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國崛起》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
看過《大國崛起》使我對世界歷史有了一個真正的瞭解。這部片子是根據歷史事實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在500年的時間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9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
但不免讓我想起了中國可悲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中國從此落後。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一個接一個的出場,引領了歐洲作為全球頂尖的新時代。五百年前航海技術的提高人類終於有了一種真正的世界觀。先後出現了殖民大國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都有著早期大國的相同的特點,靠掠奪別的國家的資源,充實國力兵力,然而資源是有限的,國家和人民的消費消耗是無限的,沒辦法發展本國經濟的特色,終於在無限的消費中保持不住強國的地位。這讓我們明白了靠掠奪只能是暫時的強大,最關鍵的是要能發展自己國家特色的經濟,才能站穩世界強國。
在這本書中,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還是西班牙透過海洋冒險成為海洋霸主,或是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透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條件。而面積只有兩個北京大的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證券交易所,建立銀行信用體系的國家。正是這種經濟體制的創新,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經濟,也使面積這麼小的國家脫穎成為當時世界性強國。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使其成為當年的“日不落帝國”。這無疑告訴了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強佔先機,才能立於強國之列。但是,當世界上的國家一個接一個的崛起時,當時的清政府卻依舊落後。明朝時期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這些,我想我不說同學們也知道為什麼中國現在比別的國家落後。而英國、荷蘭等國家是那樣的強大。原因就在於中國的發展比較遲。不過中國發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點幾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崛起都給其他大國造成了恐懼。
這本書是品讀歷史的見證,更喚醒了人們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它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2
近段時間我看完了一部12集的電視,記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歷史原來是這麼充滿趣味,這麼深奧奇妙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他們的強盛離不開那些改革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羅嗦到伊莎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這裡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做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用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援,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死,征服者,長時間的站,在王者的位置上一致,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的完整的,國家承認,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我們,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的學習不停的完善自己,蘇聯的心,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一千年前的中國》,這裡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他就是這樣描述的“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1000多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1000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1000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125萬噸,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76000噸,一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世界最發達的,1000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1000多年前中國。
1000多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當晚七時,清朝政府的腐敗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得捱打,人民,就要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現在的中國終於相聚,人一樣,從世界舞臺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1000年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舞臺上在展雄風。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舞臺上再現雄風?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3
《大國崛起》前言部分有這樣的描述“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九個先後崛起的國家,在歷史興衰和發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闡述其發展歷史,探尋其發展軌跡,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中國尤其大有裨益。”這就對本書的高度總結和概括。
《大國崛起》一書以“九大國”的興衰為主線,剖析其興盛的背景和原因,並透過大國崛起探究其對世界歷史及整個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借鑑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全書展示了九國透過不同方式、在不同時期內完成的強國曆程,既體現出各自鮮明的不可重複的時代特徵和民族個性,同時也探討了某些相通的規律。在中國全力爭取和平崛起,大國復興的戰略發展時期,此書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時代性。激發了讀者對中國崛起強盛的希望和激情,這也就是我喜歡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地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的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九大國家應運時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透過本書不難發現,本來西方大國的定義並不是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他們之間都或多或少的有著一定的共同之處:第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以進行殖民統治的方式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第三,就是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或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
