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1

  剛拿到《有效教學》這本書時,說心裡話並沒有引以為意,隨便翻看幾頁後,便將其擱置一旁,棄之不理了。只是在學校佈置學習任務時,才慌忙將其找出,用心梳理,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啊,這書裡並沒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論和花哨架子,寫的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對自身的教育教學確實是深有幫助,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是有效備課。在本章節中,提到了一些怎麼樣備課才實用的一些意見和做法,在我看來很有道理,比如說在怎樣解決備課上課兩張皮的問題上,孫劍榮老師的闡述就很有道理:她說備課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詞語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以達到好的效果。作為教師,首先應整體把握小學階段教學的總目標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標,備課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總目標和各年段目標,教學低段的備課可高瞻遠矚,中段的備課應瞻前顧後,而高段備課在衝向總目標的同時能居高臨下,這樣能注意個年段間的知識銜接,避免各自為陣的盲目性。如果吧總目標和年段目標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無數個點,點面結合,就能達到實用、高效。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預設上,我們如果能從目標、核心環節、練習、板書、變化等多方面考慮備起,並且多參與有效的集體備課,那麼對於我們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導方面,要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善於反省。這話說起來有些老生常談,因為平時我們也做了,也寫反思隨筆了,也知道自身的長處和短處,但真正領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帶給自己的快樂與成長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們還要不斷地終身地去學習、去反思、去換位思考。這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從現在開始,我要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學水平。時刻提醒自己在每節課後自己主動反思:課上哪一個環節啟發了學生?哪一部分是教學中的亮點?哪一部分教學效率高?下節課如何改進……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

  透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有效教學》對我們真的收穫不淺!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2

  有效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每個從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標,自參加工作以來,回想起來發現問題挺多的,比如,學生基礎好壞不一,參差不齊,個別學生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願望……作為教師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師教得這麼累,學生學得這麼苦,為什麼效果卻不盡人意呢?經過幾翻思考我從中得出,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為此,我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去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並十分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興趣的培養。

  現在的教學要求我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我有以下幾點淺見:

  一.課前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師所說的那樣,有效課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備課的基礎上的。

  二、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根本。

  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和教師教學的有效。這兩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學就談不上有效了。記得初登講臺時,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課下花很多時間備課,去粗取精,將最精華的部分傳授給學生。但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是沒有用的。因為有些學生方法不對,不注重預習,複習,短短的40分鐘課堂聽講就更是敷衍了。所以我經常告誡學生,一定要重視每一節課,每節課雖然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這也許是老師花了四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準備的,都是精華,如果你們漏掉了哪怕一分鐘,課下也許要花上一個小時才能補償。所以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效率,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主動性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三.課後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有效的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所以在教學工作中練習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儘量少而且精;二是能當堂完成的,決不留到課下去做。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在校時間,要求他們在學校或者在課堂把該做的作業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樣既能把堂課的內容進行鞏固,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時間,一舉兩得,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四.提高興趣是有效教學的動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這裡我所說的興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以主動熱情的心態,帶著興趣學習,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內容。為了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運用多媒體等裝置,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因為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能愉快的接受,從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一點,興趣還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興趣,也就是說要想讓學生學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須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講的課。由此可見,提高興趣,能夠使學生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3

  這幾天我認真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理論思想使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著很多的實際意義。在讀了《有效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課題《和諧互動式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研究》,有了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寫下來,供大家商榷。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和諧互動的前提。

  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是有效備課。

  第一、備而能用。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

  第二、有利於教。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曾經有老師認為,現代課堂強調師生互動和動態生成,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尚有許許多多的不可預見性,那麼似乎可以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怎樣促進,怎樣引導,是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隨意生成的,必須在課前事先有所考慮,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學習慾望和動機需要教師去激發。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課堂中的遊刃有餘。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互動,課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是和諧互動的保證。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互動。教師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這是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視和諧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才能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關係。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應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善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轉變角色,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傳遞者,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使課堂變成充滿生趣的師生交流場所。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與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

  三,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和諧互動的基礎。

  成功的課堂或者說成功的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再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為。而是一種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沒有對話和交流就沒有真實的互動,這種交流和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基礎上,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中才能形成學生的體驗與收穫。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有隨聲附和的份兒,那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透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藉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著學生,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教師是學生年長的夥伴,真誠的朋友,貼心的師長。在課堂教學中應善於營造一種生動,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教師要擯棄自己唱主角,學生當配角,部分學生唱戲,多數同學當聽眾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引導著學生。在多元的互動中,學生的見解,教師的知識閱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從而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共享"。這就使得課堂溝通在渠道上多樣化,在資訊交流上多元化,和諧互動的課堂需要對話和共享。

  四,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課堂和諧互動的重要條件。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教與學之間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熱情耐心,對待學生

  要一視同仁,多關心,多鼓勵,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他們平等相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得以在民主,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讓他們感到教師的平易近人,親切可信,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

  五,興趣是激發學生真實互動的內在動力。

  激發鼓勵教師在參與過程中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樂學才能善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有創意的新觀點,並且在課堂互動中與別人交流和商討自己的觀點和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供在集體討論中自主選擇話題的機會。透過激發學生的思想和觀點,教師可以使學生們共同對他們的學習負責。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和共同闡述的空間,自由選擇的權利,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

  六,關注與傾聽是實現課堂和諧互動的必要的修養。

  和諧互動要求要學會關注。教師不僅要自己關注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生不只是關注教師,還要關注其他學生。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關注教師和其他學生,課堂上就不可能呈現出和諧乃至高效的"互動"。教師關注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今天,更要著眼發展。不僅要關注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偏差的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學會關注是"和諧互動"所必不可少的。

