次寫的有進步的在班內進行交流,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其他同學聽後還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或是點評。這樣的做法即鼓勵寫得好的同學,又激勵寫得有進步的同學下次寫得更好。沒有讀的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那麼他自己再寫這方面的文章是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透過這種形式,使好同學信心更足、使寫作能力差的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信心,激發興趣。總之,每組織一次交流活動,要使學生全員參與,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

  其次、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培養學生獨立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述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修改作文的能力。

  再次、引導學生說自己的話,抒真情、發實感,用我手寫我口。最後、讓學生在樸實無華、絢爛多姿的農村生活中廣泛吸取營養,在接觸美麗的大自然及鄉村風情中陶冶情操,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二、團隊合作、交流討論

  如果沒有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隊,很難開展工作。從一開始便千頭萬緒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在主持人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各自負責自己的分工,但又互相配合,互相溝通與交流,在交流會上,組員的觀點經常會被否定甚至是被推翻,一個交流會下來,工作還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現象時常發生,所以我們經常覺得很受挫折,也很茫然,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這個團隊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我們正是靠在這樣的研究氛圍中不斷地修正觀點與思路,不斷地產生碰撞與求索,研究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有了這次課題研究的經驗,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有科研意識的隊伍,我們一定會勇於接受更多的挑戰,為我們共同的教學事業而努力。

  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榮幸坐在這裡跟大家交流有關課題的研究問題,十分感謝山東省教研室的宋老師和王老師,還有曲師大的李新鄉教授給我提供了這次與大家一塊交流的機會,課題研究的初研感悟。對於課題研究,我也算是比較陌生的,更談不上有豐富的經驗,透過這十幾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時常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深刻的反思,並及時地將自己的點滴感悟寫出來,多讀一些關於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對一位教師的成長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結合自己在申報課題中所做的一些工作,闡述自己的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做法,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專家批評指正。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育科研的概念

  教育科學研究是利用科學理論對教育現象、教育規律進行研究並用來指導教育實踐的活動。教育科學課題研究是進行教育科研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近10年來,它普及到了農村中小學。透過進行課題研究工作,使得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從而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1、教育科研的涵義

  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物件,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式,探尋教育規律的一種科學實踐活動。

  2、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涵義

  是以中小學教師為主體,透過學習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將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管理實踐過程中已出現的或可能存在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有意識的反思,設計出解決方案並加以實施,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和自身專業素質提高的一種實踐活動。

  注:中小學教學給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實驗場所,增長了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生機與活力。雖然,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目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中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3、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一些教師認為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的事,自己的工作是教書,與教育研究無緣;

  ——這只是一種誤解,其實在中小學中,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掌握了規律的教學效果可能要比單純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2)一些教師雖有從事教育研究的願望,但往往陷於教學事務中,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教育研究;

  ——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中小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確實是工作比較繁瑣,有時儘管有一點點思想火花,但可能也苦於沒有時間進行梳理、歸納,並將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範文《課題研究的初研感悟》。但是,我覺得只要是想寫,還是能夠擠時間做到的,關鍵在於教師自己。

  (3)一些教師既有從事教育研究的願望,也有時間和精力,但卻苦於無處發現和尋找教育課題,不瞭解教育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因此望而卻步;

  (4)一些教師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研究成果,但往往明顯帶有經驗性和平面性的特徵,理論抽象水平不高,缺乏縱向和橫向的分析比較,對問題的分析不深不透。

  這樣,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猶如處於兩條平行線上的馬車,似乎永遠難以相通或難以融合,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存在著一條深深的“鴻溝”。要跨越這鴻溝,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與教育實踐工作者雙方的努力。對教育理論工作者而言,需要樹立教育研究為教育實踐服務的意識,進一步深入教育實踐第一線,瞭解教育實際,協助教育實踐工作者,解決一些亟待予以澄清的理論問題。對教育實踐工作者而言,則需要樹立勤於探索、珍視自己的思想火花,善於積累課題的主動意識。

  二、一線教師為什麼要做課題研究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透過進行課題研究,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使得教師在反思中成長,在成長中反思。廣大一線教師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應該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透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素養得到了提升。

  2、解決實踐問題的需要

  廣大教師工作在教學的第一線,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將所學的教學理論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的過程,在實踐中深化自己所學的教學理論。這將有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促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科學化、系統化。

  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主要特點:(1)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2)在行動中研究;(3)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自己的實踐。(4)帶著問題去教學,貫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5)帶著問題去實驗,貫穿課題實驗的全過程;(6)帶著問題去反思,貫穿自身成長的全過程。

  3、有助於養成科研教學意識

  做課題時要查閱大量資料,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教學觀念,用新教育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並進行教學反思。

  4、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師將所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遵循了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育科研應該看作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三、選擇課題的策略

  1、選題的原則

  A、科學性原則:選題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選題的立論要充分、合理。研究者要在全面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課題。所選的課題要以事實和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為依據。沒有科學理論為基礎的課題盲目性很大,研究成果也經不起推敲。

  教育課題研究必須建立在科學規範的基礎上,理論支撐要科學,研究方法要科學,研究過程要科學,資料處理的方法也必須科學合理,方能使教育課題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廣價值。

  B、價值性原則:理論價值(學術價值):是指課題對檢驗、修正和發展教育理論,建立科學教育理論體系的作用。應用價值:指選定的研究課題及其成果可直接運用於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

  我認為,中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應以推進實踐、解決問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主旨,以教師在學校現實場景中從事教育實踐問題為特徵,以研究成果直接運用於實踐為目的,才能收到實效。而中學教師開展教育研究與專業科研人員相比,首先在選題上更容易找到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因為教師就生活在科研的本源之中。而對教育實踐中大量現實問題的感受體驗,也使教師能夠直覺地感到哪些課題更有價值。

  C、明確性原則:要求選題能準確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內涵和外延,並且表述準確。研究者要將所研究的課題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選定的課題要具體,不能過於籠統,不著邊際。要小題大做。尤其是中小學的一線教師更應該選定明確而具體的課題,避免課題過大難以駕馭,無法達到教育研究應有的深度。

  D、創新性原則:好的課題應該具有獨創性,選定的課題是前人沒有解決的,或是未被完全解決的,也可以是從一個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對一些問題的定論。研究者要清楚一個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水平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重新確定研究的切入點,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加以創新,即選題要體現創新性。包括研究方法上的創新性、研究視角上的創新性、研究內容上的創新性或研究結果上的創新性等。

  E、前瞻性原則:有創見、有新意,屬科研前沿、學術空白。所選課題及研究成果能為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服務。

  F、可行性原則:所選課題要與主客觀條件相符,有實現的可能性。研究者的知識、能力、經驗、專長、所掌握的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時間、經費、裝置、技術支援等主客觀條件都是選擇課題時要考慮的因素。

  可行性原則是指課題必須是可以研究並具有一定的實施條件。因為制約課題研究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客觀條件,如資料、裝置、人力、物力、財力、理論準備、時間等;二是主觀(自身)條件,如研究者本人的文化素養、專業素養、教學技能以及思維習慣等。有的研究不是沒有價值,但如果遠遠超出研究者所能把握的尺度,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選題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貪大求全、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或者主觀臆斷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