總之,《大國崛起》一書帶給人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來九個世界性大國的興衰更替啟迪人們: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準事物變化趨勢,立足創造性地化解難題,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的過程。進入二十世紀後,尋求擺脫危機的良策,保持持續、良好的發展態勢,則是崛起的必然要求。歷史昭示我們,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才能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光明的未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4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著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幹,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捱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敗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於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後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註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崙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後,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註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裡,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我想,《大國崛起》的放映將有助於中國後代人的奮發,有助於中國未來宏偉藍圖的實現。歲月交錯,時光更替,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必將列於大國崛起之列!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5
幾年前,中央電視臺推出了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以下簡稱《崛起》),以探究15世紀後的世界歷史與大國興衰的原因。此紀錄片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反對意見集中在其政治意圖和對各大國列強侵略中國的行徑隻字不提。該劇總編在看待這些議論時說道:“我們的意圖只是透過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進而讓我們思考,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如何從容地立足於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發展之路。”
的確,我們看待歷史,不僅看到自己經受過的屈辱,而且更應該去研究學習他人如何強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麼屈辱。歷史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空虛,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提升自我的手段,並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與吸收。
葡萄牙的強盛源於它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而資源十分匱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開發世界,走向強盛。隨後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境況相似,而二者的競爭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蘭人憑藉其經濟頭腦和對財富的嚮往開啟國門,經營海運,他們關心如何儘可能多地增加財富,並憑藉東印度公司展開了全球的貿易。英國透過文藝復興將其文化的精華提升,成為一個思想高度發達的民族,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之徹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歐洲國家。法國經歷了太多的興衰交替但最終走向了富強。德國統一後大力發展教育,並兩次走上了侵略外國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其文明徹底脫離亞洲不如列強行列。俄羅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國血統充分吸收歐洲工業革命的精華,而戰爭波及的延遲也使俄國有充分的時間完成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最終成為世界大國,並以此能夠在冷戰中和經過118年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的美國抗衡。
片中有幾處出現了中國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國崛起時段中的中國的情形,更發人深省。第一處是在開篇,“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當時,世界處於航海時代的`頂峰。西班牙,葡萄牙為了爭奪世界的霸權而競爭,而引領霸權的正是航海技術和經濟實力。中國在宣揚國威,而別國在開創貿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第二處是在介紹日本時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受到英國軍艦攻擊的鄰國大清帝國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給了日本統治者一個新的訊號。幾千年來,日本幾乎都在向中國學習,連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麼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對手的出現,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衝擊。”由此,日本決定開啟國門,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為後來的躋身列強做了鋪墊。第三處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從1890年以後,日本就變成了透過戰爭來促發展…日本侵佔了朝鮮和中國的臺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於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這是中國近鄰日本的崛起實錄,當時的中國依然沒有意識到閉守國門的劣根。
需要借鑑之處還遠不止這些。西班牙,葡萄牙讓我們看到了對外貿易對國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蘭的商人讓我們明白商業中誠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資的手段。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許不適用於中國,但是其革命產生的人權與自由的思想卻影響了全世界。
日本和蘇聯都是後來才崛起的國家,和中國的處境及其相似。同樣認同自己的民族優越性,然而當蘇聯吸收歐洲先進工業技術的時候,中國還在享受康乾盛世帶來的表面的繁榮。當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蘇聯和歐洲畢竟毗鄰,思想交流方便,突出體現在彼得大帝時期攻奪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聖彼得堡後。然而,彼得對於西方的先進科技幾乎是謙卑學習並頂著叛亂親自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這是當時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業化影響的程度直接影響了後來國家的命運。日本在看到中國不敵西方列強入侵時也自動開啟國門,往來通商,並積極和西方先進國家溝通,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和使團,其中大量出國人員為自願,這與隨後中國的洋務運動中被迫入洋學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說地理的隔閡是中國當時閉塞的原因,那比中國更東的日本的崛起將給予這種藉口一些打擊。當然,西化過程的代價也是不可估量的,蘇聯的西化導致了彼得大帝時期普通百姓,射擊軍軍團,乃至彼得兒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這些都絲毫沒有削弱其對先進,強盛等狀態的無限渴望。
中國歷史上走過彎路,受過屈辱,但是有的時候走些彎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走過彎路能夠使中國在更大的決策上不走彎路,屈辱能夠使中國在今後的交鋒中不受屈辱。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6
大國崛起給人的感覺就很宏大,簡單介紹了九個世界性大國的興衰歷程。在這種氣勢恢宏的講述和磅礴的配樂中,我覺得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它成功的智慧,可以給人以啟迪;每個國家都有它衰落的根源,可以給人以教訓。
葡萄牙依靠其勇敢冒險的性格引領著15,16世紀的航海大發現,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殖民第遍佈世界的大國,但是豐富的航海知識卻使他們拒絕了哥倫布,也拒絕了美洲大陸。
