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精選10篇)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精選10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1

  最近的傳聞,傳統文化將進入中小學課堂。對於四書五經作為選修課或必修課以什麼方式進行教學,大家有爭議,但一致的看法是讀典籍利大於弊。

  馬雲特別推崇傳統優秀文化,他常讀的是《道德經》。他的工作包裡總要放幾本書,其他書換得快,唯獨一本書一直不換,那就是不帶註解的最薄的《道德經》。

  馬雲讀《道德經》,不喜歡看別人的註解,而是自己讀自己悟。

  他讀經悟出了真正的完美。20XX年冬奧會開幕式點火儀式,其中一根“冰柱”沒有升起,在全球一片罵聲中,組委會想了一個糾錯方法,讓小丑上臺“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誤,又加了一個小丑表演內容。馬雲看了說:“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說的‘大盈若缺’的含義了。如果開幕式沒有發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美,但誰會記住這次儀式呢?”他又說:“世上很多事,其實都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事物總會有缺,但恰好這缺可以陪襯這完美。”

  馬雲讀經讀出了智慧。馬雲說:“從哲學理論的角度講,創新是無止境的,只是難易的區別罷了。”有一回有人問馬雲:“銀行建立和發展已經這麼多年了,該創新的銀行都創新了,我們真的還能創新嗎?”馬雲回答說:“音符只有7個,而音樂家有千千萬,你懷疑過他們還能寫出新歌嗎?”

  馬雲讀經讀出了明理。馬雲常說,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他解釋說:假如有一天淘寶網的總裁和副總裁以及所有的高管同時離職,對於一個想晉職的人來說,是夠有機會的了吧,但運氣仍不會降到沒實力的人身上。

  馬雲讀《道德經》,讀出了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讀出了他自己的哲學思維和行為方式。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2

  讀了兩天《道德經》和一些後人的註釋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體會到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感受。思維激烈碰撞,感覺有一股清淨之氣遊走在身體的四肢百脈,奇妙之處無法為外人道(我確定我不是開玩笑的,也從來從來沒有讀過修真小說)。

  後來洗碗的時候看見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淨,而且能淨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無形無狀,能夠隨著容器的形狀隨意轉變,而且,它連自身根本的狀態也能改變。遇熱蒸發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還能凝結成冰。世間萬物,沒有能夠拘束得了它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果然是:幾於道!

  中午吃麵的時候從客廳的天窗望向天空,忽然覺得天地廣騖,宇宙之間的奧秘,深不見底。

  而我們一介凡民,即使竭盡全力,終不可窺其一角。世間之“道”,浩浩然然,於巨於細充斥於萬事萬物,無一能逃脫。

  觀念改變最多的是對於“禮”的理解。老子說道:“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我想了想,確實很有道理。世人喜歡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這“規矩”,應是先失了“規矩”,而後才要尋“規矩”。本來生之為人,閒散愜意,只要遵從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自然能獲得安定祥和的生活。但人類偏偏要給自己戴上許多欲望的枷鎖,因為對私慾的奢求而壞了世間的規矩,所以又不得不製造出許多道德上的,行為上的準則,一道又一道,越纏越多,無異於作繭自縛。其實怎麼樣生活最好呢?一切順應自然,足矣。

  寫到這裡,想到聖經裡也有類似的話:“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增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其實對幾個大的主流宗教了解得越多,越發覺得它們是殊途同歸,甚至有可能同宗同源。有的時候差異和分歧並不屬於宗教本身,而來自於人類對這真理的誤讀。摻入了太多個人的臆測和猜度,於是自然走上不同的道路。人生而有罪,人活著是為了贖罪的,因此要把自己放到最低最低,為什麼?因為我們十惡不赦。而道家裡強調:“無我”,“無私”。強調高尚的人要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是不是很像?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想起中學時的歷史課本,裡面說老子這種“無為”是消極的世界觀。現在想起來,簡直是最大的謬誤!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種“無為”,而是一種對一切都不用刻意改變刻意追求的態度。就像上面說的,“為”,就已經代表著“不能不為”了。“以無為為,以無私私”,這種境界,才是最高的。當然,這個我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不過相信把這個道理記於心間,以後生活中遇見合適的契機,自然能悟得。畢竟道理不是來自於書本來自於他人,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心。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又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還有一句我不記得原文了,大意是說:“想太多,反而什麼都不知道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道”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文字描述就像指向日月的手。我們可以順著手的指點,看到日月的所在,但手不是日月,故而文字也不是真理。我總覺得真正懂得的人,不會說出來,他甚至無法說出來。可能他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道”,以及怎麼去追尋“道”。他只是心中明亮清澈,看事看物看人,自有一番道理,心中安寧無所求,故無所擾。“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所以我現在在這裡寫,只不過還是“無知”的表現罷了。我希望的是,有一天,在我的部落格上,再也寫不出一個字。所有的事,瞭然於胸,又何須為外人道!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3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後當時心靈很是觸動,於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執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絡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執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淨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4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5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後當時心靈很是觸動,於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執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絡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執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淨化人的心靈。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6