  傳統的課堂上學生形成以"靜聽"為主的學習定勢,使學生養成心理上的依賴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創新能力。要讓學生走出"靜聽",學會"傾聽"。"傾聽"是教師與學生心靈溝通的一種方式。一位善於"傾聽"的教師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醫生,能夠準確把握學生脈搏的跳動,能夠及時預測學生情緒的波動,能夠巧妙調整課堂的氣氛,把師生的溝通上升為一種藝術。教師的"傾聽",改變了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獨立思考。教師不僅要自己學會傾聽,還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的傾聽,有兩層含義:一是傾聽教師,二是傾聽學生。學生傾聽的質量是"和諧互動"的重要保證。

  七,高超的提問藝術,才能啟用學生的思維,實現和諧互動的真實有效和生成。

  提問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是實現師生和諧互動的平臺。提問是一種交流,是師生傳遞資訊的一種渠道,是引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能透過提問的方式來實現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

  但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兩類:

  一是問題比較簡單而直觀,學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僅是讓學生做出"是"與"否"的回答,沒有體現出提問的真正價值。

  二是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反應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老師和學生間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的小組討論一次接著一次。但是問題和討論都沒有質量,對老師和學生都缺乏挑戰性。這兩類問題反映出課堂的互動大多在淺層次上進行著,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也沒有情緒的激動,整個課堂看似互動充分,而實質上平淡乏味。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而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課堂提問的最為關鍵的問題,那即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自身藝術的提問,切中學生的要害,啟用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生成新的問題。

  課堂提問需要體現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一種好奇心,產生求知慾望。

  二是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會想問題,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三是培養學生的勇氣,讓學生敢想,敢說。四是要讓學生能夠產生新的問題,生成是課堂提問產生的最好效果。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4

  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有賴於教師對課程的認識和開發,無論我們是將課程視為“預成的學科”“預期的計劃”“行動的目標”,還是理解為“應獲得的經驗”“法定文化”以及“師生對話”,若缺少了有自覺性的、有理想的教師,所有的課程定義都將毫無意義。

  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太多的任務,從課程的實施者、操作者、控制者到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指導者,從過多地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到如今關心學生的健全發展,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遇到的難題和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應該說,此次課程改革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教學平臺,而且還為教師創設了諸多的發展途徑。“改變”成了課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對課程、目標、教材、教授、學習、評價和資源的認識,對設計、過程、方法、手段和生成的理解,一切都在“改”中變化。雖然我們還有諸多的理論問題要解決,也有諸多的實驗困惑,但是有一個事實不能否認:我們已在改變之中,並且教師在其中正在積蓄自信力,學生在其中正在活躍精氣神,課堂在其中正在復發生命力。我們看到,教師們開始親近教與學的理論,學生越來越習慣自主的學習,課堂也向民主化邁出了可惜的一步。“改變”是課堂改革無休止的努力,已然在改變就不是無望中的權宜之計,而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位學生髮展的無限追求。因此。我們需要抱著科學、務實的態度,不斷的對課程改革程序中的每一個腳步逐一記錄,以便自己有更充盈的智慧和健全的能力去激勵前行的信念、承受改變的義務。

  作為我們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要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確實有些困難,在觀點上不接受,透過學習這本書,在新的教學理念上有了新的認識。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對低年級來說尤其如此。關注學科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注結果的同時個人能夠更多地關注過程。只有設計適宜的活動,學生才能在經歷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5

  今年暑假我閱讀崔允漷教授主編的《有效教學》,本書分別從“什麼是教學——怎樣教得有效——怎樣教得更好”三方面,闡述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他所提出“有效教學”主要是把學習還給學生,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維持與促進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下面所談內容是我學習《有效教學》思考心得。

  要還學生以民主,用討論啟用課堂氣氛。崔允漷先生說,要儘可能鼓勵學生集體活動,並給予客觀的表揚與批評。在課堂教學中我往往對學生要求高,總感覺學生知道的太少,於是,不自覺地急於把知識直接教給學生,而忘記了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思考討論。這樣以來,學生少了思考的時間,被動的接受教師強塞來的知識,學生自然對強塞來的知識就有了抵制情緒。現在想來,無論如何,教師在一節課上是至少要給學生一次討論的時間的。

  例如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由於我的操之過急,把文字知識填鴨式的灌輸給學生,使得他們疲於學習。在《有效教學》的指引下,我不斷成長與進步。於是,我嘗試著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在活動中,我發現課堂氣氛頓時就多了些生機。他們討論後,我再給以小結和板書,學生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而我要講的內容也變得少而精了。是啊,學生是充滿了活力的,還他們以民主,經過他們思考後再給以引導幫助,質和量都會提高。所以,永遠不能剝奪學生民主的權力。

  因此,從《有效教學》中瞭解了課堂氣氛的重要,讓我驚恐萬分。於是,在備好內容的同時,我總要考慮學生會出現的反應,如果是下午第一堂課,更應該設計好活躍課堂氣氛的方法,因為這時的課學生容易犯困,我得打消他們的睏意。像這樣經過多次思考,方敢確定自己備好了課,才敢走進課堂。

  我希望我們每位老師都儘量去認真備課備學生,儘量讓自己的每堂課學生都愛聽,儘量達到積極課堂氣氛的幾項指標。我想這樣的結果,不只是學生會愛上課堂,愛上老師,老師也會受感染,而愛上課堂,愛上學生!