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對於哥倫布的贊助使她戴上了世界霸主的桂冠,但是這個國家卻因為沒有投資發展而是沉醉於奢侈而逐漸衰落。
荷蘭因為發明了一刀清理鯡魚的方法使得自己一躍而出,並且發明了運貨量大的商船得到海上馬車伕的名號從而逐漸強盛,威廉巴倫支的三文雅之行確立了荷蘭商人的信譽從而在世界上穩穩立足,但是荷蘭對於世界的貢獻在於發明了類似於今天銀行的機構,確立了一種新的金融機構。
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的帶領下逐漸強大,查理一世被殺後的光榮革命,牛頓的科學體系的建立,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共同孕育了這個新的世界霸主。
法國作為社會實驗最多的國家,在經歷了動盪與迷茫之後,在拿破崙和戴高樂等傑出領袖的帶領下走上了國家強盛之路;
戰亂的德國則是在俾斯麥的鐵血政治下才開始走向統一和強大。
日本明治維新是轉折點,這種對新知識的強烈的學習願望使他們擺脫了成為了殖民地的命運。
俄國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對俄羅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之後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農奴制建立了社會主義,之後的發展使蘇聯足以和美國抗衡。
美國的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為美國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兩次世界大戰則使美國遠遠甩脫了對手,從而成為唯一一個超級大國。
在讀完《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一書後再看這部紀錄片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覺得可以聯絡起來很多東西,但終究差一點東西,我想應該就是欠缺經濟學的知識。歸根結底,世界發展史就是經濟發展史,而經濟的發展歸結於教育,體制。對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差別我不是很懂,有時間可以看看國富論。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7
對中國而言,在《大國崛起》中的其他大國的興衰起伏,整個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與這些大國都至關重要,他們對中國而言,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億,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是沒有意義的,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整個世界。
和其他九個大國不同的是,咱偉大的中國有著五千年深厚歷史和包容其他文化的深厚根底,可在《紐約時報》評論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這雖然是對美國的警醒,但業給我們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需保持軟硬的綜合平衡,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廢。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級,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芝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
1876年,美國為慶祝獨立100週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當時清政府業派出展出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英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發電機,而中國展出的是銀銀打製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這是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把他殺而是自殺,他們早已失去創新活力,他們早已被歷史淘汰出局,這就是時代差距。
那麼,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會有資格談論還會是第一。
今天的中國,正在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用油廣袤土地,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中國將創造人類歷史發展上的重大奇蹟,而這以過程也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社會,影響著世界格局。
近代以來的追趕,讓世界再次聽到中國的聲音,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出了一個圈,咱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就是這位老人給咱中國作出的貢獻,這幾十年來的鉅變,使我們能夠從容自信地立足於世界,探究雜技地強國之路。
正如結束了對日本,韓國訪問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伯格轉往北京與中國長楊潔篪舉行的會晤,對於國際社會關係的中方會在朝鮮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編的猜測,楊潔篪向媒體回應稱,“我們反對朝的政策是一慣的,包括對朝鮮半島的核心問題,我們的政策也是一貫的,我們將繼續堅持不懈地為參觀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鮮半島與中國合作不懈努力。”
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國賦予我們的,在我心中,祖國是我的脊樑,我們的復興之路還未結束,作為一位中學生,可想而知,我們的肩上負擔的膽子還很重,為了中華民族的夢,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夢,同學們,大家共勉吧!中國,加油!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8
現在的世界是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不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競爭。一個人若想在各種比拼中脫穎而出,就要總結、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一個國家若想在在如今這強國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鑑他國崛起中的經驗和教訓。《大國崛起》一書介紹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反應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9個大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早期的大國,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們真可謂是勇敢的探險者、拓荒者。他們勇於向未知挺進。當其他歐洲國家的活動範圍還僅限於歐洲本身時,葡萄牙、西班牙已開始了對歐洲外的土地的探索與爭奪。於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發現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傑作”,這兩個國家也從外部掠奪來了大量財富。而最終,他們衰落了,因為他們的貪心、享樂之心等等。
荷蘭、俄羅斯兩國人民的堅強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蘭在獨立前的抗爭著實令我歎服;俄國人在強敵臨近之際的英勇無畏令我對其深表敬佩。但是,荷蘭成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活例子,蘇聯最終也未脫出僵化的模式。
英國、法國、德國都曾擁有強大的軍隊,同時也有強大的綜合實力。若是和平地、與時俱進地發展,他們不僅不會成為明日黃花,而且還會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難。但他們的野心決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將所學來的東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國家,可他們唯獨沒有學會與人為善,並最終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遠見上。