  自從我局開展文化講堂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自己受益匪淺。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加減乘除上有蒼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今時好許是明日非。知識是加法悟道是減法凝結沉澱昇華。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葉歸根。以身觀天下一身一宇宙觀點而知面。人世間獨善吾身靈魂裡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錯才有機會改正錯誤所以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切記不要不懂裝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倘若百姓過的幸福富足那麼誰還願意去冒險犯罪?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就會自然和諧,有些東西不是靠宣傳洗腦就可以的,從根本出發才是關鍵。和氣生財以和為貴、弱者博憐、剛者遭嫌。得理讓三分、善惡自有報、因果也。該書不僅是道教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經世之作。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汙,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現在學了《道德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度來交朋友。現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裡,老子給我們指明瞭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去發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後,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於片面和教條。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7

  寒假到了,學校要求教師都要讀一點書。讀什麼書?學校要求讀教育理論。而且還發了幾本所謂“教育理論”。我翻了翻,沒什麼意思。但書還是要讀的,其實,就是學校不要求,我也會在寒假期間讀點書,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讀什麼書呢?我想到了讀《道德經》。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學了一遍《論語》,寫了幾千字的心得體會,還寫了約2000字的文章,在我們教育系統的報紙上發表了。讀經典,豐富知識,增長才幹,獲益匪淺,指導教學工作,成果顯著。所以,我的體會是,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讀經典書。人生有限,不可能“讀盡天下書”,但儘量讀一些名著,可以儘快地使自己成熟起來。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同《論語》一樣,是中國人的精神,是我們智慧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經》要比《論語》還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經》裡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啟迪人們思想的光芒!

  《道德經》博大精深,涉獵了自然、社會、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內容,雖然短短5000餘字,八十一章,但每一個字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讀了《道德經》以後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讀《道德經》同樣有啟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經》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可以說出來的名稱,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稱了。沒有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了名稱,那就成了萬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進入虛無的境界,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還要常常來到現實中,來觀察和分析道的執行。虛無和現實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認識所有事物的門徑。老子的思想充滿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做事情就必須依據這些規律。但是,這些規律不可能完全為我們所認識,因為事物都是在發展的,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斷進行的。所以說,我們所認識的這些規律,有不正確的地方,不過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他的不正確而已,也有還沒有認識到的地方。對於研究問題來說,老子第一章主要說明,一是萬物都有規律,萬物都在按自身規律執行。二是萬物的規律是我們必須永遠進行研究的。三是研究事物的方法,就是從現實中走出來,去探索事物規律的本源,然後到現實中研究事物的發展是否按規律執行。《道德經。的這個觀點也符合我們現在新課程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但是什麼是素質教育?如何進行素質教育?儘管人們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人們的對於素質教育規律性的東西還沒有掌握。雖然全國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質教育的規律還是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探索出自己的規律來。

  其次,《道德經》第二章指出了教育的哲學——“行不言教”。老子說:“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很多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從知識傳播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說教,教師的職業變成了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我以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的空洞說教,拒絕廢話,或者說身教重於言教,啟發式教學。記得孔子見老子,老子讓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頭,孔子說:“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請教孔子,孔子說,老子的意思是,雖然我的牙很堅固,但快掉光了,舌頭雖然柔弱,但還在。這就是告訴我們,堅固和柔弱可以相互轉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透過啟發,暗示等自己領悟知識。聖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生。教師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佔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狀態出現在學生中間。

  其三,《道德經》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無為”。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講政府不應該管的過多,儘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還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推崇的是無為而治。這是管理的智慧,管在於不管,不管,不是亂套,各行其道,而是人們在一定的制度範圍內,人們自覺地遵守制度,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發揮聰明才智,使人自由地發展。學生管理也是這樣,看到有些教師整天圍著學生轉,整天訓斥學生,但學生仍然管理不好,就是沒有找到管理學生的好辦法,管理學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師在不在班級都一個樣,感受不到老師來還是沒來,這樣的班級才是好班級啊。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老子的《道德經》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微型百科全書,它的深沉的.大智慧,永遠是我們汲取營養的源泉。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8

  道德經是一部言僅5000字的中國古代哲學鉅著,它雖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由老子從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經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既有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經,個人、家庭、國家、世界都能夠少走一些彎路。保護地球,長治久安。

  道德經中的道與無為提到的比較多。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執行變化的發展規律。無為,就是事物在循著它的規律發展的時候,不要人為地干涉它。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管,無為就是把握規律,順勢而為。