美國從獨立到現在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間運用了各種手段,極力地使自己獲得的利益最大化。雖說美國崛起的手段沒什麼值得讚揚之處,但是其維護主權的堅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從這9個大國的興衰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全部奉行擴張政策,而這擴張政策也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的衰敗埋下了禍根。不論是從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決不能重蹈列強們的擴張政策的覆轍。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國的崛起要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要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在我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應學習那9個大國在擴張中體現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氣,善於學習和借鑑的品質,也要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些大國曾有過的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許勝利後的得意忘形,則是我們要嚴防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在努力維護和平的前提下的銳意進取、團結、獨立、自主並不斷創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喜人的成績。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因為國家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愛好和平不僅僅是對國家的要求,它們同樣也是個人應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顆愛國、進取、和平、創新之心。只有我們每個人不斷進行自我提高,我們祖國的實力才能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才會不斷提高。當然,我所謂之人人進取等並非是說每個人都要按同一種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懷著強大祖國的理想去為祖國的發展而拼搏,並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的個性。我認為,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十分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揚,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國崛起》既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有所啟示,也對我們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9
葡萄牙跟西班牙,靠航海瞭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透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透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崙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後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麼是大國?敢於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跟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又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裡是一個奇蹟,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跟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蹟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0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小國讓歐洲人開始認識世界,他們憑藉海樣迅速成為了世界強國,開始在世界瘋狂的掠奪財富,當時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佔有。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更多的財富,當時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要比哥倫布等還要早幾十年,而大明王朝僅僅是為了向世界宣揚天威,因而走上了閉關自守的道路。荷蘭這個國家好像除了商業利潤對政治毫無興趣,他們注重資本和商業超過一切,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成為17世界的強國。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國的崛起說明了國家的興盛需要科技與文化的支援,法國和德國的崛起和失利則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不能僅僅依靠武力成為強國。作為亞洲唯一躋身列強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崛起和其它國家是不同的,它不像西班牙的勇猛冒險,不像英國式的工業革命,而是靠的學習和變革。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美國的崛起則告訴我們要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歷史上的大國,而在最近的幾百年被其它國家所趕超,中國要想重新回到大國強國的位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回顧五百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要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後的迅速復原,都得益於教育基礎的雄厚。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天皇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與歐洲列強一道成為強國。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為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鑑。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國家領導人應該注重對青少年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小學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
第二是提倡創新精神。荷蘭透過技術的領先優勢發展貿易,從而得到資源及低技術水平的產品。而技術領先的實質就是創新精神。英國的工業革命中的技術改革,美國的汽車產業發展中的創新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現在的中國缺乏的就是創新精神。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諾貝爾獎得主,我們周圍用的有點技術含量的東西,幾乎都不是我們的原創發明。只有透過創新,我們才能創造和發明更多更強的技術,才能加快科技進步和發展。
第三體制改革。日本改變國體為天皇掌權的君主立憲制,其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鑑。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後,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研究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有比較開明體制的朝代往往也是較為富強的朝代。中國必須改革束縛經濟發展的落後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為市場經濟的前進鋪平道路,
第四提倡民主。法治和民主這個事情可以是完全同步的,他們之間存在著聯絡,可以看成一件事,也可以看成兩件事,我們要平衡法制和民主的關係。法治也是一種文化。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礎之上。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和諧世界,就是法治世界。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諧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國家的崛起和發展,都不能再透過武力擴張和超越國際法的途徑去實現。同時一個國家要開始民主化程序必須有一些相應的社會制度條件相配套。
第五我們要完善各種法律制度。比如專利制度,它是英國和美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於1623年制定的“壟斷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法雛形的專利法,到18世紀中葉發明及專利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內容。美國則是在宣佈獨立後不久就建立了專利制度—1787年所制定的合眾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了版權和專利權。美國以國家法律的形式保護髮明創造,激發了人們從事發明的動力。中國要想富強必須完善法制。