  對於個人來說,道德經的內涵就是帶著一顆愛的心,隨性而為。不刻意去追求什麼,儘量懷著善良的心去做事。一個人學會做人了,有愛的心,而且能夠認清事物發展的規律,認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難。

  人必須有信仰,才會不容易偏離方向。有信仰,懂科學,就不會偏離方向。關於做人,一個小孩長為一個大人,它應該秉著什麼信念來成長,我從我同學的部落格中找到了答案,我認為非常經典。

  小寶,媽媽相信隨著你的成長你會懂得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你會接觸到這個紛繁的世界,你會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你會有自己對世事的判斷和鑑別能力,你也會有自己逐漸清晰的人生觀,媽媽不會過多地要求你和束縛你,何況媽媽至今也對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媽媽也在不斷的閱歷和成長,也還在逐漸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但媽媽知道一點,人內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愛心的人,媽媽也希望你如此,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內心的堅強和力量,媽媽現在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對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強大你內心的力量,媽媽相信擁有了內心的堅強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個快樂的人,這也是媽媽唯一的訴求。雖然媽媽今天對你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但媽媽希望有一天你能讀懂的時候,別忘了媽媽的話。

  對於一個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懷著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圍的人往壞的想,你是一個好人,別人也沒你想的那麼壞。互相理解,互相溝通,這樣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衝突。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要懷著愛的心,把握規律,順勢而為。舉幾個例子,比如龍澤站很多擺地攤的,有賣吃的的,有賣小玩意的,搞得周邊環境是不太好,所以,過一段時間,城管會過來清理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出來了。那麼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認為不應該這樣來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勞動吃飯,辛辛苦苦出來賺點錢不容易,有的年齡也比較大了,整天被城管驅逐,不能樂業,他們也是要生存沒有辦法,如果有更好的環境又好又體面的工作,他們難道非要在那擺地攤?而且地攤擺在那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有人買啊。如果不讓他們擺地攤,難道讓他們去偷,去搶,去犯罪?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讓他們擺整齊點,別影響交通,完了讓環衛工人打掃乾淨。對了,最近好像龍澤站又有擺地攤的了,國家也許已經不限制了。勞動人民都是光榮的,尊重每一位勞動人民。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尊重。

  關於淘寶網,淘寶網有利有弊,淘寶網上有賣名牌假貨的,有買到假貨識別出來的,很生氣,恨淘寶啊,那這個假貨店應不應該關閉啊?不應該,因為有市場啊,很多人想少花點錢買名牌,那麼買到了沒有識別出來他穿著用著很開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淘寶裡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東西,就看你會淘不會淘。淘寶門檻低,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為維護社會和平與穩定做出了貢獻。

  動車這東西,它也是順勢而生的,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階段,為什麼要修動車,村裡掙不到錢啊,人都往城裡擠,交通就擁擠了,就得修動車,動車架那麼高,跑那麼快,出事的機率還是相對比較高的。現在動車不修了,國家開始發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個國家也是要懷著愛心,循著規律,順勢而為。

  關於地球,科技發展與環境惡化似乎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難道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人類,地球生物,甚至地球都要走向滅亡嗎?

  其實地球這個星球上生物的存亡,關鍵就看地球上的現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人類中善人與惡人的博弈,善人多了,愛護這個地球,那還有救,否則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起玩完。(補充一點,善人惡人都是相對的,善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惡人也有好的一面,他們有時也會變化,惡人變好一點,善人又壞了一點,或者更壞更好。)

  宗教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它教人心向善,雖然被崇拜物件的樣子不同,精神內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侷限性,宗教把被崇拜物件物化了,其實那個佛也好,耶穌也好,都不客觀,其實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土地,水,空氣養育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像一張巨大的錯綜複雜的網。其實凡事都有因果,只不過果出現的早晚而已,有的我們一眼就看到了,有的只看到了果,要追蹤不止一個物(包括人動物等各種客觀存在),跨越很久的時間,才能找到那個因。

  平天下,並不是誰來統治天下,其實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經的精髓,那就是愛,愛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愛東西,珍惜東西,懂得分享,不浪費。愛地球。物盡其用,人盡其材。大家都做一個有愛心懂道理講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團結和諧,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愛護這個地球,把握規律,順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別到火星上去了,別把地球破壞了就一拍屁股走了。火星上有合適的水和空氣嗎,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麼。珍惜你所擁有的,愛護地球,感恩地球。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9

  公司組織學習了曾仕強教授講的《道德經的奧秘》,透過這次學習我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瞭解。根據我的所學所得,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裡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絡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幹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裡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裡可以結合我們公司的發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麼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絡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絡到我們公司的情況,在本來優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創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於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10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

  “淨者,不汙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能夠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淨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慾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淨心是持續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僅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範”。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