世界上其它大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的地方,瞭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大國崛起》,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它對我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要吸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使得我們的道路走得更順一點。我們應該思考一些國家為什麼發展得好,有的國家為什麼崛起後又衰落了。21世紀我們要加快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步伐,同時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也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1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成為大國的道路與途徑也相應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麼,在這些和變化中,那一點才是是值得而我們注意的呢?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現在的世界格局,實際上就是在歷史上常見的世界性大國的衰落與崛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歷史中並不多見的動盪時期,因為這標誌著一個國家的衰落與另一個新的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所以,現在是大國崛起的極佳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的整體格局將會發生極大的變化。
在歷史上,每個抓住了這個歷史機會的國家都在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全世界都有著絕對的實力。比如,這種機會對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來說就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由於這兩個國家敏銳的抓住了機會,他們便得到了崛起的機會;對於荷蘭來說,就是海上貿易的繁榮發展,於是荷蘭成為了海上貿易的壟斷者;對於英國來說,就是工業化的開始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透過首先工業化,成為了當時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業帝國和日不落帝國。這些例子都深刻地告訴我們,只有抓住歷史的機遇,才能在新一輪的世界格局洗牌中得到長足的發展與崛起,完成成為世界大國的目標。
從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每一次世界格局變化中,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事物,在不同的時代,這事物也不同,比如在英國的崛起過程中這件事物就是工業發展,這種變幻莫測的事物在大國崛起中極為重要,哪個國家掌握並發展了他,就有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可能。那麼,這種東西在這次的世界鉅變中會是什麼呢,這還有待現今的世人去好好探究了。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2
12集《大國崛起》按其崛起順序講述了9個大國的發展之路,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後崛起的國家為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我必須承認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敘事目的,為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慾望,為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鑑。
在我看來,這個紀錄片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了500年來的世界史,真正從中國的需要出發去剖析其他國家的發展之路。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和民眾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中國人民來說,這既是國家對現今發展的一種表態,也是滿足大部分群眾需求的國際知識大普及。
片中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和經濟政策、科學創新、智慧財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等命題講述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擴張;荷蘭的商業文化;英國的殖民文化;法國的獨立自主,德國的國家主導下的全民素質;日本明治維新;俄羅斯民族堅忍不拔和高度集權;美國的自由主義和獨立精神。透過聽到這些不同的聲音,看到他們不同於同時期中國的發展模式,我終於明白中國的崛起之路需要什麼。
總結這9個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到他們都恰好地趕在世界發展的轉折時期,在經濟轉型的時刻,第一個站在了時代的前沿,敢於投入大量金錢時間去改革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成功完成經濟變革,是國家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一個檔次。他們都能敏銳地發覺生產力的改變,及時地摒棄舊的生產製度,大力改革最終才能搶佔世界的第一桶金。
另外一個讓這9個國家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是他們的體制創新。從金融、商業制度的創立到股份制的提出,從計劃經濟的跨時代誕生過渡為市場經濟,從封建社會專制集權到君主立憲制度等等,這些無一不表明符合當期國情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都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經濟發展是國家崛起的指標和動力,而其科學的政治制度則指引一個國家往更遠大的方向發展,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同時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石。
除去在國家範圍內的思考,影片也揭示了個人對國家發展的重大貢獻和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恩裡克王子的航海夢想發現了一個個新大陸;一個漁民的創新剖魚法帶來了一個國家的富裕;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讓國人度過了艱難的衰退期。這些都是個人,哪怕是一個最平凡的人都對國家的發展起著難以計量的影響和作用。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成果。
我無法確切地說影片。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3
我透過學習歷史,瞭解到英國在中世紀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儘管它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我卻認為,在如今社會的發展中,它的歷史也仍有作用。我們將從它由"快樂的英格蘭”到“日不落帝國”再到“衰落”的巨大跨躍的探究中,將得到很多的啟示。讓我們來研究一下。
首先,英國位於歐洲的西北部,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將大不列顛島與歐洲其他地區隔離開來,四周圍繞著海洋使他們的家園顯得易於防守,天然的海曾幫助英國人成功抵禦了來自大陸的入侵者,如十六世紀的菲利浦二世,17—18世紀的路易十四和十九世紀的拿破崙……同時海也為不列顛人帶來了開放的價值觀,英吉利海峽使英國既容易保持孤立。同時又避免了島國的常見問題,如孤立,封閉和滯留,也正是因為其先進的文明與優越的地理環境,才使一個小小的島國成為世界近代化程序的領頭羊。
如果說美國的歷史是一部移民史,那英國的歷史就像是一部入侵者的歷史。在11世紀之前入侵者把不列顛群島作為了自己的家園,甚至開始反抗其它入侵者,也正因如此,英國人很難完全自稱是能離於大陸的獨特民族,那麼就是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英國是如何做到統一的呢?答案就是—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確立,無論是底層階層還是統治階層,大部分人都可以聽懂並且會說英語,到13世紀末,英語在官方場合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由此可見,語言統一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政治統一上,更是體現在了民族統一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殖民者要求本國殖民地學習本國語言的原因。
一說到殖民,那必定會有一個關鍵詞—英國,那麼英國為什麼要走上這樣的道路呢?我們大致將其分為三個原因—思想原因,地理原因,政治原因。首先是文藝復興,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時也使資本主義思想深深地印入人心。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四面臨海,資源少,人口少,那麼從哪裡來獲得原料呢?這時肥沃的美非亞洲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眼球,說到這裡,就必須提到另一歷史事件—新航路開闢,它不僅便利了他們本地產品的外售,更是有利他們從外地搜刮資本原始積累。最後是政治原因,光榮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制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它營造出了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為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營造出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環境,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再舉一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女王也參與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份,一個國家,如若連統治者都是贊同這種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剝削僱用勞動力為基礎的制度,更何況人民呢!的確,英國很聰明,懂得開放前進的道理。同時,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外交都十分發達,這也啟示我們弱國無外交,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
但是,依靠外來的資源維持強盛真的能長久堅持下去嗎?肯定是不可以。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資金外流,資金鍊從國內轉向了國外,這就制約了當地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了英國的衰敗。其次,教育的衰落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點是企業家精神的喪失,讓人們生成了一種惰性。這種情形不僅體現在國內人民依靠自家貴族,更體現在了國內經濟依靠外來資源。這也使我們明白了4個道理:"1創新是生產的第一動力,大國重器一定要學,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2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工欲畢其事,此先利其器,教育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不可以依靠外來資源長期生存,正如當今的扶貧。我們不僅是要扶起人民的經濟,更是要扶起他們的意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4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會有反抗,猖狂一時的英國因為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最終導致了人民的反抗和自我覆滅
我透過學習有關英國的歷史,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膊,總結大國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我們的國家就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廣袤土地、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的富強,將創造人類發展的重大事件。而這一過程也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社會,影響著世界格局。近代以來160多年的追趕,讓世界再次聽到了中國的聲音;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的鉅變,使我們能夠更自信和從容地立足於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取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程序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這次學習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學習的內容是:世界上9個主要國家自15世紀以來的興衰史。此後,關於這段歷史的學習在其他各級黨政部門多次進行。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聯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的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5
在上週我們班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的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藉此機會,讓增強我們的愛國熱情,讓我們牢記新時代的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透過這次主題班會,我們感觸良多,大國之間的興衰興亡依然歷歷在目,那種心情永遠不能平靜。在這部片中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蘇聯,日本以及美國的興衰過程。同時也折射出其他國家的發展史,歷史當中,真正靠自己的實力獨立發展成為一個大國的很少見,幾乎是沒有,老牌的強國或是已經衰滅的強國無不是靠著對其他國家的掠奪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在他們發展起來的同時,也是其他國家受苦受難的過程,一個被掠奪的過程。
觀看完《大國崛起》之後,我們明白維護國家穩定,促進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知道,一個不團結,不穩定的國家,一個內部民族矛盾重重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的,可是民族國家形成之後,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力量,在這樣一個統一的力量的支援下國家就可以發展,西班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完成它的國家統一之後,很快的超過了葡萄牙成為後起之秀,而且很快就會變得強大。所以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是一個是一個國家能夠迅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開放,同樣的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縱觀歷史,每一個崛起的大國都是開放的,因為只有開放的國家才能從世界之中吸取到充足的有利元素。從葡萄牙到西班牙,在到後來的英國,甚至是美國,無不開放於世界。他們沒有像中國的封建王朝一樣閉關鎖國,而是積極的向海洋進發,把海洋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於是他們掌握了財富,國家崛起了。現在的國家之間的競爭同樣有海洋的競爭,所以把握住自己國家的海洋,面向世界大洋是一個國家崛起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國要想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就必須維護自己的海權。開啟視野,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後發國家走上強盛之路的開端。學習的目的是趕超。我們現在的改革開放就是要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東西,以革除自己的弊端。因此,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內涵,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個大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雖然現在不同的人對大國崛起的原因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幾乎每一個人都很看重文化的影響力。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科學家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大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他們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寫在英國走過的大國之路上。在法蘭西思想與精神的聖地先賢祠,正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句話:“獻給偉人,祖國感謝他們。”這裡安葬了72位法國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餘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多少年來,法蘭西共和國一直以其卓爾不群的文化影響力,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根源也許就在於此。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大力的發展我們的文化,而作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則要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新文化,為發展中國特有的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家體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子,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具體情況。英國人的民主和法國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但他們都適合於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中國的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在經過了近一百年侮辱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走進了新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雖然在建設祖國的過程中出現過失誤,但他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改變,而“三個代表”更是使它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者。我們應該緊緊的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奮發圖強,早日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明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國都試圖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們總是為世界秩序出謀劃策。實際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國家想要打破這種秩序,因為他們試圖取代以前的大國。於是,戰爭,大國之間的戰爭,似乎成為歷史上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的必由之路。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新興大國直接打敗霸權國的先例。德國的興衰,就是歷史留給所有大國的一個深刻思考。歷史的教訓是:一意逞雄的國家,等於是放棄了從容崛起的主動,最後的結果並不美好。歷史的教訓還在於:所有企圖靠戰爭來征服、壓迫和掠奪其他國家的大國,其結局總是和他們的願望相反。西班牙試過,但是失敗了;法國試過,拿破崙試圖創立世界帝國,也失敗了。德國試過,特別是希特勒試過了,卻輸給了美國。1945年9月6日,在二戰剛剛結束、日本正式投降後的第四天,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提出了“21點戰後復興計劃”,明確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當今世界上維持領袖地位,除非它充分開發了它的科學技術資源。”這不僅是保持大國地位的策略,同樣是一個新國家崛起的策略。我們要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現在我們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努力學好文化知識,為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6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
對於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是怎樣成為17世紀的王者?
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雖然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7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國家透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乾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於儲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願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裡克王子的率領下開闢了南美洲,而恩裡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後,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說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蘇聯為了儘快成為世界強國,把重工業列為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直到今天我們對俄羅斯的航母、潛艇、驅逐艦和先進的導彈都耳聞目染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透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透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佔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經過以上敘述應當說,21世紀中國將崛起於世界的東方,這已不再是空談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一程序,不僅為海外所矚目,同樣值得中國人深思。
《大國崛起》心得體會 篇18
德國,一個盛產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國度。約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這個性格有點古怪卻充滿人性的形象是我認識的德國人中的一個。愛因斯坦。歌德。席勒。說起德國,想起來的卻是一些零星的片斷。飽受古典音樂的影響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輝,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而這一切都源於這個民族對長期戰亂的分裂的集體記憶,統一和強大,成為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
兩百年前(1806)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當作戰利品被來自法蘭西的皇帝拿破倫。波拿巴取走帶回了法國,這使得德意志的慘痛記憶被喚起。這個民族的到底曾受過怎麼樣屈辱。我想或許每個民族總有自己辛酸沉痛的歷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過坎坷,實現國家的統一與繁榮。當拿破崙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爭賠款。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裡?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奔走遊說終於讓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呈現出曙光。然而,最後他卻已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鐵血宰相俾斯麥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透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透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人稱為“鐵血宰相”。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二戰中被殺害的60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裡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
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一了,憑藉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蹟。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透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